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慈不掌兵”?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566天的第566篇原创文章
但是很多人却对这四个字有过度的误读,认为leader必须要严厉、遇到问题必须批评和惩罚,不能心慈手软。
我们之所以说这个解读是一个曲解,是因为它将慈与严绝然对立起来,似乎慈则不严,严则不慈。
然而,并非如此。
古今中外,大凡治军有方的掌兵将领,没有哪个是靠拳脚棍棒打出一支过硬队伍的,而是把深怀爱兵之心作为共同的带兵之道。
孙子兵法里面有太多这样的解读。比如:
孙子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可见,掌兵不是不能有仁爱之心,而是不宜仁慈过度。如果当严不严、心慈手软、姑息迁就、失之于宽,乃至“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当然就不能掌兵。
意思是说,如果将帅对待士兵能够像对待婴儿一样,那么士兵就可以跟随将帅赴汤蹈火;如果将帅对待士兵能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士兵就可以与将帅同生共死。但是,只知道厚待士兵却不能够指使他们,只知道溺爱却能够指挥他们,士兵违法乱纪却不能惩罚他们,这样的士兵就像是宠坏的孩子,是不能用来作战的。因此,将领的威严是很重要的,过分仁慈并不适合。
所以你看,仁爱之心是为将之本,但是在原则性的场景里,则必须要有底线有边界,该严格的时候绝不妥协,该立规矩的时候绝不迁就,该惩罚的时候绝不手软,当机立断,绝不优柔寡断,这样的领导才能带出真正能打仗的队伍。
如果你去看岳飞治军,就更能理解什么叫慈不掌兵。
岳飞对士兵关心爱护,无微不至。吃饭时和大家吃一样的食物,有酒的话给大家一起喝,如果酒不够,哪怕掺水也要每人都喝上一口。出征后,让妻子到将士家里慰问,赠送钱财。有战士生病,他亲自探望,亲手调药,询问他们的愿望。——这够仁慈的了吧?
事实上,凡是能成为名将的,在纪律上绝对都是非常严苛的,从来没有老好人的名将。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仁和严是并行不悖的,是不冲突的。
不过,作为管理者,我们必须还要认识到一点,严苛并不等于暴躁,该严格的时候严格,绝不代表要用暴躁来处理问题。
历史上我们也看过太多“暴不掌兵”的例子。
关羽遇难,为报兄仇,张飞不顾客观条件令范疆、张达三日内制办白甲白旗,而范、张稍有异议,便鞭背五十,并以杀头示众相压。这种没来由的“暴”致使范、张二人由怨生恨,由恨铤而走险,最终取了张飞的首级投奔东吴。可惜张飞一世英雄,没有在战场马革裹尸,却死于自己部下之手,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同样,一代枭雄曹操,更是文韬武略,一心想统一中国。然而他最终未能完成此愿,在很大程度上亦是由于“暴”。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赤壁之战中,战前他不辨是非,“暴”杀蔡瑁、张允,最后因无深谙水战的水军将领,而被周瑜火烧赤壁,使得一统天下的雄心化为泡影。如果他多一分冷静,少一分暴躁,多一分宽容,少一分暴虐,留下周瑜所忌惮的蔡瑁、张允,则恐怕会是另一种结局。
1、仁和严是并行不悖的,是不冲突的;
3、严厉并不等于暴躁,不能用暴躁的方式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