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牛田洋(续三)
凤岭
芳华牛田洋(续三)2019-07-25 阅读528悲痛己化千钧力气壮山河建家園
重建牛田洋牛田洋遭到百年一遇的特大台风、大海潮、大暴雨三合一的摧残,损失惨重,牛田洋人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但是解放军从来不怕困难,从不会被困难压倒。牛田洋人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牺牲的战友,化悲痛为力量,振作精神,开始重建牛田洋美丽家园。
灾后的围海大堤超强台风、海啸的横扫致牛田洋一片狼藉,大堤被摧残的如一座座孤岛,海水通过大堤缺口与牛田洋连成一片。首要的就是修复加固大堤和田里排水,重建工作十分艰巨。烈日酷暑,海风如刀,牛田洋人与时间赛跑,争取早日让雄伟的大堤再次矗立在南海之滨,让昔日的万顷碧浪早日在牛田洋里重新翻滚!“立下愚公志,重建牛田洋”是全体牛田洋人的共同誓言。
重建牛田洋也是一项浩大工程,有一万多名指战员和大学生奋战在第一线,任务艰巨,师团首长及机关也在一线精心策划施工,并与大家一起战斗。
指战员们每天在咸涩的海水中从船上卸下石头填埋决口,轻伤不下火线。在田里排灌的连队,连续作战。牛田洋的上空再次迴荡着“红彤彤的牛田洋,革命的大课堂…………”的歌曲,激励着牛田洋人重建牛田洋的万丈豪情。在此期间,团宣传股再次抽调原《五七战报》的4个编辑,继续办报。原来的资料、设备甚至办公室均被台风毁于一旦,我们4个人又白手起家,很快就出版了灾后第一期小报。宣传股长唐远志更加重视小报工作,他深知小报的意义与作用,经常到我们“编辑部”问问有何困难,也很关注稿件质量。4个编辑穿行于中牛田洋的边边角角,写了反映连队重建牛田洋方方面面的很多稿件,亲眼目睹了连队的艰苦,亲眼目睹了指战员们身上所特有的不惧风险勇往直前的年青军人的英雄气概。牛田洋又恢复了往日的朝气,到处都有热烈的生产景象,红旗招展,歌声此起彼伏,田里高音喇叭里也及时助兴,一片欢腾的景象。任何人身临其境都不得不为这种场面所感染。
我看到此后多年在牛田洋生活过的人的一些博客文章,对这段生话颇有微词,尤其是对台风到达之际部队撤退问题多有争议,但共同点则是对在牛田洋的经历均充满自豪,很多人把牛田洋称为“第二故乡”,可见大家对牛田洋感情之深厚。我们当年正值热血芳华、朝气勃勃,牛田洋亦是刚开垦不久的处女地,对于青年人而言则充满诱人的魅力,加上那支朗朗上口又激情澎湃的《牛田洋之歌》萦绕耳际,又有那个青年不願在这块热土上挥洒自己的青春呢?多少年来,全国的牛友络绎不绝从四面八方来探访牛田洋,是因为他们对这块土地铭记与不舍。在漫长的工作生活历程中,回望以往,牛田洋给了自己太多太多的東西,人生观?坚强?坚定?勇敢?自豪?等等,可能全有!牛田洋成了生命中的铁铸的符号。7.28成了每年的重要日子,无人忘记,每逢此日,凡是经历过牛田洋岁月的人都会聚在一起开个纪念会,回忆那曾经的风雨,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原广州预备役师的一位老领导,曾是牛田洋164师的战友,每年组织在广州的牛田洋战友聚会,把当年部队的老首长也邀请去,人数最多的达600多人,有的外地战友,知道信息后也准时到会,场面令人感动!后来几年大家年纪大了,根据条件,举行不同人数的聚会。7.28这一天已似一座丰碑矗立在每个人的脑海里。
本文作者与179医院医疗队在牛田洋的巡诊路上1970年初,我们军医大学几个同学被分配到师医院工作。当时重建牛田洋正如火如荼,兴宁的179医院和丰顺31医院都派了医疗队支援牛田洋建设。我则被分配与179医院医疗队下到657团卫生队为部队巡诊。我和医疗队的同志每天到大堤和田间巡诊,目睹指战员重建牛田洋的水里泥里的艰苦和饱满激情的精神状态,感动之极,感慨万分。交流中听到很多连队抗台风的英雄故事,禁不住泪下如雨。不久,我们部队被调往长沙驻政治干校。一年之后又移防至广东龙川县,驻鹤市公社。1975年底又调回牛田洋。此时牛田洋发生了很大变化,部队在这块熟悉的土地上继续战备生产,年年丰收,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就是这支部队经过7.28抗台风斗争的洗礼,又经过战备生产的艰苦磨炼,1978年底又告别牛田洋,奉命开赴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的战场。,
牛田洋生产办公楼前的《孺子牛》的雕塑。
通向牛田洋暖地的《牛田洋道路》的石碑。
美丽壮观的牛田洋。
1978年12月放下锄头与镰刀,洗净身上泥尘,浩浩汤汤奔赴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的战场。更新于 20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