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导读(七)
(七)亲仁4则:
1.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解释】同样是人,善恶正邪,心智高低,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众多,仁义博爱的人稀少;
【故事一】《义侠郭解(xiě)》
西汉郭解年少游走江湖,残忍狠毒,仇人不少。他常常替友报仇,藏匿亡命徒,犯法抢劫,私铸钱币,盗挖坟墓,后来被抓。皇帝大赦天下被释放。晚年退出江湖,反省行为,喜欢行侠仗义,与人化解矛盾,邑人仰慕。
【故事二】《感化偷牛人》
三国时有一个叫王烈的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威望。有一个人偷了别人一头牛,被失主捉住了。偷牛人说:“我一时鬼迷心窍,偷了你的牛,你怎么罚我都行,只求你不要告诉王烈。”后来,王烈知道了这件事,立即托人赠给偷牛人一匹布。有人不理解,王烈解释道:“做了贼而不愿让我知道,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我送布给他是为了激励他改过自新。”后来,这个曾经偷牛的人变成了一个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好人。
2.果仁者,人多畏。言不(huì)讳,色不媚。
【解释】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他直言不讳,不会查色献媚;
【故事一】《西门豹治邺》
战国时期魏国人西门豹,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功勋。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于是立志改善现状。
后来趁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随后颁布律令,禁止巫风。教育了广大的百姓。大力兴水利,促农耕,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
【故事二】《不下拜》
萧(yǎn)衍是我国历史上南朝的一位皇帝。在萧(yǎn)衍即将当皇帝的时候,人们见了他都歌功颂德,萧(yǎn)衍自己也志得意满,十分高兴。但这时有一个叫谢览的人,见了萧衍既不恭维,也不拘束,给萧衍行礼后,转身就走了。
萧(yǎn)衍见此情景,沉默了好大一会儿,然后问身边的官员:“这位年轻人是谁?”手下人告诉他这个人叫谢览。萧(yǎn)衍记住了这个名字。他对这位年轻人不卑不亢,坦然自若的样子很赞赏,决定重用他。
3.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解释】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是无限好的事情;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与日俱增,过错逐日减少;
【故事一】《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臣(张九龄、姚崇、宋璟……),励精图治,改革吏治,重视教育,勤俭节约,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故事二】《孟母择邻》
孟(kē)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相传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承担了教育(kē)孟轲的职责。孟母为了教育他,曾经三次搬家。起先,孟(kē)轲家曾在一片墓地附近居住,孟(kē)轲经常模仿出殡的场景。
孟母怕孟(kē)轲误入(qí)歧途,就把家搬到了人多的集市上,集市上商人小贩油头滑脑,孟(kē)轲又开始学骗人。孟母十分担心,又把家搬到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孟轲每天听到的是读书声和先生的教导,孟母终于满意了。在孟母的努力下,孟子终于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成为伟大的思想家。
【故事三】《良师、益友、经典》
良师益友,十载春秋,水木清华,人才辈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尺讲台,如沐春风。——出自《论语》。
多位现代教育家说:“人生想多所作为,少所失,良师、益友、经典断不可一日离开。
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4.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解释】不肯亲近仁义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奸邪小人就会趁虚而入,影响我们,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故事一】《先智后昏李存(xù)勖》
李存(xù)勖为李克用长子,五代时期后唐政权的建立者,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称帝后,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不再进取,开始享乐。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宦官专权,冤杀大将。仅三年不到,被叛军射杀,身死国破。
【故事二】《交友之戒》
三国时期,刘伟与魏讽关系很好。刘伟的哥哥了解魏讽的为人,知道他是一个扰乱社会,沽名钓誉的人,就劝弟弟说:“做人一定要同那些品行高洁的人交往,这样会对自己有很多好处;如果和那些品质恶劣的人交往,后果定会不堪设想。我看魏讽这个人品行不端,喜欢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你最好不要和他来往,以免将来受他的连累。”刘伟并没有听哥哥的劝告。后来,魏讽因作乱招致灾祸,刘伟因和他来往密切而受到牵连。他后悔没听哥哥的劝告,可是已经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