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艾灸方穴解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者按“节气灸”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选择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进行艾灸,以温壮元阳,从而激发经气,调动机体潜能,提高机体抗病与应变能力。每到节气,正是季节交替、阴阳变化动荡之时,久病、年老、体弱等人群易加重病情、诱发宿疾或发生新病。因此可以好好利用此时,应用艾灸的方法调节阴阳,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使机体应变环境、抵抗疾病、防病保健。春季该选择哪些穴位来艾灸呢?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用阳历(太阳历)划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综合了天文学、气象学和农作物生长的规律等诸方面的知识,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气对人体的影响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农业生产,也指导人们的养生。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根据二十四节气的不同,形成了种种保健习俗,这习俗代代相传,对中华民族的健康起着巨大的作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曰:“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侯,气亦同,合有七十二侯,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节气反映着物候特征,说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与节气变化息息相关。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五脏功能的强弱虚实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内经》提出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保健养生要顺从春暖、夏暑、秋凉、冬寒的变化,顺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相互资生、相互助长身强体壮延年益寿,而任何一个脏器受到影响都会累及其他的脏器。四时气候有异,每一季节各有不同特点,有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春季多温病,秋季多疟疾等。《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与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发作或增剧。掌握和了解四季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疾病的流行情况,能更好地指导防病保健。节气保健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保健养生与四时变化有密切关系,春夏阳气当旺之季,要保养体内真阴,以适应来春阳气之发动;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大地收藏,万物皆伏,应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节气灸的疗效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与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节气灸”的目的是培壮元阳以扶助正气,它是从整体角度全面综合考虑人与环境的联系,以及环境气候变化与人的气血阴阳关系的。“节气灸”常选配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腧穴,比如关元、气海、足三里等。李晓泓等认为“节气灸”还可配合不同腧穴的选用,达到穴与保健防病相配的最优效果。{来源:李晓泓,解秸萍.论“天人相应”与“节气灸”[J].北京中医,2003,(2):18}“节气灸”的适应症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以及保健防衰老等。(1)扶正祛邪用以预防治疗体虚易感、呼吸系统疾病及过敏性疾病。苏临荣等从文献中总结得出在三伏天利用穴位贴敷的方法防治冬季易发的哮喘、胃肠等疾病的效果良好{来源:苏临荣,刘媛媛.节气灸“治未病”思想探析及临床应用举隅[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4):51~52}。秦鸿利等通过对120例哮喘患者取定喘、大椎、肺俞、风门、心俞、膈俞、脾俞等穴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集中灸疗1年,配合针灸加埋线,认为针灸加埋线配合节气灸法疗效确切{来源:秦鸿利,王秀娟.针灸加穴位埋线配合节气灸法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6):201}。王玲玲等对40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保健灸实验说明艾灸对减轻老化症状,改善生理功能有显著效果。{来源:王玲玲,吴中朝.保健灸延缓老化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4,(6):18~20 }(2)助阳祛寒用以治疗胃寒、腹泻等脾胃病及颈肩腰腿疼痛、畏寒、类风湿、骨性关节病等。薛殿凯取穴足三里、神阙、关元、涌泉坚持艾灸20多年,不仅严重失眠和十二指肠溃疡痊愈,而且身体好,记忆强,免疫力也大大增强{来源:薛殿凯,李红芹.灸足三里,治胃肠病[J].家庭健康,2006,(2):31 }。邓柏颖等运用悬钟、足三里灸法对临床中风先兆的高血压因素进行观察30例,总有效率100%{来源:邓柏颖,谢感共.功能保健灸对中风先兆即时与近期血压影响的初步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4):266~267}。;运用悬钟、足三里灸疗高脂血症48例疗效观察,取穴悬钟、足三里,总有效97.9%。说明了保健灸可以预防中风,对高脂血症具有调节和治疗作用{来源:邓柏颖,谢感共.功能保健灸治疗高脂血症48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2,34(9):48~49}。(3)疏肝理气用以治疗失眠、抑郁等情志问题。谢美娣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30例给予艾灸五脏俞治疗,与30例口服中成药对照,艾灸组对于睡眠不安,心悸不安,健忘,神疲乏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来源:谢美娣.艾灸五脏背俞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临床研究[M].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11}二十四节气灸方穴笔者通过查阅古代医学著作,和近年来“节气灸”相关文献资料,节气灸常见的应用{来源:李群.节气灸在中医预防医学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4(12):11 ~12},按照二十四节气顺序,各节气的气候特征,整理总结了各个节气对人体五脏、阴阳气血、季节性多发疾病的影响,并在有多年临床经验的马寿椿老师指导下,分析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灸方穴如下。◎立春每年的2月3日或4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正月节,立,建始也。”立春意味着,闭藏的冬天已经结束,温暖而充满生机的春季开始了。春季灸疗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春属木,与肝脏相应,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所以春季养生主要是升阳护肝,调节心情舒畅,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立春后其气候特征是以风气为主令,而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素,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故《黄帝内经》又说:“风者,百病之始也。”所以这节气内特别注意防范感冒、流行性的传染病、风湿病和心脏血管疾病等。该节气施灸可升阳护肝、防范感冒、流行性传染病、风湿病和心脏血管疾病等。可选用肺俞、肝俞、气海、足三里。◎雨水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之时,木旺而土气尚弱,木旺乘土,即肝木过旺克伐脾土。由于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会出现肝木克脾土的情况。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是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体身体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春季灸疗除了要遵循养阳、养生发之气、养肝的原则外,要特别注意调理脾胃。可选用肺俞、肝俞、气海、足三里、脾俞、中脘等穴位。◎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3月6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为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进入仲春,此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春天,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民间称之为“春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北方阴寒未尽,冷空气较强,气候变化大。所以,为了抵御渐退的寒气,人们又提出“春捂”。人体的气机在立春及雨水之后进一步升发,惊蛰节气艾灸是扶助正气,激发机体潜在的顺应及应变能力的最好时期,对于防病和保健有明显的效果。可选取肺俞、肝俞、气海、足三里、脾俞、外关(散风)。◎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阴阳平衡状态。春分前后,天气虽已转暖,还有可能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气候变化幅度大,年老或体弱的人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发病,一些患者病情反复和加重,出现心脑血管、胃肠道问题,以及失眠、焦虑、抑郁等情志疾病。这个时期各种病邪滋生,尤其容易发生感冒及过敏性疾病。春分本来应是阴阳平衡的时期,但阳虚之体,阳弱不能与阴平衡,于是阳虚的本质更易显露出来,所以常发生五更泻,就是完谷不化的腹泄。由于肝木克脾土,脾胃气虚、气滞,易出现腹痛腹泻。补益和升发都不易太过,灸疗时间要适当缩短,仍以肝经与脾经、胃经的腧穴为主。选肺俞、肝俞、关元、足三里、脾俞、外关(散风)。◎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时节正是冷暖空气冲突激烈的时候,“乍暖还寒晴复雨”。春天,肝阳上亢的老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昏眩,这就是“春气者诸病在头”;老年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万物抽芽,百花吐蕊,过敏性体质的人易皮肤过敏。此时大自然生机勃发,人体也一样,激素分泌旺盛,应减少摄入生发性食物。清明的灸疗宜阴阳平调,达到健脾、补肾、养肺的目的。选肺俞、关元、足三里、脾俞、外关(祛风)、大椎(过敏,哮喘)。◎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为谷雨,也是春季6个节气中的第6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暮春气候复杂,谷雨节气的气温虽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有时冷时热之时。谷雨天,阳光时出时没,易内分泌失调。雨水增多,湿度加大,气温增高,有利于病毒、细菌繁殖,所以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等。此节气的灸疗,仍要补益阳气。但谷雨时节人与作物一样,是受阴液滋养的重要时节,故灸疗时一方面要注意补益,一方面又要控制灸疗的时间,不能使灸火过旺,伤及阴液。灸疗仍然是达到健脾、补肾、养肺的目的。选肺俞、关元、足三里、脾俞、外关(祛风)、大椎(过敏,哮喘)、阴陵泉(化谷雨之湿)。夏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进入立夏时节,万物已进入生长旺季,炎暑将临,雷雨增多。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此后天气渐热,由于出汗多容易导致气血两伤、心失所养。“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汗多易伤心阴,耗心阳,还会影响脾胃消化功能。一些夏季疾病会随之而来,例如头痛、烦躁、失眠、免疫功能低下等等都跟心有关。“春夏养阳”,夏季心旺肾衰,养阳重在养心肾阳气。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夏季则人体阳气隆盛,生机最旺。心脏疾患,特别是心阳虚衰的患者,其病情往往在夏季缓解,其自觉症状也有所减轻。阳虚性心脏病在“水旺”的冬季易于发作,而且不易治疗。待到夏季心火之用事,内外阳气隆盛之时给以适当调理,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立夏艾灸可温补元阳、调养脾胃之气。立夏之后,要谨防外感病,慎食冰冷,同时艾灸时间要相应缩短,防止汗出过多,伤及卫阳。选心俞、肾俞、关元、足三里、命门。◎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夏季的炎热最易干扰心神,使心情不宁,引起心烦。因此,夏季养生重养心。小满过后,雨水多起来,天气闷热潮湿。“湿邪中阻”,脾胃消化功能会较差,一些夏季疾病会随之而来,例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还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乏力等。因而,小满养生也应注意健脾化湿。由于小满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灸疗时要适当增加艾灸时间,使寒湿之气从汗而解。培壮元阳以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整体调节能力,宜温补元阳、调养脾胃之气,选心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时节,气温升高,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梅雨天气。《临证指南医案·卷二》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此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脾喜燥恶湿,并且对于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脾胃健旺不易生病。芒种之后的这段时间,是灸治消化性疾病的最佳时机,养生重生津止渴、养心安神、补益脾胃、生津除烦,灸疗既要预防湿热对身体的影响,又需灸治消化性疾病,化湿健脾,选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夏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时节,气温虽然没有到达最高点,但是闷热的气候还是容以使人出现中暑的现象。夏季万物生长繁茂,阳气盛,阳气在表,夏季养生宜以养阳为主,顺应夏季阳消阴长的则律。此时毛孔开泄,运用艾灸方法可使腠理宣通,驱使体内风、寒、湿邪外出,是内病外治、治病求本的方法。夏月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暑易伤气”,因此灸疗时间宜短,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神阙(外热内寒,温脾胃)。◎小暑每年7月7日或8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到了小暑节气,天气开始逐渐变热,但还没到最热之时。大部分地方雷暴天气增多,常与短时大风、暴雨相伴出现。《黄帝内经》曰:“长夏善病洞泄寒中”。夏天若过食寒凉,伤了脾脏的阳气,就容易致使寒邪侵入体内深处种下病根,导致以后一些难治重病。夏季炎热,温度过高,使人体大量排汗,耗伤津液。由于闷热,人体容易消耗元气,气阴虚者更易被夏季困乏所侵袭。“肾为先天之根,脾为后天之本。”重点艾灸扶阳补肾气和健脾胃的穴位,可收事半功倍之效。选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神阙(外热内寒,温脾胃)等穴。◎大暑每年7月23日或24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大暑时节是最佳的灸疗时机。三伏天穴位贴敷肺俞及大椎防治冬季易发的哮喘等肺病,是依据《灵枢·病传》:“病先发于肺…冬日入,夏日出。”而设的“冬病夏治”的一个原则。冬夏是肺病高发季节,也是防治肺病关键时刻。许多慢性疾病都易在冬季加重或诱发,而提前在夏季治疗往往可获殊效。按阴阳四时消长规律,人体阳气在春夏季多旺,冬季多敛,人体久病本易伤阳,冬季之时,本不旺之阳更加明显,在此季节阴阳明显失衡,故疾病纷纷在冬季加重或诱发。若反季节在夏季利用“节气灸”防治,则可顺应并最大限度利用夏季自然界与机体相对阳气充盛之时顺势而治,达到消除病根的目的。夏至节气由于气温较高,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肺气舒畅,新陈代谢旺盛,通过对大椎穴及双侧肺俞穴的灸治及中药外敷治疗,使温热刺激和药性刺激易于深达肺脏,故而肺功能改善显著。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宜穴位贴敷,冬病夏治。选大椎、肺俞、膻中、膏肓、足三里等穴。秋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肺与秋同属于五行之金,为阳中之阴。《素问·五脏生成》:“诸气者,皆属于肺。”秋季之肃杀,是对夏气生长太过的削减;肺气之肃降,是对心火上炎太过的制约。肺金之气应秋而旺,肺的制约和收敛功能强盛。人气亦当顺应秋气而渐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又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立秋时节的灸疗调理肺经为主,以平稳收养为原则,不宜过分宣散。选肺俞、膻中、膏肓、足三里。◎处暑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但此时外界的暑湿之气还没有完全消褪,灸疗时要调理肺经,从脾胃二经入手,避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选肺俞、膻中、膏肓、足三里、大椎(督阳,袪风,止腹泻和提高免疫能力)等穴。◎白露每年公历的9月7日或9月8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此节气暑气渐去,秋燥之气渐重。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所谓“燥胜则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干咳少痰、大便干结、烦燥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应重视预防。天气越来越凉,易出现手脚冰凉、肢体怕冷、尿频、乏力等肾气不足的症状,所以此时要以艾灸补养肾气。秋季感冒多为“风寒型”,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用艾灸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祛风散寒。天气转凉之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特别容易复发,此时的灸疗,可在艾灸过程中配合部分饮品,润肺化燥,养阴生津。宜调理肺经,补养肾气,强壮脾胃。选肺俞、足三里、大椎、神阙、脾俞等穴。◎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秋分也是养生灸疗的重要节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补养肾气,强壮脾胃,预防胃肠病。此时气候渐渐转凉,灸疗时间可较夏季适当延长,增强卫气,提高抗寒能力。选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节气之后,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万物随着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因此,此时艾灸养生以调理肺经为主。灸疗时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当以肾经的腧穴为主,不能离开“养收”的原则。选肺俞、大椎、肾俞、足三里。◎霜降每年10月23日或2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时乃深秋之季,灸疗仍以护阳为主,宜以手太阴肺经与足少阴肾经相配合,以达到金水相生的效果,同时强壮脾胃。选肺俞、大椎、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冬

◎立冬每年11月7日或8日为立冬,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人体气血运行也随“秋收”之气而衰落,逐渐向“冬藏”过渡。寒冷为冬季的主气,外感寒邪易伤肾。肾为“先天之本”,脏腑之本,十二经之根;肾阳主导一身之阳气,人体脏腑都需要肾阳的温煦和推动;肾中藏有元阴元阳,元阴属水,元阳属火;肾主纳气,气根于肾而归于肺,故肾气之摄纳有助于肺气之肃降;肾水上济于心,心火下交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则阴阳平衡;肾属火,脾属土,肾阳的温煦能助脾之健运。立冬时节的艾灸时间应适当延长,达到补益全身阳气的作用。选膻中、关元、心俞、肺俞、大椎、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小雪每年11月22日或23日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天气逐渐变冷,此时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冬天气温骤降,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要靠“肾”的元阳补充,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冬季的寒冷又最易伤肾,肾主骨生髓,故冬季易出现骨关节疾病,会出现周身骨骼拘急、抽搐、活动不利等中风症状,还能引起各种虚寒性的性功能障碍。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在此节气里,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小雪时节的灸疗要温肾壮阳,调畅气机,温经散寒。选膻中、关元、肾俞、悬钟、足三里等穴。◎大雪每年12月7日或8日为大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天气更冷,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大雪节气后,天气越来越凉,雪后的大风使气温骤降,咳嗽、感冒的人比平时多。此时艾灸能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体内阳气的生发,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宜适当延长艾灸时间,增强补益效果。选膻中、关元、肾俞、悬钟、足三里、命门。◎冬至每年12月21日或22日为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是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时间的开始,也是不少危重慢性病、老年病病情容易发生突然变化,甚至恶化死亡的一天。冬至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根据“冬至一阳生”的原则,可顺从自然界的阳生之气,灸疗采用补阳养肝,注意肝气的调畅,避免在春季生发时节,由于阳气不足而复发老病。肾属水,而肝属木,肾水充足则肝木得养。而艾灸的祛湿、散寒作用也正适用于冬季。冬至保健灸以温阳补气、疏调肝气、温经散寒为主,从而提高免疫能力,预防中风、感冒,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选大椎、心俞、肝俞、关元、肾俞、悬钟、足三里、神阙、命门等穴。◎小寒每年1月5日或6日为二十四节气的小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寒为冬季的主气,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冬天天气寒冷,最易伤害肾的阳气。肾阳虚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疾病;另外,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不能上济心阴,导致心肾不交。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艾灸能温补心肾阳气、补肾壮骨、养阴益精,温经散寒,预防中风。选大椎、心俞、关元、肾俞、悬钟、足三里、膻中。◎大寒1月20日或21日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大寒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段,同时也是一年当中最后一个节气,此后阳气便渐渐升发。冬季的寒冷又最易伤肾,多由肾虚衰,不能温养脾阳,导致脾阳亦虚。脾主运化,全赖于脾之阳气的作用,但脾阳须依赖于肾阳的温照才能强盛。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因此这一时节的灸疗要进一步补益阳气,补心脾肾阳虚。选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神阙、关元。结语节气灸简单实用,经济有效,在节气前后选择与节气相应腧穴辨证艾灸,可达到预防、治病的目的。节气灸还应根据体质的不同,辨证选取具有保健作用的一至数穴施灸,有助于防病强身、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作者介绍|马蕾,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级针灸推拿硕士研究生来源:四川中医(2013- 31-0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