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为政篇(12)
一原文为政第二2.12子曰:“君子不器。”【试解】孔老师说:“通过前面的教导,你们应该明白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君子是经过修行学习以后,不但做到了博学,精通礼仪,而且还是一个心怀仁德,信守善道,懂礼仪的人。这样你们才不会象祭祀所用的器物一样,需要时用一下,使用完之后就应该抛弃。因此君子一方面要做到不器,另一方面要做到不放弃,不放弃自身的仁德的修行。”二释字子《正字通》:“师古曰:子者人之嘉称,故几有德者曰君子。王肃曰:“言其德可以,君上位,子下民,又天子,自称曰小子。”《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李阳冰曰:“子在襁緥中,足并也。”)即里切。(㜽)古文子从巛,象髪也。(
)籀文子囟有髪,臂胫在几上也。汉字“子”是个象形字,象一个襁褓中的孩子在挥动着两手。从字形上看,孩子有着一种内在的、天然的当下还没有彰显的和善向上的、生生不息的潜在的品质。器《说文》: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正字通》:器,用也。《易·系辞》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僃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又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书·舜典》如五器。注如同也。卽五礼吉凶军宾嘉之器也。汉字“器”字是由“犬”和四个“口”组成,四个“口”指的是在祭祀仪式中使用被牺牲犬血沾染的祀器,中间为牺牲犬的尸体,字义特点是强调“器”是祭祀时使用的器具。在古人的观念中,犬是有着某种特殊的灵性的生物,人们使用犬作牺牲来祭祀神灵,以牺牲犬的灵性取得与神灵的沟通,期望通过牺牲犬以逢凶化吉,祈求神灵的护佑。因此“器”最初表示的仅仅是祭祀时所使用的祀器,进而扩展指容器、有用之物,再到器重、重用、器官、脏器的含义。三素说前面二章老师教导弟子如何观察人,以及如何从历史事实当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让前人的经验有所师法,有所继承。这一章老师的教导仅仅只有四个字,文字很简单,但是其内涵丰富。“君子不器”,孔子所言说的君子是具备“君”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经过修行学习以后能够怀仁德,守善道,懂礼仪的人,这些人在当下还没有君的位置,但是有为君的潜力。注意这个定义是由汉字“子”的内涵所规定的。知道了何为“君子”,再来看看何为“器”?器是指祭祀时所使用的祭器。“器”和“弃“同音,有用后即“抛弃”的含义。因此“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但需要知识广博,精通礼仪,而且还要心怀仁德。君子不会象祭祀所用的牺牲和祀器一样,需要时用一下,使用完之后就应该抛弃。君子要以道统器,通瞻全局,领袖群伦,做到不器而无不器。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对“器”字的理解。目前学界认为“器”字是“犬”守护东西的含义,个别学者认为是铸造铜器,认为古法将鼎的三足或四足分为浇道的口,因此器示以四口,中间浇道相通。从浇筑的主浇道流向分浇道,然后铸造出一件大型的铜器,并认为犬旁的一点是浇铸口。对于这些解释似乎并不恰当。为此,我仔细地察看了金文、战国文和秦文,确认“器”字中间应该是“犬”,故排除了浇铸一说。对于“器”字的“犬守”一义最初来自于《说文》,这对人们有一定的思维定向。武汉大学万献初教授曾说过,“古代人们使用犬的血来辟邪,这一习俗现在一些地区还在使用”,因此我认为“犬”是牺牲之“犬“。因此这就符合我对这一章的理解了:平时人们极力保护牺牲犬,给它们吃好喝好,不伤害它们,但在祭祀时不仅用它作为牺牲,而且还要吃其肉。同时“器”和“弃“同音,有用后即“抛弃”的含义,还和”气“同音,表达古人”器“是奉献给神灵的,是可以转化为”灵气“的。本章需要辨析的是“君子不器”和“君子必器”的关系和区别。孔子强调的“君子不器“,其中并没有否定“君子”必须从“器”做起。孔子的本意是要做一位君子,必须从“器”入手,但是不能停留在“器”的阶段,必须继续修行,从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君子”。“君子不器”是包含有“君子”必“器”这一阶段的,在达到“必器”阶段后,还要不墨守成规,不僵化隔阂,继续“通经权,迭柔刚,其道不穷,因时制宜”的修行之道。孔门之学是有层级的,后一层级是建立在前一层级的基础之上的。这点在学习时务必注意。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