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乔治·奥威尔

博尔赫斯说过:“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爱情、发现大海那样,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我深深地认同。我想接着说:“发现乔治·奥威尔就像发现良师益友、发现山峰那样,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珍视的日子。”

以前读过《动物农场》和《1984》这两本经典之作,乔治·奥威尔的文笔、洞见和他的冷峻良心早为世人所知。今年一月始,我开始阅读去年在二手书市里买来的《巴黎伦敦落魄记》。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一月份一口气读完了乔治·奥威尔的五本书-《缅甸岁月》、《射象》、《巴黎伦敦落魄记》、《通往维根码头之路》、《致敬加泰罗尼亚》。可以说,今年的一月份是一段值得珍视的日子。我不仅一次次地被他洗练的文笔、细致的观察、幽默的语言所折服,更一次次被文字闪耀的良知所感动。

1.

《缅甸岁月》是奥威尔早期的小说作品,是奥威尔根据自己在殖民地担任警值期间的经历写就的。小说的主人公享受着作为殖民者的人上人生活,却心知肚明缅甸当地人对殖民者既仰视又仇视的态度。他为当地的风土人情而深深着迷,又为殖民者掠夺殖民地资源、矮化当地民众人格尊严的做法而心灵不安。他没有勇气在英国殖民者中间宣扬正义,又难以在缅甸当地人中间赢得共鸣。少人理解、孤寂而终于是成了小说主人公不可避免的命运。

《缅甸岁月》英文版封面

《缅甸岁月》充满缅甸的热带风情,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矛盾交织也表现得贴切逼真。但作为奥威尔第一部小说的《缅甸岁月》确实稍显青涩,视角相对单一。这本书也被诟病带着一种殖民者的俯视视角。这跟他在殖民地从事的公职和狭窄的社交圈不无关系。实际上,奥威尔后来也禁不住良心谴责,辞去警职离开缅甸。

奥威尔在其后的杂文集《射象》里有两篇精彩绝伦的杂文,《射象》(shooting elephant)和《行刑》(a hanging)涉及到他的殖民地生活。这两篇可以说体现了他最细致而敏锐的观察,最传神而深刻的描写。

奥威尔在缅甸与同事的合影,后排最高者为奥威尔。
《射象》的插图

有关行刑,他描述到:

绞刑台快到了。我看着那个囚犯的赤裸的棕色后背不时地在我面前晃动。他的胳膊给捆紧了,走路不大方便,但是他步伐很稳,那种一颠一颠的步态是直着腿走路的印度人所特有的。他每走一步,脑袋上的那绺头发上下舞动,肌肉就一张一弛,双脚在湿地上留下脚印。我看到,尽管有狱卒抓住他的双肩,他还是稍微侧身,灵活地躲开地上的一滩积水。

一直到这时候为止,我才明白到杀死一个健康并且神志清醒的人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当我看到那个囚犯侧身想躲避那洼水时,我才了解扼杀一个正当壮年的人的意义,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错误。这个人像我们一样是活人,并不是痛得快死的人。他身上的所有器官都在工作:肠子在消化,皮肤在更新,指甲在生长,组织在形成,所有这一切都在分工明确地忙活着。他站在绞刑台上,离他生命的终点还有十分之一秒时,他的指甲仍在长。他的眼睛仍能看到黄色的石头和灰色的墙,他的脑子仍在记忆、预见、思考甚至会想到那积水。他和我们都是一样的,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了解到的都是同一个世界,但是在两分钟之后,他就会"啪"的一声永远地去了,去了另个世界,灵魂也随风而逝。

这一段文字读得我内心绞痛不已,相信每位读到这段文字的人都会有所感触。该不该以任何理由剥夺一个鲜活的生命?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思量。

杂文集《射象》里其他的文章则比较零散,但真的篇篇精彩。提到托尔斯泰贬低莎士比亚的作品,他说托尔斯泰不满莎士比亚就像老人讨厌缠着他跳来跳去的孩子,他说他理解失去了孩子般灵活四肢的老人。提到关心政治经济问题,他表示没有对癞蛤蟆的关注,就难以理解春天的回归、生命的趣味、人文的关怀。他提倡人们去种树,可以惠及子孙和后人,就像他亲切感人的文字那样。提到语言文字, 他厌恶矫饰的文字和冗长的描述,他提倡文字的简洁、易懂、精炼。而他堪称最好的践行者。《射象》这本杂文集话题虽散,但形神俱在,是很好的窥见奥威尔人格魅力的窗口。

2.

奥威尔离开缅甸回到英国后决意开始文字工作。受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启发,他希望把笔触聚焦在贫苦大众。《巴黎伦敦落魄记》是奥威尔在巴黎和伦敦亲历几近赤贫生活的“双城记”。在巴黎,奥威尔接触了大批流亡在巴黎的俄罗斯移民。在患病和遭窃后,奥威尔的生活急转直下,他不得不和俄罗斯移民们一起开始四处找活做,在贫困和饥饿交加之中好不容易找到了酒店洗碗工的活计。在狭小暗黑的地下室里,他每天忙来忙去的总路程可以达到15英里(25公里)。回到伦敦,他又和街上的流浪汉一起体验居无定所的生活,在不同避难所之间,需要每日迁徙着寻找床铺来勉强度日。他在书中形象地描绘了赤贫阶层如何吃饭穿衣,如何精准计算每天的用度,如何尽量地省吃俭用,如何坠入最底层而继续生活下去。他交往的朋友尽管生活窘迫,却各个都颇具特色,他们的生存智慧和友情也令奥威尔的苦日子变得不再难熬。

这本书里金句俯仰皆是:“知道自己最后真的到了贫困潦倒的地步,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甚至是愉快的。你动不动就说什么就要沦入底层啦——好了,这就是底层了,你到了底层,你原来也受得了,很多焦虑就因此消除了。”

“只要下定决心,你就能过同样的生活,不管富有还是贫穷。你都可以看你的书,保持你的想法。你只要和自己说:我是自由的,你就会过下去。”

“对暴民的恐惧其实是一种毫无根据的迷信,这种观念的基础就是认为有钱人和穷人有着神秘而根本的差别,就如同黑人与白人一样分属两类人种,而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差别。穷人和富人的区别就是收入不同而已。一个百万富翁也不过是一个穿得很体面的刷碗工而已。”

奥威尔的文字代入能力极强,读者可以在书中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同样可以感知到生命的强大韧性。奥威尔对赤贫生活带着一种平等的视角,刻骨直观地展现一切,充满悲悯深情但又绝不缺乏风趣幽默。

如果说《巴黎伦敦落魄记》带有自传性质,《通往维根码头之路》则属于纪实报告。在《巴黎伦敦落魄记》出版后,奥威尔受出版社之托,去英国北部调查工人生活。他一路或步行或坐公交车到英国北部不同的城镇深入工人家庭,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期间奥威尔做了大量笔记,细致到每家房屋内有没有老鼠出没,有没有白蚁横行。他后来住到了在维根码头的矿工家中,和矿工们一起下到矿井体验矿工艰苦的工作情况。跟矿工在矿井的工作比起来,巴黎洗碗工的工作就算不上什么辛苦了。走上几英里才能到达采矿面的矿工们大部分时间需要弯腰甚至爬行作业,一干就是7个多小时。还要一直忍受运煤车的轰鸣声,承受瓦斯爆炸的危险。和《巴黎伦敦落魄记》一样,这是一部真切的劳苦大众生活图景。奥威尔展现了辛苦劳作、不良居所以及营养缺乏对工人及其家庭的摧残,如跟壮硕的身体相比容颜未老先衰,牙齿也尽数脱落。

在书的第二部分,奥威尔提及工业化对人类社会的一些危害,就如同我们现在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人性和良知如何不被自动化社会的迅猛发展所异化,真的是值得我们不断关注的话题。在书中,他警戒人们不要让法西斯主义得逞。由于对“射会煮义”的恐慌,欧洲的保守人士把法西斯主义视为欧洲文明的最后防线。就像美国当下,川普主义被很多保守人士视为拯救美国的救命稻草一样。事实证明,法西斯主义带来的是个人崇拜和鸡权,它令欧洲大地生灵涂炭。川普主义给美国带来的危害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清算,这个教训我们应该铭记。

奥威尔在书中着重批判了英国知识分子中的“射会煮义”分子。他们看似颇有洞见,同情民众。却从未脚踏实地深入到工人和赤贫者中,真正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求。这些人离间了英国社会中产阶级和工人阶层,制造出阶级对立和隔膜。奥威尔解决社会问题的图景其实可以用“民煮射会煮义”(Democratic Socialism)来概括。那就是反对鸡权,提倡自油民煮,提高公民意识,提高工人阶层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倡能者多劳,保证中产阶级生活水准。现在俗称的北欧模式正是奥威尔当年的理想愿景。这一愿景也与当今美国民主党希望提高基本工资水平、实现全民健保、降低大学教育成本的呼声相一致。就在美国社会不断妖魔化民主党而制造北美射会煮义恐慌的当下,读到奥威尔的《通往维根码头之路》,读到他的社会愿景,我觉得特别地心有戚戚。也让我意识到重新认识“射会煮义”的必要性,它并不简单指代我们一直深恶痛绝的“毒财”和“鸡权”,人道自油民煮基础上的“民煮射会煮义”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3.

奥威尔完成《通往维根码头之路》之时正值西班牙内战爆发。受到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分子支持的西班牙右翼势力发起叛乱,对抗民选的共和政府。抱着“与法西斯主义斗争”的想法,奥威尔亲自参加了西班牙内战以支援反法西斯力量。由于他的《通往维根码头之路》得罪了英国国内的射会煮义分子,因此无法加入由各国共蝉党组织的国际纵队。他只好以个人名义前往巴塞罗那加入了当地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马统党)领导的无政府主义民兵组织,与国际纵队一起对抗法西斯。

《致敬加泰罗尼亚》英文版封面

战争伊始,奥威尔感受到巴塞罗那城内民众不分高低贵贱、人人平等、同仇敌忾的热烈气氛,也为从世界各国奔赴西班牙参战的志愿者们的勇气所感动。战争前线的条件是艰苦的,取暖成为问题,身体受虱子困扰。但他所在的加泰罗尼亚地区的战事并不频繁,他们主要以防御为主。奥威尔本人在前线的115天期间并未开过几枪。再经过整修重新返回战场不久,奥威尔不幸中弹,子弹在他的喉咙下方射穿了他的脖子。极幸运的是,子弹居然没有伤及大的血管和神经,仅令奥威尔短期失声。(这样的幸运,我还记得发生在Trevor Noah妈妈身上。)他因此结束了他的前线战斗之旅。

西班牙内战时马统党(POUM)的反法西斯游行

在战斗间歇返回巴塞罗那时,他就开始感觉到城内气氛发生变化,原来不分阶层同仇敌忾的同志情怀不见了,社会阶层重又开始分化。受共蝉党影响的共和政府为了削弱无政府主义者为主的马统党力量,不断制造借口引发冲突。等到结束战斗后回到城中,奥威尔发现这种矛盾已经愈演愈烈,马统党已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大批马统党领导和支持者被捕、被杀或失踪。因为有妻子的帮助,奥威尔得以东躲西藏地避开搜捕。但他的战友却被投入监狱。在逃离西班牙之前,奥威尔曾试图营救战友,可惜未能如愿。

回到英国以后,奥威尔回顾自己的西班牙内战之旅,痛惜于自己战友们的英勇献身,愤慨于反法西斯阵营的土崩瓦解,写就了《致敬加泰罗尼亚》。在书中他大胆批评了那些不了解战事而出于党派利益胡编乱造、推卸责任的左派媒体。这些左派媒体大肆诬陷马统党成员是弗朗哥所代表的法西斯的帮凶。虽然奥威尔对马统党所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多有不满,但他仍正直地在书中揭发了攻击马统党的各种谣言。抱着“团结一致反法西斯”理念英勇参加战斗的奥威尔对支持共和政府的不同势力间的明争暗斗而感到深感幻灭和痛苦。通过西班牙内战,奥威尔更加看清了支持苏联政府的那些射会煮义分子的嘴脸。这时的奥威尔政治观点愈发明晰,他的“民煮射会煮义”理念也更加成熟。

在《致敬加泰罗尼亚》一书中,我得以再次领略奥威尔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幽默直率的文笔。我更动情于奥威尔在这本书里体现出的勇敢、正义和良知。他在书中写到“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参加民兵,我的回答是:‘反抗法西斯主义’;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而战,我的回答是:‘为了人类共同的尊严。’”奥威尔不仅以参加战斗践行了自己的回答,也以诚实真挚的文字呼应了自己的回答。

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国际战士

出版《致敬加泰罗尼亚》后,奥威尔还写了一篇纪念西班牙内战的杂文《西班牙内战回顾》。在杂文的结尾,他写下了献给战友的诗篇。下面是结尾部分:

你的姓名和你的功绩

在你骨枯以前已被遗忘,

杀死你的谎言已被埋葬

在一个更深的谎言下面;

但是我在你脸上看到的东西

没有力量可以消除痕迹,

任何哪颗炸弹都粉碎不了

你的精神,如水晶般纯洁。

有人致敬奥威尔有“冷峻的良心”,我在这里要更加赞颂奥威尔那“水晶般纯洁的精神”。这样的良心和这样的精神,任炸弹粉碎不了,任岁月掩埋不了。它会永远闪耀着人性之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