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智慧故事带给我们的启发(二)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唐玄宗时期被尊奉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庄子宋国蒙(现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然而庄子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齐物论》、《逍遥游》等,庄子主张「清静无为」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中的哲学,哲学中的文学」。
在庄子寓言《人间世》里有这样一则有趣而富有哲理的故事:
从前有个工匠师傅,在某一次旅途中,从一棵巨大的栎树旁经过。这株树大到只要一根树枝便可做成一艘船。同行的徒弟们都围驻树旁,凝神屏气看着大树,但是工匠师傅却不屑一顾独自先行走开。徒弟们追上他,便问:「师傅,弟子从未见过如此优秀的木材,可是您却看也不看就走了,这是因为什么呢?」
工匠师傅回答道:「那颗树并非真的有大家认为的那么有用,如果用它来做船,船是会沉的;如果用它来做棺,不久木材也会腐烂;如果用它来做柱子,不久就会被虫子蛀完,它实在是一株一无用处的大树。它之所以能生长成这么大,就是因为没有用的缘故。」
工匠回家后,那棵巨大的栎树在工匠的梦里问他:你究竟为什么说我无用?凡有用之木,如梨树、柚树等能结果实,但都遭不幸了。所谓「大枝折」「小枝泄」,无法享天年,死于非命。树认为,正由于人们觉得它无用,它方能活到今天,所以人们的「无用」对树本身才是真正的「有用」。树又辩解说:「况且你和我都只不过是自然界里的一物罢了,如果说起价值来,你也是一个无用的人。只有无用的人才看得出我是无用的树呀!」
在这则寓言故事里,庄子通过故事阐明了工匠师傅的观察入微,得出树因无用得以生长的道理。实际上,所谓的「有用」、「无用」,只是人们看问题的角度、看问题的立场、判断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认知,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
庄子告诉人们的是「有用之害」和「无用之用」是辩证的两个方面。即使是被认定为无用的东西也有其无用的价值,庄子的寓言故事,就是要人们重新评估它的价值;只有把偏执的价值观置于一旁,用多元思维去思考,才能促进人们的活跃思想,从而发掘「无用之用」的精髓。
环视我们周围的人物事,才与不才的争论时而有之,高处不胜寒、树大招风的状况也时有耳闻,因此不如多吸取老庄的「不争」、「无为」以寻求淡出,在不如意时能豁达应对,而使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更有弹性。
「无用之用」的发掘也可以更加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它让我们以宽容的心去发掘用另一个角度看待世界的能力。无怪乎庄子喟然感叹地说:「世间人只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庄子《人间世》)
庄子寓言中的故事篇篇优美、字字玑珠,富有哲理,只有「唯道集虚」方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从中领悟及体会出和谐自在的人生状态。
原文参考: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汝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