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传真(十四)

第十章·柴胡汤类方
 一、小柴胡汤方
       【方剂组成】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却。补中滋液,实是此时祛邪的要着。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见麻黄汤条。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或中风,均常于五六日时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往来寒热,即指寒往则热来,热往则寒来,寒和热交替出现的样子。胸胁苦满,即胸胁甚满之意。嘿同默,嘿嘿不欲饮食,即精神郁闷常默默然而不欲食也。心烦喜呕,谓心中烦躁而且欲呕,或邪热较轻则但胸中烦而心不烦,胃中无饮并亦不呕。或干于胃则渴,或干于肠则腹中痛,或干于肝脾则胁下痞硬,或干于心肾则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未犯里故不渴、表还未罢而身微热,或干于肺则咳,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证,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客证,主证治则客证自已,故无论客证如何,均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膜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解:伤寒病初作,则邪气交争于骨肉,此即太阳病在表的一段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开,邪因乘虚进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正邪分争,即正邪相拒的意思,正进邪退,病近于表则恶寒;邪进正退,病近于里则恶热。邪热郁结胸胁,故嘿嘿不欲饮食。胸胁之处,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肠,故谓脏腑相连。热激里饮则腹痛,胸胁在腹上,因谓为邪高痛下。上邪下饮,故使呕也,宜小柴汤主之。若服小柴胡汤上证解而消渴者,则又转属阳明病了,应依治阳明病的方法随证治之。
       按:此承上条,进一步阐明病之所以传入少阳和其发作柴胡证的原因,由此可见小柴胡汤为病始传少阳的主治方。
       《伤寒论》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伤寒四五日常为病传少阳的时期。身热恶风为太阳病还未罢。脖子两侧为颈,后则为项。颈强属少阳,项强属太阳,胁下满为少阳柴胡证。手足温而渴属阳明。此三阳并病,宜以小柴胡汤主之。
       按:少阳病不可发汗或吐下,故三阳并病则取治少阳,此亦定法。外感此证多有,依据经验,口舌干而渴者,以小柴胡石膏汤为宜,多试皆验。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见小建中汤条。
       《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注解:无论伤寒或中风,若已传少阳而有柴胡证,但见其四证中的一证,便可与小柴胡,不必诸证俱备。蒸蒸而振,谓先蒸蒸觉热,随即振栗恶寒的样子。凡小柴胡汤证而误下之,若柴胡证未因误下而罢者,宜还与小柴胡汤,其人必蒸蒸而振,然后即发热汗出而解。
       按:外感初传少阳,柴胡证往往四证不备,医者不知用小柴胡汤,因使风寒小病久久不愈,此例甚多,学者宜注意。
       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解,即所谓战汗,亦一种瞑眩状态,久病或误治后,病实人虚,药如中病,往往发作瞑眩,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注解:心下急,指胃脘有不宽快的痞塞感。
       太阳病经过十余日,本已传少阳而有柴胡证;医未与柴胡汤而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若柴胡证未罢而还在,宜先与小柴胡汤。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此由于连续误下,病已半陷于里,故未全解,再以大柴胡汤下之即愈。
       《伤寒论》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芒硝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已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为少阳柴胡证。日晡所发热为阳明里实证。此属少阳阳明并病,本大柴胡汤证,如与大柴胡汤下之,里外当俱解,而不得利,今反微利者,知医以其他丸药下之,乃非法误治之过。今潮热仍然里实,但以微利,故宜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其外,而后再与柴胡芒硝汤兼攻其里。
       按:半表半里在里之外,小柴胡汤以解外,是指半表半里的少阳证,不要以为是解太阳在表的证。
       《伤寒论》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妇人患太阳中风证。于七八日时,又续得往来寒热发作有时,而正来潮的月经适于此时而中断,此为邪热乘往来之虚而内入血室,经血即热而中断,故使寒热如疟状而发作有时,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热入血室为证不一,若本条之寒热如疟状发作有时,为小柴胡汤证,故以小柴胡汤主之。但不要以为小柴胡汤即热入血室的专用方,用其他的方药也可治热入血室,今介绍治验一例可供参考。
       1940年夏,友人徐某一日来告,谓其爱人病在垂危,在家看护十数日,已备后事,并邀往一诊。当时患者言行如狂,身热汗出,脉弦数急,烦无暂安时。据徐某言,本病初似重感冒,一度经来而突然中止,症状转剧,脉证合参知此为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发为热入血室之证,当与大柴胡汤与桃核承气汤合方加生石膏,与之服后,遂愈。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伤寒论》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注解:阳明病,虽发潮热,但大便溏,而小便自可,不宜攻下甚明。尤其胸胁满不去,则柴胡汤证还在,故以小柴胡汤主之。
       按:本条所论亦少阳阳明并病之属。日本汤本求真于《皇汉医学》中谓:“以余之实验,则本方不特限于本病,凡一般之急性、亚急性、慢性胃肠卡答儿,尤以小儿之疫痢,消化不良证等,最有奇效。若效力微弱时宜加芍药;有不消化之便或粘液、粘血便时,宜加大黄;有口舌干燥、发热、烦渴等证时,当加石膏。盖余根据本条及下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及黄芩汤、黄芩半夏生姜汤、白虎汤诸条,潜心精思,综合玩索而得之者也。”此说甚佳,颇能发挥古方之用。胡老小女六岁时患中毒性痢疾,高烧40度,住院输液、用西药治疗,高烧不退、并令转传染病院。时已过夜半,无法叫车,乃负之归家,与大柴胡石膏汤,次日即愈。又以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治一重笃的噤口痢,七八日未易一药而愈,今并附此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注解:阳明病,虽不大便,但舌苔白而不黄,热还未尽入里。胁下硬满而呕,更是柴胡之证,此亦少阳阳明并病,故可与小柴胡通其上焦,则津液得下,胃气自和。上下既通,表里气畅,故身当濈然汗出而解。
       《伤寒论》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注解:弦为少阳脉,浮为太阳脉,大为阳明脉。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属少阳证;鼻干属阳明证;不得汗属太阳证;嗜卧属少阳证;一身面目黑黄、小便难为黄疸病,有潮热、时时哕属阳明证;耳前后肿属少阳证。据以上的脉证,显系三阳合病而并发黄疸和腹水。刺之小差,谓经过针刺治疗证稍减轻。病过十日而脉仍续浮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无余证者,可与麻黄汤。若上之腹水证,虽利其小便而终不尿,腹仍满,并加哕逆不已,则胃气已败,故谓不治。
       按:本条似述黄疸并发腹水而现三阳合病的重证,与小柴胡汤固无不可,但麻黄汤之用,殊难理解,其中必有错简,故于麻黄汤删去此条。实践证明,黄疸型肝炎并发腹水者,确多预后不良,谓为不治并非虚言。
       《伤寒论》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注解:本由于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者,则一般常现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的小柴胡汤证,若还未经吐、下等误治,即便脉沉紧而有里实象者,与小柴胡汤即治。若已经吐、下、发汗、温针等误治因而发谵语者,柴胡证已罢,则已成误治的坏病,宜详审其所犯何逆,以适当的方法治之。
       《伤寒论》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呕吐而且发热者,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394条: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注解:伤寒病愈后,由于不善摄生,而又发热者,一般多宜小柴胡汤主之。但脉浮者,为病在表,则宜汗以解之。脉沉实者,为有宿食,则宜下以解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21条:诸黄,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腹痛而呕为柴胡汤证。诸黄疸病若腹痛而呕者,当然宜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l条: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注解:痉、郁冒、大便难,为新产妇人所常见的三种病,这是由于新产血虚、多汗出而易感冒、血少津虚,再被外邪,故会病痉。新产亡血复汗再寒饮,故令郁冒;亡津液、胃中燥,故大便难。
       郁冒,即昏冒不省,俗谓为新产血晕,实即今所谓脑贫血的证候。其脉微弱,为血虚之应,胃中有饮故呕不能食;津液不下故大便反坚而但头汗出。血虚饮逆则四肢厥冷,厥冷者,同时也必郁冒。大便坚,呕不能食,为柴胡汤证,故以小柴胡汤主之。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者,暗示郁冒本虚,服小柴胡汤后当战汗而解。
       服小柴胡汤后,病即解而能食。若七八日后又发热者,此为胃中实,宜以大承气汤主之。
       按:新产妇人,由于亡血多汗,易感冒,往往有痉、郁冒、大便难三种病的发作。首段即说明三者所以出现的道理。二段似专论郁冒的证治,其实是承首段概括三病的治法,只以三证中郁冒为主,因特着重说明其发病原因,和服小柴胡汤后必致瞑眩战汗而解的理由。文中虽未明言痉,但痉即与郁冒同时存在不可不知。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一):《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注解:妇人于临产时以身露被风,因致四肢苦烦热而头痛者,可与小柴胡汤,若头不痛而但四肢苦烦热者,三物黄芩汤主之。
       按:产后中风,由于失治使病久不解,因致烦热。若兼见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即解。如头不痛而但烦热者,已成劳热,宜三物黄芩汤主之。虚劳及诸失血后多此证,宜注意。从以上所论看,则小柴胡汤为太阳病初传少阳的主治方,但其为用并不只限于此,不论伤寒杂病,凡有其证俱宜用之。
       【辨证要点】
       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2。无论伤寒或中风,有柴胡证,但见四主症中的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3。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满胁痛者。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5。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疟状者。
       6。阳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7。呕而发热者。
       8。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9。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
       10。诸黄腹痛而呕者。
       11。妇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者。
       12。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附】常用的加味方:
       小柴胡加生石膏汤:于小柴胡汤加生石膏45-90克,煎服法同原方。此为日常应用的良方,小柴胡汤证而口于舌燥者即可用之。外感表解而烧不退多现本方证。发热、不欲食而口苦、头痛者,本方有捷效。肺炎汗出而喘,设有柴胡证,不可与麻杏甘石汤,宜本方,尤其小儿肺炎更多本方证,宜注意。他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睾丸炎等均有奇效。
       小柴胡桔梗汤;原方加桔梗10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若口舌干燥,宜更加生石膏
       小柴胡加橘皮汤:原方加橘皮12-24克,治小柴胡汤证而哕逆、或干嗽频作者。若口舌干燥宜加生石膏。排痰困难宜更加桔梗
       小柴胡加芍药汤:原方加芍药10-18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而腹挛痛者。
       小柴胡加吴萸汤:原方加吴萸10克,煎服法同原方。此即小柴胡汤与吴茱萸汤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小柴胡加苓术汤:原方加茯苓苍术各10克,煎服法同原方。治小柴胡汤证大便溏、或身浮肿而小便不利者。
       小柴胡丹参茵陈汤:原方加丹参15-30克,茵陈18克。治小柴胡汤证胸胁满而烦、小便黄赤者。肝炎患者常见本方证,小儿尤多。
       【验案】孔某,男性,2岁,1965年l月24日初诊。感冒发烧十日不愈,仍咳嗽,痰盛而喘,呼吸困难,腹胀,便溏,手足心热,已用青霉素、氨茶碱、四环素及中药汤药治疗均不效,而找胡老诊治。苔白腻,脉弦数。证属三阳合病,又兼挟痰湿,治以清解三阳,兼祛痰湿,与小柴胡加生石膏半夏厚朴汤:
       柴胡24克,半夏12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厚朴l0克,苏子10克,茯苓12克
       结果:上药水煎两次得200毫升,频频喂饮,约一天半服完。药后漐漐汗出,热退身凉。咳减喘已。腹胀已,继给半夏厚朴汤二剂,咳也自止。
       二、柴胡芒硝汤方
       【方剂组成】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擘)4枚,芒硝12克
       【用法】先以水煮柴胡汤,汤成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温服。
       【方解】于小柴胡汤加除热通便的芒硝,故治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难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芒硝汤主之。
       注解:见小柴胡汤方证。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难者。
       【验案】李某,男,65岁,病历号95114,1965年5月24日初诊。左胸不适,灼热感,胸闷气短,活动后明显,阜外医院诊断为心肌梗塞,经住院治疗1月,度过危险期,但胸闷等症状不见好转,因请中医会诊,近症:左胸灼热,憋气,时头胀,寒热往来,口腔上部肿疼,心下痞满、口苦咽干,纳差,大便干结,失眠,苔黄,脉弦细。证属少阳阳明合病,为小柴胡芒硝汤的适应证:
       柴胡18克,黄芩10克,半夏15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芒硝15克(分冲),栀子10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诸症好转。因感冒咳嗽来诊。与半夏厚朴汤加瓜萎治之遂安。
       三、柴胡半夏加栝蒌汤方
       【方剂组成】柴胡24克,人参9克,黄芩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栝蒌根12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小柴胡汤去逐饮止呕的半夏,而加润燥解渴的瓜蒌根,故治小柴胡汤证不呕而渴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二);柴胡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注解:疟病津液枯燥而发渴者,宜以柴胡半夏加栝蒌根汤主之。劳疟指疟久不愈,其人瘦弱虚乏,有似虚劳者,本方亦主之。
       按:栝蒌根所主之渴,为由于津液枯燥所致,即所谓虚热证,故常伴有疲劳倦怠证候,与石膏所主之烦渴不同,凡小柴胡汤不呕而渴、困倦乏力者,即可用之。不必限于治疟。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方证不呕而渴明显者。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方剂组成】柴胡24克,桂枝10克,干姜9克,花粉12克,黄芩l0克,牡蛎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亦柴胡半夏加栝蒌汤的变剂。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栝蒌根之润得牡蛎之收,更能止渴。桂枝甘草气冲并兼和外。人参补中、大枣壅满均非微结所宜,故去之。故此治柴胡半夏加栝蒌汤证,气上冲有微结或外不和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注解: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病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汤证。医不详查,而复下之,因使邪热内陷,虽胸胁满未去,但已微结。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津液虚少、热更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为柴胡证还未解,宜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按:此微结是对大陷胸汤证说的。即是说此结轻微,与大陷胸汤证结如石硬者显异。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
       注解:当疟发作时,若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者,宜本方治之。
       按:病欲自表解则恶寒,疟发作时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亦病有欲自表解之机。本方含有桂枝甘草,有致汗解外的作用。试看方后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的注语可征。不过只凭寒多热少而用本方,则与牝疟诸方的应用难以区别,其中可能有错简,用时仍宜参照上条所论为妥。同学张秋水于江西时治疗疟疾,惯用本方随证加减治之,无不应手取效。虽谓服一剂如神之说似属夸张,但其有效性确可证信。依据经验,久久不愈的无名低烧,和一般的慢性病,有用本方或其加味和合方的机会,宜注意。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渴明显,但呕不明显,心下微结、气上冲或外不和者。
       【验案】胡某,男性,14岁,病历号177285,1965年10月18日初诊。四年前曾患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经西药治疗黄退,但食纳不佳,肝功时有波动,时头晕目眩。近一年来大约每半月有一次癫痫发作,发作时先觉气上冲咽,旋即四肢抽搐,继则牙关紧闭,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经常服用西药镇静药,但仍每半月发作一次,常感乏力,每发作过后尤为明显,因食欲不振而现身体瘦弱,舌净无苔,脉弦微数。证属邪郁少阳,寒饮上犯、治以疏解少阳,温化寒饮。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0克,生龙牡各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姜10克,苍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5克,炙甘草9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食纳好转,他症如前,继服六剂头晕好转,未发癫痫,又服一周力气增加。仍宗原方稍增损,服一月也未见癫痫发作。又服一月停药观察也未见发作。
       五、柴胡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柴胡12克,半夏10克,黄芩人参桂枝、芍药、生姜各5克,大枣3枚,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即柴胡桂枝各半汤,故治二方证的合并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注解:支节烦痛,即四肢关节痛甚的意思。心下支结,支为侧之意,即心下两侧有结滞不快感,为胸胁苦满的轻微者。
       伤寒六七日,以传少阳为常,又以治用柴胡汤为常,今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则太阳病证未已。但微呕、心下支结,则柴胡汤证已显。外证未去者,暗示伤寒已发汗而桂枝汤的外证还未解,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按:太阳病转属少阳柴胡证,外证未去则与柴胡桂枝汤。假设表证未去,当然亦有用柴胡麻黄的合方机会,不过依据经验则以柴胡葛根汤合用的机会较多。外感重证往往于发病之初即常见柴胡葛根汤方证。可见太少并病,或合病,均有用以上合方的机会。无论柴胡桂枝汤,或柴胡葛根汤,若口舌干燥者,均宜加石膏。又由于本条有支节烦疼之治,则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附方(二):《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注解:心腹卒中痛,即指心下及腹中突然疼痛的意思。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同时并见者。
       【验案】岩某,女性,34岁,病历号16753,1961年1月26日初诊。三天前感冒经水适来,因致寒热往来,身体疼痛,口苦咽干,微呕,微恶风寒,在本国使馆以西药治疗不效而求中医会诊。苔薄白,脉弦细。证属太少合病,治以和解少阳兼以解表,与柴胡桂枝汤:
       柴胡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半夏l0克,黄芩10克,大枣4枚,党参10克,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诸证已,月经已净。
       六、大柴胡汤方
       【方剂组成】柴胡24克,黄芩10克,芍药10克,半夏12克,生姜12克,枳实12克,大枣4枚,大黄6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病初传少阳,势须人参补中益气,既防邪侵及里,又助正以祛邪于外。但已并于阳明,则须大黄兼攻里,人参之补,甘草之缓;反非所宜,故去之,加枳实以治心下坚,加芍药以治腹满痛,故此治小柴胡汤证而里实心下坚、腹满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注解:见小柴胡汤方。
       按:大柴胡汤证之呕和烦,除柴胡证外,还有里实热壅的成分,故与小柴胡汤不同,而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等。
       《伤寒论》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注解:伤寒证,虽发汗汗出而发热不解,若其人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按:心下痞硬,即心下急的剧甚者,外感发汗、汗出而发热不解,大多现小柴胡石膏汤证,或本方证,或本方加石膏汤证。又由于本条的发热呕吐下利之治,则本方有用于急性胃肠炎、胆道感染、胆囊炎、痢疾等的机会。
       《伤寒论》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2条: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注解:按之心下满且痛,此为里实,宜以大柴胡汤下之。
       按: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痛,皆心下急的一类,为应用本方的要征,宜记。
       外感表解而烧不退,有柴胡证,多宜小柴胡石膏汤。若大便干,舌苔黄,已非上方所能治。与本方有捷效。曾治一患者,住某医院高烧五十余日,西医用尽退烧方法不解。请各医院会诊,多疑为癌变,最后邀胡老往诊,其人呕不能食,胸胁满,心下痞,大便难,脉弦有力,与本方一剂烧退,三剂痊愈出院。此证多有,故出此例以供参考。
       【辨证要点】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
       【验案】康某,男性,36岁,病历号143153,1964年4月29日初诊。三年前因食青辣椒而发哮喘,久治不效。冬夏皆作,始终未离氨茶碱。半年来多服补肺益肾之剂,证反有增无减。近日哮喘发作,昼轻夜重,倚息不得卧,伴胸闷腹满,口干便秘,心悸眠差,苔薄白,脉沉缓。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而现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故与之:柴胡12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枳实10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大枣4枚,大黄6克,桂枝10克,桃仁10克,茯苓10克
       结果:上药服二剂,诸证减轻。三剂后大便通畅,哮喘未作,停用氨茶碱等。但因仍有口干,原方再进三剂遂愈。经两年半随访未复发。
       七、柴胡龙骨牡蛎汤方
       【方剂组成】柴胡12克,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各3克,半夏10克,大黄6克,牡蛎5克,大枣2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小柴胡汤去甘草,而加治气冲桂枝,利尿的茯苓,泻下的大黄,和镇静安神的龙骨牡蛎铅丹,故治小柴胡汤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而烦惊不安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龙骨牡蛎汤主之。
       注解:伤寒八九日,已传少阳,医误下之,虽胸满为柴胡证还未罢。湿热上结,故烦惊而小便不利。胃不和,故谵语。水气外溢,故一身尽重而不可转侧,因以柴胡龙骨牡蛎汤主之。
       按:《伤寒论》少阳篇有“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本条所述为误下少阳柴胡证甚明。又由于烦惊谵语之治,则本方有用于狂癫痫的机会。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
       【验案】关某,男性,28岁,某部队干部,1965年10月18日初诊。原有肝大、肝功不正常。近半年来,性情急躁,不能入睡,自言妄想不休,语无伦次,口苦欲饮冷,头痛头晕欲呕,胸闷身痒,大便成形日二行,舌苔黄腻,脉弦数有力,证属邪居少阳而致心烦神不安,治以和解少阳,佐以安神定志,与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2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6克,桂枝6克,生姜6克,茯苓10克,大黄3克,大枣3枚,生铁落15克
       结果:服三剂,已能入睡,精神好转,已不欲呕,但心下堵闷,继服9剂,精神基本好转。
       八、四逆散方
       【方剂组成】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捣筛白饮和服3克,日三服。(今用上药各10克,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枳实芍药均属行气解热药,但柴胡主胸胁苦满,枳实主心下坚满,芍药主腹挛痛。另以甘草和诸药而缓急迫,故此治热壅气郁、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腹挛痛而急迫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18条: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注解:热壅气郁,血行受阻因致四逆。其人或咳者,波及于肺也;或悸者,波及于心也;或小便不利者,波及于肾也;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波及于胃肠也,宜四逆散主之。
       按:木条所述明明是少阳病证,而冠之以少阴病者,可有以下二义:(一)原本少阴病,今传入半表半里而转属少阳也;(二)由于热雍气郁,血行受阻,因致脉微细、四逆、形似少阴病的外观,因以少阴病冠之,教人加意鉴别也。不过验之实践,四逆见本方证者甚少,故本方的应用,不必限于以上所述的四逆,凡形似大柴胡汤证、不呕且不可下者,大都宜本方。又由于本条所述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之治,则痢疾有用本方的机会甚明,宜注意。
       【辨证要点】胸胁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泄者。
       【验案】薛某,男性。38岁,病历号142785,1965年10月13日初诊。患阳萎不举已两年,服滋补之品甚多,不见效应。常有胸闷太息,少腹拘挛痛,小便急迫,下肢酸软,精神不佳,小劳则两眼发酸,视物昏花,苔白微黄,脉弦细。证属气郁血瘀,宗筋失养,治以疏气行血,与四逆散加味:
       柴胡12克,白芍12克,枳实12克,生牡蛎15克,生龙骨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4枚,川芎6克
       结果:上药连进九剂,诸证均减,阳事已举,但尚不坚。上方加川附子6克、苍术10克,又服六剂而痊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