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是知也——《论语》悟读【33】

知之为知是知也,实事求是贵如金——题记

《论语》第二篇第十七章:

【原文】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啊!”【注】由:孔子的高足,姓仲,名由,字子路。

【悟读】

儒家特别强调个人德性之修为,尤以《论语》为最,梁启超以为其核心是“修己安人”。

真正的“”,建立在已知和未知基础之上,这是知识的辩证法。知者,知也;不知者,不知也。知是一种“知”,不知也是一种“知”。一英国教授,讲述古代希腊城邦的格局,大到宫殿小到厕所,无不画得清清楚楚。下课了,同学们走了,他不走。原因是他不知道回家的路。

孔子在本章中阐明了对待学习的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映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知态度。他觉得,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谦虚诚恳,知即知,不知即不知,不能自欺欺人。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天下知识,汗牛充栋,没有谁可以穷尽所有。不懂不可怕,也不可耻,但若不敢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而强装知道,这就有些无耻了。唯有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虚心请教贤能,或不耻下问,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疑惑,知道如何学习和质疑,才能不断地前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无论为人,还是为学,抑或为官,都是极其重要的。英国的培根强调,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强不知以为知”,即不懂装懂。现在有一种人,自以为天上地下,无所不知。名唤专家,其实砖头。处处夸夸其谈,时时喋喋不休;学的是文学,聊的是科学;明明是大夫,偏偏谈文化。处处显能,却不知山外有山,愚痴到了极处,结果自然是怡笑万方。

做学问必须实事求是,这是做学问真正的智慧,绝知此事不能有半点水分,否则遗憾终生。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分不开的,因为承认自己的不知,才会有想知道的动力,学问就会精益求精。

智若孔子,亦不可尽知天下。《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则寓言故事。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孔子不能决断。此文其一说明了知识无穷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其二颂扬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其三肯定了古人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精神。

对于为政者而言,虽身处高位,也不可能事事皆知。决策之前,最好能够得到多方论证方行实施,减少犯错的概率。若只凭主观臆断而无视他人的意见,则危之大也。

学优才赡凭修练,海阔天空任展为。

人生之道,他无绝技,实事求是,贵比黄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