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0060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卷)
文丨野狐狸 图丨源自网络
4.水攻
北汉的顽强超出赵匡胤的想象,围城一个多月,宋军毫无进展。
望着太原城,赵匡胤一筹莫展。这时,一个人悄然来到他的身边,慢悠悠地提醒道:“陛下身边有千万兵马,为什么不用呢?”
说话的人是左神武统军陈承昭。
赵匡胤不明白他的意思,疑惑地盯着陈承昭。
陈承昭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而是不动声色地用马鞭指了指太原城旁的一条河流——汾水。
水淹太原?
陈承昭曾经是南唐的官吏,柴荣攻打南唐的时候,战败被俘,归顺后做了个小官。他打仗虽不怎么样,却有项专业特长——治水。
在赵匡胤的队伍里,能打仗的猛人从来不缺,懂水利知识的人却不多,陈承昭属于专业技术人才。
自从做了宋朝的官后,陈承昭虽然品级降了很多,但业务专长得到了全面发挥,在运河疏通、黄河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既为国为民做了实事,又得到了赵匡胤的赏识。
从老陈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一个人要取得成绩,扬长避短非常重要。
现在,陈承昭又把专业知识用到了战争上。
其实,水攻的战术倒也不是陈承昭的专利,水淹太原的案例此前就发生过。
春秋末年,晋国国君势力衰落,国家权力落到了智、韩、赵、魏四家大夫手中,其中尤以智家最强。公元前455年,智家纠集韩、魏两家联合进攻赵家,攻打赵家的首府太原(当时称晋阳),打了两年攻不下,最后智家用了水淹城池的计策。眼看太原城将要陷落,赵家派人溜出城,暗中联络韩家、魏家,游说他们反戈一击,用水倒灌智家军营。取得成功后,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家土地,著名的“三家分晋”就此拉开序幕。
那一次,人们改变着水的流向,也改变着历史的走向。
一千四百年后,汹涌的水流又将扑向太原城。
五月初,宋军将汾水导入新筑的堤防,引水淹灌太原城。湍急的河水一泻而下,很快填满了护城河,太原城顿时成了水中的孤岛。
既然太原城变成了威尼斯,宋军的进攻方式当然也要发生变化,战马、云梯之类的就歇菜吧,所有士兵统统改乘小船,划着舢板去登城,然后再在船上架起弓弩,很有点两栖快艇的味道。
太原守军身处困境,却没有丧失斗志,而且抵抗得愈发顽强,你射箭,我就和你对射;你过来,我就和你近身肉搏。从白天杀到黑夜,鲜血染红了大片河水,宋军依然无法攻进城去。
淹了近一个月,太原城东南部终于被冲出了一个缺口,大水穿过外城,注入城中。
缺口在不断扩大,北汉军一边抵抗攻过来的宋军,一边手忙脚乱地修城墙,场面极其狼狈。
啃了这么多天墙砖,终于看到胜利的曙光了,宋军集中所有箭弩,朝缺口一通猛射,决定拼死抢夺这个缺口的控制权。
此时,赵匡胤也亲自赶来督战。宋军玩命的劲头越发高涨,更加密集地向缺口放箭,阻止北汉军抢修城墙。
下面发大水,上面下箭雨,北汉的施工队根本就没法砌墙,整个太原城的防守体系降到了瓦解的边缘。
如果没有意外发生,这回真的顶不住了。
但是,老天似乎特别不给赵匡胤面子,邪门的事情还真就发生了。
就在北汉军将要放弃抵抗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从城中漂出了一堆堆草垛,顺着水流,径直漂向城墙决口的地方。
草垛从何而来,共有多少,已经不得而知,但却成了名副其实的救命稻草。
北汉军抓住草垛,直接移到缺口,当起了临时墙砖。
草垛吸水性好,轻便管用,箭也穿不透(没准还能攒几根箭,参考草船借箭的故事),用来挡城墙缺口,再合适不过。
靠天降草包的保佑,北汉军顶住了宋军最猛烈的进攻,还顺便躲在草堆后面重新修好了城墙。
赵匡胤目睹着发生的一切,除了摇头苦笑,实在无话可说。
- 未完待续 -
野狐狸讲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