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这些用处......
上节课,我们给大家分析了“形而上学”这个概念,这节课我们尝试一下说明形而上学的“用处”。
哲学家是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刻画我们的日常经验的,他们的看法可以被当成我们理解日常世界的另一些视角。
看待哲学,或者具体来说看待形而上学,大概不能指望用来解决技术性的难题,
就连解决“如何摆脱人生的痛苦”这样的问题都显得有心无力,
还是把它看作某些人在头脑中所做的、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一般的精神努力吧。
我们循着他们的精神之旅所看到的世界,跟我们自己在路上看到的,会不一样吧。
到时候,用我们的不一样把哲学家的看法狠狠批驳一番。
对了,考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还得注意两条基本假设。
首先,最终的实在就是那些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东西。
其次,实在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一个整体,如果像笛卡尔那样把实在分成多个,那就不得不面临不同的实在如何结合的问题。
某些观点将形而上学看作与辩证法相矛盾的东西,
就因为形而上学想要寻求某些稳固的、终极的东西,似乎是静止的,而不像辩证法那样将万事万物看作身处不断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之中。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拿“上帝”来说吧,
上帝是无限的,无限这一属性直接囊括了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
至于笛卡尔所遭遇的“灵肉”二分的问题,
为什么哲学家乃至科学家都会掐着这点不放呢?
似乎考虑本体问题的绝大部分人都倾向于统一、唯一、简单的理论。
哲学家就不说了,一元论者俯拾皆是。
科学家从牛顿到爱因斯坦,都有追求终极理论的尝试,
牛顿将宇宙的第一推动力诉诸上帝,爱因斯坦则提出了“统一场论”,想要把所有自然规律整合到一起。
虽然现实科学的努力难以实现这样的追求,但追求从未停止。
至于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宣称一神论,宗教中唯一的神就像是科学中唯一的解释定律。
就连我们的日常话语中,当我们非要对着天问个答案的时候,黄天也好、青天也罢,我们问的都是“老天爷”。
哲学、科学和宗教的整个历史都是朝着永恒和统一的方向努力。
这种努力的最终实现,离不开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考虑。
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一种眼光、一种概念框架来赋予事实和事物以意义,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值得过。
无论我们清不清楚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概念框架,也不管生活值不值得过,生活总是没办法停住不过的。
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要不要像人类历史上那些曾做出过巨大精神努力的人一样,把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尽可能搞清楚,从而用有自己风格的哲学去赋予生活和世界意义,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践行我们自己的哲学。
如果可能的话,
不仅仅是为我们自己,也试着为整个人类、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做出对意义的终极解答。这听起来就很不容易,对吧?所以更要从前人的精神之旅中吸纳经验才行。
就拿王阳明的心学来说吧,王阳明说:“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
只有我们在乎自己的哲学,我们的哲学才有足够明白的颜色,
才让生活有意义,值得过。
苏格拉底说: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他真正的意思是:
理解你自己和你的思想,为了对它们有十足的把握而批评它们。
你对实在的思考并不只是“你的观点”,它也是你生活的方式、你所做的一切事情的基础。
观万物之生,学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