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刻符、双墩刻符鉴赏

贾湖契刻符号指的是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龟甲等器物上契刻的符号,至少十七个,从其形状看,具有多笔组成的结构,应承载契刻者的一定意图。如近似甲骨文的'目'字、'曰'字等。经碳14检测数据,年代距今为7762年(±128年)。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文字符号。刻符结构为'横''点''竖''撇''捺''竖勾''横折'等笔画,书写特点也是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里后外,与汉字基本结构相一致。有些契刻符号的形状与其4000年后的商代甲骨文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形似眼目的'目',光芒四射的太阳纹等。

X


7700年前贾湖石刻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600余件刻划符号中,与'水纹'相关的刻划符号已接近90件,占总数比例的六分之一。渔猎经济在双墩先民的生产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因为渔猎活动与水密不可分,水纹刻划符号中的大部分内容都与渔猎经济活动有关,'水纹'刻划符号包含的内容,还涉及到狩猎、居住、气候环境等方面。
双墩先民在长期的渔猎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通过判断水纹变化来识别鱼群活动规律,以便确定从事渔猎活动的方式;通过对不同水纹现象的记录,反映当时气候、水环境对于'水纹'变化的影响;他们将'水纹'刻划符号中的某些符号在形式和意义上固化,并在一定区域内共同使用,初步显示了原始文字的功能。
双墩出土的600余件种类繁多的刻划符号,就同期国内外文化遗存来说,都十分罕见,是惊人的发现。这些符号大都刻划在器底部位,内容广泛,涉及日月、山川、动植物等写实类,狩猎、捕鱼、网鸟、种植等生产类,记事与记数类,反映了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广泛的内涵。安徽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双墩遗址发掘领队阚绪杭认为,双墩刻划符号已经显示早在7000多年前淮河中游地区已显露出早期文明的曙光。
双墩刻符中不少符号反复出现,使用频率高,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和一定的表意功能和可解释性。这类刻划符号在定远侯家寨也有发现,表明它是一定地域范围氏族群落之间表达特定含义的记录符号。它与其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刻划符号相比,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有自身的明显特征,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7300年前的双墩石刻是水字
专家认为:双墩的刻划符号与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宜昌杨家湾、秭归柳林溪、青海柳湾以及大汶口、良渚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刻划符号相比,具有明显的自身特征。学者们通过10多年来对其中的一部分符号进行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将符号与甲骨文→金文→今天的汉字进行对照释读,认为双墩符号与汉字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双墩刻符是今天的水族文字水书,它笔画弯柔,有曲折有圆。而贾湖刻符却不是水文字,它笔画刚直,多为方正直角。更近于后期甲骨文。二者有水、汉(旱)之别,阴、阳之分。

韦章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