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调查之一:网格划分的三大误区
碧翰烽/文
——网格划分三大误区:网格与村民小组、小区为何成了两张皮?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成,尤其是近期一些地方形势的趋紧,网格化管理显得更加迫切而重要。
如何更好的适应疫情防控以及未来各项基层服务管理形势的需要?近期多次深入基层一线,与基层干部进入了深入交流、沟通,试图破解当下网格化管理的一些难点、痛点问题,真正让网格化管理提档升级,不断助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首先,我们还是来认识认识一下网格。
谁熟知自己所在的网格?
如果从广义的概念来看,地球可以是一个网格,国家可以是一个网格,省、市、县、乡、村,都可以视为一个网格。
但要从狭义或特指的概念来讲,当前所讲网格化管理的“网格”,应该是村社区以下的最小治理单元,从而称之为网格。
按照这个逻辑来分析,当年村以下的“生产队”,以及后来的“村民小组”,还有社区以下的“居民小组”“小区”“单位”,实际上就是一种网格。
只是随着一些改革的推进,在不少地方,生产队、村民小组已然被取消。而从城区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来看,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又存在诸多障碍,基层社会治理还远未真正进入到小区,小区业主、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纠纷不断发生,街道、社区、有关部门之间也可能存在推诿、扯皮,纠缠不清。
如果说村民小组、居民小组、居民小区、单位院落等等,已经为人们广为熟知。那么,就“网格”这个名称,人们可能都听说过,只是要说到自己所居住的“网格”是什么名称?范围在哪里?主要是干些什么?能够提供些什么服务?可能就没有那么熟知了。这不只是群众不熟知,恐怕很多干部也不一定弄得十分清楚。
两张皮:网格只是说说,村民小组、小区才是习惯!?
显而易见,这是出于精细化、精准化服务管理所要求的,这是出于基层“块”的融合概念所必须的。
首先,受到合乡并村的影响。一方面现在乡、村越来越大,有的一个村,要么面积特别大,要么人口特别多。比如中部地区有一个村由原来的三个村合并而来,人口达到了6000多人,几乎相当于原来一个乡人口的三分之一,可是村干部减少到了7人,服务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乡、村干部人员明显不足。由于合乡并村之后,特别是村干部人员减少,势必增加服务管理的难度。过去村里的熟人社会,都有可能打破。
我曾经接触过一位合村之后的村党支部书记,他就坦言,现在村里有些村民,连他都有不熟悉的,要想熟悉、磨合,还得有一段过程。
其次,根据基层组织设置的特点,干部人数有限,不可能完全按照“条”的分工思路来开展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以,往往一名基层干部按照分工概念,一般要承担非常多的工作事项。
就目前的现状,一般县级部门单位至少在一百多家左右,如果都延伸到乡村两级,可想而知,如何通过“条”的模式来落实?
可是令人尴尬的是,有的地方一方面在强调网格化管理,却往往停留在“说说”层面;另外一方面,基层组织在开展工作时,又往往抛弃了网格这个建制,更多的习惯于使用村民小组、居民小组、小区或单位这些概念,没有真正将网格当作最小治理单元。
所以,有一些乡镇党委书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坦言,在基层的实际运行当中,一些网格与村民小组、居民小组、小区之间,的确形成了“两张皮”现象。或者是工作到了村社区这一层级,要想继续下沉就有了障碍。
这显然是一个问题。
那么,原因究竟出在哪里?从一些地方网格划分的误区来分析,或许就能从中找到答案。
网格划分的三大误区
第一,网格划分的主体不够特别明确,导致出现“多网”。虽然不少地方明确了网格划分的主体,可是,县、乡、村以及相关部门的主体多样,或者责任不清,以致于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党建网格、综治网格、城管网格、安全网格等等多种网格。
实际上,高层已经明确要求实现“多网合一”。因此,应该从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方面来考虑,明确以乡镇街道、村社区为主体来划分网格,而不是由部门为主体来划分网格,从而更多体现网格“块”的综合概念,而不是“条”的分工概念,导致背离了网格化的综合之义。
第二,网格划分标准不够科学、不够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基层工作实际、便于管理、方便群众等情况,导致出现形式主义。主要体现在一些地方过于规定了网格内户数、人数的标准要求。比如一般规定网格在100-300户之内,或是1000-3000人左右;有的地方为了体现更细更实,还规定网格户数要在30-50户之内。
这些想法看起来是好的,是为了更细更实。可是在实际工作运行当中,却会面临三个大的难题:
一是可能会打破自然村组、居民小区的固有单元,也就使网格缺乏固有的建制,从而导致干部、群众无法辨识网格之所在。
比如,有的居民小区人数可能在上万人,但如果打破划为几个网格,就可能在一个封闭环境内出现多个网格,对干部、群众都可能造成更多的混乱、混淆。
二是干部力量配备难题。网格划好之后,关键还得要有工作力量进入网格,否则网格化管理就会落空。可是,一方面基层干部没有那么多,网格划多了,没有足够的干部力量来下沉;另一方面聘请专职力量进网格,需要耗费一定资金;再一个方面完全依赖群众自治或社会志愿者,还远远难以承担当下繁重的网格化管理任务。所以,在力量配备方面需要量力而行,切合实际。这也是网格划分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
三是难以完全做到网格与村居民小组、小区的有机融合,从而极易导致两张皮的出现。
第三,网格划分的程序不够严格,使得干部、群众都缺乏网格化意识。我们知道,从省到市、县、乡、村的行政区划调整,都有非常严格的程序。所以,要想在社会当中树立起网格化的意识,在网格划分方面,就得既要有严格、严谨的方案设计,更为重要的,还得要经过征求意见、批复、社会公示等程序。
科学划分网格的路径思考
一是明确网格划分的主体。可以考虑由区县市牵头,具体由乡镇街道、村社区来负责划分网格。
二是只需要明确网格划分的原则,具体由基层组织根据实际确定。比如原则上不打破自然村组、小区等治理单元。从工作实际、便于管理、方便群众等方面考虑,做到一个封闭式小区一个网格,一个或数个敞开式小区一个网格,一个或数个村居民小组一个网格,等等。而对于网格的面积、人数、户数,不要作出具体规定要求,由基层予以自主掌握。同时,网格命名,也不要剥离现有的村居民小组或小区的名称。
三是考虑网格划分的程序规定。比如由乡镇街道提出网格调整划分的方案,由区县市进行批复同意,然后向社会公开,让广大干部、群众得以知晓。
从疫情防控来思考,网格就是最小的真正的联防联控单元,应该属于不是行政区划的“行政区划”,从而保障网格稳定、人员配齐配强、功能相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