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籍三国名人:偃师区二人,孟津区四人,老城区五人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四千多年的城市史和一千五百多年的建都史,同时也是东汉皇朝的首都。据不完全统计,籍贯为今洛阳市的三国名人共有十一位。其中,偃师区两人,孟津区四人,老城区五人。
偃师区的两位三国名人是一对父子,父亲名为郤揖,儿子名为郤正。郤揖家世显赫,父亲郤俭是汉末益州刺史。郤揖早年随父亲一起来到益州,是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发生在益州的马相之乱的见证者。在这场混乱中,郤揖的父亲郤俭死于乱军之中。郤揖长大成人后,拒绝了益州牧刘焉及其子刘璋的征召,但在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加入了刘备集团,在宜都太守孟达手下担任都督一职。曹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孟达因受到刘封迫害而投降曹魏,郤揖随孟达一起来到中原,被魏文帝曹丕任命为中书令史,数年后病逝。
郤正,字令先,少年时期以好学而闻名。父亲郤揖逃往曹魏时,被迫将郤正母子留在蜀汉。为了将郤正养大,母亲不得不改嫁。郤正长大成人后步入仕途,历任秘书吏、秘书郎、秘书令等职。郤正淡泊名利,专心研究文学,成为当时的著名学者。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伐蜀之战爆发,蜀汉帝国灭亡,郤正随后主刘禅一起被迁往洛阳,“乐不思蜀”一语便是出自郤正之口。在随后的十余年间,郤正先后得到了司马昭及晋武帝司马炎的赏识,历任安阳县县令、巴西郡太守等职,于西晋咸宁四年(公元278年)病逝。
孟津区的前两位三国名人也是一对父子,父亲名为种拂,儿子名叫种劭。种拂,字颖伯,家世显赫,父亲是东汉名臣种暠。种拂步入仕途后,历任司隶校尉从事、宛县县令、光禄大夫、司空、太常等职,是汉末时期的一位重臣。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李傕、郭汜在贾诩的怂恿下围攻长安。为了保护汉献帝,种拂亲自上阵,最终死于乱军之中。
种拂之子种劭,字申甫,早年步入仕途,在汉灵帝时期已担任谏议大夫一职。汉献帝即位后,种劭先后担任侍中、议郎等职。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益州牧刘焉联合关中割据势力韩遂、马腾等人向占据长安的李傕、郭汜集团发动进攻,以种劭、刘范、马宇为首的朝臣暗中配合,企图击败李傕和郭汜。不过,经过一番激战,刘焉、韩遂和马腾等人兵败,种劭也在战斗中阵亡。
第三位孟津区三国名人名叫杜夔,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杜夔,字公良,自幼精通钟律,丝竹八音,无所不能。杜夔早年曾担任雅乐郎之职,后因避祸来到荆州。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占据荆州后,征召杜夔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曹丕称帝后,杜夔又历任太乐令、协律都尉等职,最终因得罪曹丕遭罢官免职。
第四位孟津区三国名人名叫郭象,字子玄,早年以博学闻名,对《老子》、《庄子》的研究尤为独到,曾为《庄子》做注,是当时最为著名的玄学大师,历任司徒掾、黄门侍郎等职。
五位洛阳市老城区的三国名人分别名为孟光、庞羲、张梁、赵达和丘建。孟光,字孝裕,汉末名士,以精通古代典籍闻名于世。此后,孟光因董卓之乱逃到益州,受到益州牧刘焉的器重。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占据益州,孟光被任命为议郎。后主刘禅即位后,孟光历任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大司农等职,在九十多岁时病逝。
第二位老城区名人名叫庞羲,隶属于蜀汉集团。庞羲早年曾在汉末朝廷担任议郎之职,于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将时任益州牧刘焉之子刘璋带到了益州,从此得到刘焉的器重。不久后,庞羲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刘璋的儿子刘循。从此,庞羲成了刘焉、刘璋集团的重臣。刘备夺取益州后,庞羲曾担任左将军司马一职,此后事迹不详。
第三位老城区名人名叫张梁,效力于东吴集团。张梁早年曾得到东吴名将陆逊的器重,并随陆逊一起参加了攻打襄阳的战斗并杀敌一千余众。此后,张梁又在石阳之战中立下战功,被孙权任命为沔水督,被封为关内侯,卒年不详。第四位老城区名人名叫赵达,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方士,其测算之准确令孙权感到不可思议。孙权每次出兵时,又要让赵达先进行推算,而每一次的结果都与赵达的推算分毫不差。孙权对此非常好奇,多次询问找到术数的秘诀,但赵达每次都闭口不言。最终,孙权恼羞成怒,开始疏远和冷落赵达,赵达因此郁郁而终。
第五位老城区名人名叫丘建,是钟会麾下的一名帐下督。曹魏景元五年(公元263年),钟会在成都囚禁部分曹魏将领,企图起兵作乱。丘建将这一消息悄悄告诉了手握重兵的曹魏将领胡渊,胡渊当机立断,率部向钟会发动进攻,并斩杀钟会和姜维,迅速稳定了局势,丘建也因此得到了司马昭的嘉奖。
参考书籍:《三国志》、《后汉书》、《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