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战争之熙河开边
河湟吐蕃分裂了,唃斯罗的继承者董毡只占有黄河以北的河湟部分,其侄子木征占有河州,河湟吐蕃与宋朝曾是盟友,两者共同对抗西夏。但分裂后的吐蕃一盘散沙,不仅不再是抵挡西夏南进的屏障,牵制西夏的力量,而是一个祸害。如果西夏人得到河湟,他们就可以向西南发展,那时随时可以出兵袭击洮、河两地,宋朝的陇、蜀等地都在他们的攻击范围内,对宋朝来说就等于面临一个新战场,一个西夏就可以让宋朝死翘翘。但如果宋朝获得河湟,西夏就有腹背受敌之忧,还可以获得大量的优质战马。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王韶向宋神宗上书《平戎策》三篇,提出“欲取西夏,必先复河、湟”,“复河湟以断西夏右臂”。王韶的《平戎策》得到了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极度赞赏。在王安石的建议下,王韶被任命为西北秦凤路、洮河司主管,撤走所有与其有矛盾的领导,同时要政策给政策,给他量身定制了“市易法”,以便筹措军费,目的就是要尽快对河湟下手,因为西夏准备要下手了。

宋神宗
熙宁四年(1071年),王韶带了几个随从,说服青塘吐蕃贵族俞龙珂举族归宋,十二万人口内附,俞龙珂改名包顺。接着,王韶挥军侵入秦州以北,洮水附近的抹邦山、竹牛岭一带的蒙角罗、抹耳、水巴等羌人。王韶亲自披挂上阵,带领部队冲锋,羌人大败,使“洮西大震”。面对木征的援军,王韶命令景思立带领泾原军精锐驻扎在竹牛岭,自己带领主力向武胜进发,与木征的援军决战,在武胜大败木征的大将瞎药,夺取了武胜,建城,名镇洮军。当年十一月,被王韶大败的吐蕃大将瞎药归宋,改名包约。
熙宁五年(1072年)二三月份,王韶主动出击,一战夺取香水城,再战击败木征,连河州城都给夺过来了。还没等宋军缓口气,香水城出事了,木征在丢失了河州后,带兵去攻击了香水城,为了不使香水城陷落,王韶派部将田琼带800士兵往援,结果在香水城下,田琼部全军覆没,王韶再派大将苗授带领500骑兵去支援,但结果苗授的500骑兵击败了木征,还没等木征回过神来,王韶亲率大军赶到,木征赶紧跑路,这次没有跑过宋军,在架麻平被宋军堵住,激战下,木征仍下了4000多具尸体后,总算成功逃脱。可是没等宋军高兴,木征又率军袭击了河州,重新夺取了河州城。仗打来打去又打回了原点。

王韶没有立即发兵去攻取河州,而是在香水城驻扎下来,进行扩建,把香水城变成宋军的堡垒。接着,派大将王君万攻取摩宗城,另遣大将渡洮水,扫荡山南,自己亲率大军修筑康乐城、刘家川、结河等寨,各处安放军粮,保障粮道畅通。在一切准备就绪后,王韶出其不意攻取了河州后方的踏白城,杀敌3000多人并夺取了踏白城。包围圈已经形成了,王韶仍然没有动木征,而是从踏白城出发,翻越露骨山,攻击了木征弟弟巴氈角所居的洮州城,巴氈角毫无防备,洮州城光复了。这时,木征才发现自己被包围了,率军冲出河州,与王韶主力在河州古城决战,战斗很快就结束了,木征逃脱,王韶重新占领了河州,接着马不停蹄攻占了岷、叠、宕等州。朝廷怕王韶坐大命其回京复命,无奈之下,王韶命景思立守河州,自己赶往京城。
王韶前脚刚走,西北就出事了,先是木征卷土重来,接着湟州的董毡派副将青谊结鬼章率2万兵围攻河州。宋将景思立率6000人马出战,面对3倍多的敌人,激战多时,不落下风,但是后军主将李楶避战逃跑,导致宋军大溃,宋将景思立、王宁等战死,余部死守河州。
消息传到开封,反对派建议直接放弃河州,宋神宗不允,派王韶和监军李宪赶回熙河,支持大局。王韶集结2万精兵,先扫荡结河,紧接越过河州,攻击踏白城,切断鬼章的退路,鬼章发现后立即退兵,在踏白城被王韶堵住,一场激战,吐蕃人被斩千余人,王韶紧咬住鬼章不放,在银川,王韶追上了鬼章,这一次破敌十余堡,焚烧帐篷七千余座,斩首两千余级,把湟州外围打了个稀巴烂。这一次,王韶行军54日,涉1800里,先后斩首七千余级,焚烧帐篷2万余座,俘获牛羊8万多头,鬼章逃跑后,木征率80多个部落酋长归降。木征改名赵思忠。此役过后,宋军先后收复岷、叠、宕、洮、河、熙等六州,拓地2000余里,斩获不顺蕃部一万九千余人,招抚大小蕃族30余万帐,史称“熙河开边”。

熙河路
王韶取得的胜利,是北宋王朝在结束了十国割据局面之后,八十年来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军事胜利。这次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弥漫于北宋的因循苟安、逸豫懈怠的政治空气,为改革派赢得了极大的政治声誉,史称:“宋几振矣!”。
史学家柏杨在评价这一段历史时,颇为感慨地说道:“王韶所以能收复河湟失土,就是因为他所率领的部队,是变法后的部队。跟变法前的部队比较,好像是来自两个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