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篆刻学》:篆刻刀法之“执刀方法”
篆刻技法之中,刀法是较为重要的一项,也是最为篆刻学习者较为重视的一项,本课我们开始学习邓散木先生《篆刻学》一书的《刀法》一章。
刀犹笔也,笔有中锋,有侧锋,刀亦有中锋有侧锋,书有大小,有篆、隶、真、行、草之别,印亦有朱白、有疏密曲直之分,盖书刻虽异途,而理则一也。甘旸曰:
刀法者,运刀之法,宜心手相应,自各得其妙。然文有朱白,印有大小,字有稀密,画有曲直,不可一概率意。当审去住浮沉,宛转高下。则运刀之利纯(钝),如大则肘(股)力宜重,小则指力宜轻,粗则宜沉,细则宜浮,曲则委转而有筋脉,直则刚健而有精神,勿涉死板软俗。墨意则宜两尽,失墨而任意,虽更加修饰,如失刀法乎(何)哉!
(甘旸《印正附说》书影)
引用甘旸这一段话出自《印章集说》(即《印正附说》),邓先生可能是因为精力原因,抄写有几处小错误,上面已作了校对,不致于影响理解。
甘旸的理论,刀即是笔,笔即是刀,用刀也有中锋与侧锋,与毛笔写字原理相同。那么,写毛笔字,需要考虑如何执笔,刻印,也应当考虑如何执刀。
执刀亦犹执笔,法以拇指、食指、中指用全力撮定刀干,以无名指抵刀后,小指则辅于无名指之后。刀干须直立,而稍向前偃,食指、中指力抑刀锋入石,而以拇指拒之,一起一伏,继续向身切进,此时须运全身之力,自肩背达于腕,肘再分运之拇、食、中三指之端,然后方能直入无滞。如图一:
(执刀图)
实际上,这种刀法,较适宜碎切徐进,对于长线条的处理,须积点成线。这种执刀方法最有利于控刀。
亦有紧聚五指,握刀掌中,全以腕肘之力入石者,此则昉自前人之握管书。传诸葛诞倚桂作书,雷劈桂裂,而书不辍,其后王僧虔及唐张从中皆用此法,如图二。
这种握刀方法,持刀稳健,但欠灵巧,如对细部经营,不如图一的持刀方法。
印人之用握刀法,赵撝叔、黄牧父、吴缶庐皆然。
我们已经无法考证,这些著名的印人是不是用握管法握刀,但如上所说的执刀之法,却不够详细,有补充的余地:
1、图一的执刀之法,有单钩、双钩的差别。类似于毛笔执笔的单钩和双钩的差别,如图:
(执刀中的单钩和双钩)
其实,不论单钩,还是双钩,此种持刀法都更利于精雕细刻的细微处的调整。
2、更多的刀法还有正执法、横执法、执笔法等,如图:
(执刀刀法图)
另外,据陈巨来先生《安持人物琐忆》记载,吴昌硕的执刀之法,据陈先生亲眼所见,是横执刀:
(《安持人物琐忆》)
“余视之与叔师无异,也是横执刀,刻时从右而左的。”(《安持人物琐忆》,上海书画出版社,第8页)
照此记载,赵叔孺先生的执刀之当,应当也是横执刀。依照人体工学的发力习惯来看,横执刀更便于长程冲刀发力。
实际上,便于发力是关键。我们看网上流传的齐白石刻印图,他的执刀法,哪种执刀法也不是,只是便于他发力罢了,如图:
(齐白石在刻印)
其实,书法“执笔无定法”,篆刻执刀也无定法。我们略做思考就可以得出结论:无论如何执刀,只要便于发力,便于完成镌刻,都是好的执刀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