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挖出一座汉墓,解开一千古之谜,学者:果然确有孙武其人!

作为中国的“兵圣”,《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一生充满了传奇,但却也留下了更多的谜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孙武其人?这是讨论一切孙武传奇的基础。

按照《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武是春秋齐国人,不仅提及了“孙子之十三篇”、孙武练兵、领兵伐楚,而且还说清楚了和孙膑的关系,所谓“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这是史家司马迁的记载,但也奇怪在此处,因为从孙武到司马迁时代,中间隔了大约400年时间,别说严谨的史家记载了,就是一般文献中也不见“孙武”二字。而且,在春秋晚期出现的《左传》中,从始至终为吴王阖闾出谋划策的人是伍子胥,也没有提及孙武。

正因如此,古今不少学者认为:历史上压根没有孙武其人,或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个人。

公元1200年,南宋军事学家叶适认为,“凡穰苴、孙武者,皆辩士妄想标指,非事实”,就认为世上没有孙武此人。

日本学者斋藤拙堂、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和学者李敖,都认为孙膑和孙武是同一个人,钱穆认为“世遂莫能辨,而史公(司马迁)亦误分以为二人也”,指出司马迁搞错了。

总之,从南宋开始至今,质疑孙武是否存在的学者数不胜数。由于缺乏最直接的考古证据,所以是不是有孙武其人,也就成了一桩千古谜案。

然而,山东挖出一座汉墓,给出了最直接的证据,解开一千古之谜,专家:果然确有孙武其人,之所以没有被春秋战国史料文献记载,可能和孙武战功不显,作战不择手段,加上吴国地处中原之外有关。

1972年,考古专家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挖出了两座汉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汉代竹简,为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古代兵法、历法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更大的惊喜在于,在其中一座汉墓中,还挖出了很多兵书,解开了很多历史悬案,比如《尉缭子》、《六韬》(姜子牙所著,又称之为太公兵法)、《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注:《尉缭子》、《六韬》都曾被认为是后人伪造。

其中,银雀山汉墓挖掘出来的《孙子兵法》,包括13篇残文和孙子佚文5篇,有力的证明了孙武存在。显然,从银雀山汉墓中,可以确认这么两件事:西汉之前,《孙子兵法》就已经流传;孙武是孙武,孙膑是孙膑,这是两个人。

专家研究确认,这些竹简写于公元前140~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在司马迁写《史记》之前。因此,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应该看过《孙子兵法》,也对孙武做过考证(不排除当初有关于孙武的记载,只是后来失传了),然后才将孙武正式写入《史记》中。

既然孙武写出了兵家巨著,为何在司马迁之前,孙武没有被文献史料记载呢?其实,从史料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首先从孙武的作战能力来看,可能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强。从目前史料中来看,孙武只单独领兵一次,至于3万吴军攻破楚国都城,这是吴王阖闾领兵作战。

《吴越春秋》(东汉时期作品)记载:孙子为将,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盖余、烛佣。

随后,在面对秦楚联军反攻时,吴军大败,连吴王阖闾都身受重伤。由于吴王阖闾也遭遇惨败,认为吴王阖闾不能幸免,于是就逃回国内自立为王,吴王阖闾率军平叛,命令伍子胥和孙武坚守楚国都城。

然而,面对秦楚联军,伍子胥和孙武再一次大败。且,此战之后,孙武就此下落不明,是生是死,史无记载。如此糟糕战绩,如何能进顶级名将之列?

显然,从目前史料记载来看,孙武指挥作战能力未必有多强。当然,就比如足球教练,穆里尼奥做教练行,但做球员却很一般,军事家也未必是指挥作战高手。因为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加上吴军后来的大败,所以也就没人记载孙武这个当时的小人物了。

而且,吴王阖闾攻下楚国都城之后,毁楚国宗庙,掘楚王坟墓,肆意烧杀抢掠,甚至将楚王和贵族的妻女任意分配和污辱,这违背了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和规则。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到,“兵者诡道也”、“廉洁可辱,爱民可烦”、“侵掠如火”,这就有悖于主流价值观。

另外,就春秋战国而言,吴国所处的位置,属于“蛮荒之地”,史书一般记载主要人物,对于名气不大的人物,通常并不会记载。

言而总之,孙武一没名气(从齐国到吴国“求官”,孙武出身并不显著),二没战绩,三价值观有问题,四吴国地处偏僻,可能由此才没有被春秋时期的史书记载吗,以至于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谜案。如果不是司马迁记了一笔,或许在2000多年历史上,都无人知道孙武。

或许,伟大的巨著,都需要时间沉淀。在当时孙武和《孙子兵法》没有名气或不为主流认可,以至于史书都不记载他,但是金子总会发光,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子兵法》,就说明秦汉、或战国时代,人们已经发现了《孙子兵法》的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