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人中针疗法)
【概述】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 常用头皮针刺激部位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主要的为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针穴名体系三家。其中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一定难度。而实际;临床上,以山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皮针穴位影响较大,且取穴方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现将主要头皮针穴介绍如下: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主治:运动区上互乃,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感觉区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舞蹈震颤控制区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晕听区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足运感区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共两条。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视区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的平行线与杭外粗隆水平线的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的垂直线,即是该区。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平衡区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即为本区。主治: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和生殖区等7个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器具药物】头皮针一般选用 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小儿则用0.5~l寸针。【操作方法】正确取定头皮针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作好标记。然后嘱病人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男性病人如有可能应理成光头),进行彻底消毒。进针法在进针时要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引起疼痛。初学者可用指切进针法,即以左手拇指的指甲掐切头穴,右手持针,针尖紧靠指甲缘,迅速刺入皮下。进针方向与头皮成15~30度角。熟练后,可用快速进针法以减轻疼痛,方法为:用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厘米处),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厘米序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借助这一力量使针尖冲进皮下或肌层。进针后,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至帽状腱膜下层。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会感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沿头皮针穴线推进0.5~1.5寸,再进行运针。注意:头皮针进针要掌握好角度,角度过小,针易进人肌层;角度过大,则容易刺人骨膜,都会引起疼痛。为了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可嘱病人憋气,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运针法头皮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使针的深度固定不变及捻转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和食(示)指挠侧面夹持针柄,以食(示)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左右。这一速度对初学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双手同步捻转,因此要下苦功锻炼一段时间。每次持续捻转卫~2分钟,头皮针留针15~30分钟,在此期间还需间隔5~10分钟运针1次。如手捻确实有困难,也可以电针代替,频率宜在200~300次/分以上,刺激强度以病人的反应来决定,一般以病人可耐受力度,波型可选择连续波。另有两种手法,读者也可酌情选用。一为抽提法,针体进人帽状腱膜下层后,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示)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再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这种紧提慢插的方法,相当于泻法。一为进插法,持针手法与上相同,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再退回原处,这种紧插慢提的方法,相当于补法。注意:上述提插范围不宜超过0.l寸,动作要求迅速。出针法头皮计的出针比较简单,只需缓慢退针到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因为头皮血管比较丰富,取针后应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以防出血。头皮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以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适应病症】头皮计法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对中风(脑出血或脑梗塞)引起的偏瘫,其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对脑外伤后遗症、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发育不全、震颤麻痹、舞蹈病、耳鸣及各类急慢性疼痛等,都有一定效果。近年来还用于老年性痴呆症和小儿智力障碍等。【注意事项】头皮针的刺激强度较大,应注意防止晕针。在头皮针治疗中常易发生滞针,即针刺人头皮后,行针困难,难以捻转进退。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嘱病人身心放松,并在针体周围轻柔按摩,然后顺进针方向缓缓退出。因脑出血引起的中风病人,在急性期有昏迷、发热或者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者,不可用头皮针,须待症情稳定后才能治疗。对急性发热,高热,心力衰竭者也要慎用头皮针。头皮血管丰富,出针时易出血或引起皮下血肿,可用干棉球轻揉,促使其消散.醒脑开窍针法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防病治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不断需求,针灸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使用,正逐步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醒脑开窍”针刺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对于各种并发症,配用相应的穴位。具体方法如下:一、选穴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三阴交(足太阴脾经)。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委中(足太阳膀胱经)、尺泽(手太阴肺经)。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二、手法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风池、完骨、翳风: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三、并发症的治疗(一)便秘:针外水道、外归来、丰隆。(二) 呼吸衰竭:针刺双侧气舍。(三) 尿失禁、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四) 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五) 复视:针天柱、晴明、球后。(六) 癫痫:针大陵、鸠尾、(七) 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八) 血管性痴呆:针百会、四神聪、四白、太冲。(九) 睡眠倒错:针上星、神门。四、治疗时间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治疗定位|头针刺激区2019-12-15 H珠Q 来源定位和作用为了便于确定刺激区,根据头颅外表的一些标志,设两条标定线。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隆凸顶点下缘的头正中连线。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隆凸顶点的头侧面连线。
(一)运动区部位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后0.5㎝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前缘相交处,两点连线即是运动区。主要作用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言语一区),治疗对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口水、发音障碍。
(二)感觉区部位 感觉区位于运动平行后移1.5㎝。主要作用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后头痛、颈项痛和耳鸣。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麻木、疼痛等。(三)舞蹈震颤控制区部位 舞蹈震颤控制区位于运动区平行前移。主要作用 舞蹈震颤控制区用于治疗对侧肢体不自主运动及震颤。(四)血管舒缩区部位 血管舒缩区位于舞蹈震颤控制区平行前移1.5㎝。主要作用 血管舒缩区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及皮层性水肿。(五)精神情感区部位 精神情感区在前后正中线旁2㎝,从血管舒缩区开始向前引4㎝长。主要作用 精神情感区对某些精神情感障碍有一定疗效。(六)晕听区部位 从耳尖直上1.5㎝处,向前后各引2㎝的水平线。主要作用 晕听区用于治疗同侧头晕、耳鸣、内耳性眩晕、皮层性听力障碍、幻听等。(七)言语二区部位 从顶骨结节引一与前后正中线之平行线,从顶骨结节沿该线向后2㎝处往下引3㎝即是言语二区。主要作用 言语二区用于治疗命名性失语等。(八)言语三区部位 从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长的水平线为言语三区。主要作用 言语三区用于治疗感觉性失语。(九)运用区部位 从顶骨结节向乳突中部引一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的前后两线,各长3㎝,此三线即是运用区。主要作用 运用区用于治疗失用症。
(十)足运感区部位 感觉区上点后1㎝处旁开前后正中线1㎝,向前引3㎝长的平行线即是足运感区。主要作用 足运感区用于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瘫痪。针刺双侧治疗小儿夜尿、皮层性尿频、皮层性排尿困难、皮层性尿失禁、脱肛。针此双侧,配双侧生殖区治疗急性膀胱炎引起的尿频尿急;糖尿病引起的烦渴、多饮、多尿;阳痿、遗精、子宫脱垂。针刺双侧,配双侧肠区治疗过敏性结肠炎或一些疾病引起的腹泻。针刺双侧,配双侧胸腔区,对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尿少也有一定效果。针刺双侧,配双侧感觉区上2/5,对颈椎、腰椎增生综合征、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均有一定疗效。(按:患脑动脉硬化并大脑前动脉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以及其他原因致使中央旁小叶功能障碍时,可出现尿频、排尿困难,将其分别命名为“皮层性尿频”“皮层性排尿困难”“皮层性尿失禁”。
(十一)视区部位 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的平行线与枕外隆凸水平线的交点开始,向上引4㎝为视区。主要作用 视区用于治疗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等。(十二)平衡区部位 沿枕外隆凸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向下引垂直线4㎝为平衡区。主要作用 平衡区用于治疗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十三)制狂区部位 制狂区在平衡区中间。主要作用 制狂区对精神病引起的狂症等有效。
(十四)胃区部位 由瞳孔中央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从发际(发际不明显者,由眉间直上6㎝处)向上取2㎝即是胃区。主要作用 胃区对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疗效。(十五)肝胆区部位 从胃区下缘下引2㎝为肝胆区。主要作用 肝胆区对肝胆疾病引起的右上腹疼痛有一定疗效。(十六)胸腔区部位 从胃区与前后正中线间发际的中点取一平行线,上、下各2㎝为胸腔区。主要作用 胸腔区用于治疗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对心慌、气短、水肿、尿少有一定效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十七)鼻咽口舌区部位 鼻咽口舌区位于双胸腔区中间。主要作用 鼻咽口舌区对鼻咽、口腔某些病症有效。(十八)生殖区部位 从额角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直线即是生殖区。主要作用 生殖区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配双侧足运感区治疗急性膀胱炎引起的尿频、尿急,糖尿病引起的烦渴、多饮、多尿,阳痿、遗精、子宫脱垂等。(十九)肠区部位 肠区位于生殖区下缘向下引2厘米。主要作用 肠区对下腹部疼痛有一定疗效。
快速止痒穴静滴左氧针前臂痒,取健侧食指背第一节中点为第一针,上方二分五及下方二分五为第二.第三针,一分钟之内止痒.針灸的止癢方法針灸止癢,方法很多,可以採近部取穴,可以遠部取穴,可以運用耳穴,可以運用局部美容針法,接力針法、三線療法、排針、圍針、三角美容針法,或是屬於較重手法的局部放血,大抵依據病況,辨證論治,臨床取穴。基本主穴:表症曲池、合谷。裡症血海、三陰交。耳穴:心、神門、肝、脾點。無名搔癢:心三針、神門。局部搔癢:阿是穴靈活運用,依據範圍大小,配合高級專業班所傳授的「三線療法」。讀過《黃帝內經》的醫者,應該記得「諸痛癢瘡,皆屬於心」這一句古典的至理名言,十分寶貴!它對於不明原因的皮膚搔癢,提供極為寶貴的臨床治則。(詳細案例,請參考拙著《針灸之藝術美感》一書)有經驗的針灸醫者,應該都能從這一句古人的智慧之言中,領悟到珍貴的針灸臨床要領!人中针疗法人中针疗法是指针刺人中沟上的一些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根据经络学说,人中沟为督脉循行所过之处,督脉上通于脑,下贯心络肾,“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并与任脉交于龈交穴,使阴阳二脉相联系。因此,人中沟为经络气血运行之重要通路,针刺人中沟上的穴位,可调和阴阳气血、通达脏腑、疏通经络、开窍镇痛,治疗全身多种病证。1.穴位的定位与主治(1)沟1穴:将人中沟从唇向上分为9段,依次为沟1~沟9穴,本穴在第1段上,即兑端穴。主治头面脑颅病急性期,如唇痛麻、唇强、舌痛、牙痛等。(2)沟2穴:在人中沟第2段上。主治头面颈背痛、各型面瘫及各种类中风。(3)沟3穴:在人中沟第3段上。主治心肺及胸臂肘腕部病变、头部震颤等。(4)沟4穴:在人中沟第4段上。主治胸部及上肢病变,如胸胁、胃脘、乳房痈肿疼痛等。(5)沟5穴:在人中沟第5段上。主治中焦脾胃病及腰脊痛,尤其是急性腰扭伤、胰腺炎、胆道蛔虫等症。(6)沟6穴:在人中沟第6段上。主治腰脊以下及下焦肝肾病变偏上者。(7)沟7穴:在人中沟第7段上,即水沟穴。有清热开窍、镇痛宁神、回阳救逆、祛风止痛之功效。主治中风昏迷、小儿惊风、癫狂痫、高热惊风、晕厥、中暑、产后血晕、牙关紧闭、失语、面肿、口眼歪斜、面肌痉挛、鼻渊、癔病、精神病等,亦治疗膝以上大腿及腹股沟病变,为急救要穴之一,常透沟8穴。(8)沟8穴:在人中沟第8段上。主治双膝疼痛热胀及小腿病变。(9)沟9穴。在人中沟第9段上。主治双膝疼痛热胀、小腿病变,及鼻痛、鼻干等。2.针具人中针疗法一般选用直径0.45毫米×15~25毫米(26号,0.5~1.0寸)的毫针。3.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先直刺而后依症斜向左右或上下,刺入10~15毫米,针感以得气为度;用于醒脑开窍急救时,宜强刺激,使病人泪下或双目湿润为佳。沟1~沟9穴若沿正中线向上斜刺则对督脉所主之头面、脊背、腰骶及双下肢病有效;向下斜刺则主通任脉,治疗胸腹诸疾;如针刺斜向左下,可治疗左侧上部病变。久病邪深者,留针时间宜长,反之则短,或不留针。一般疗程宜短,急救时不分疗程,有效即可。(适用范围)人中针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类脑病及各种痛症,还可用于治疗四肢麻木、产后血晕、月经不调等症。(注意事项)(1)人中沟处于危险三角区内,针前必须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或其他意外。(2)因人中沟处神经丰富,针刺较痛,针前需向患者说明,且手法宜快,防止晕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