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虚劳病证精选的药方
治虚劳病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虚劳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28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虚劳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久虚不复的一类慢性虚弱性疾病的总称。以脏腑及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病机。可因虚损之病位、性质及轻重程度不一,而有迥然不同的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但总以病势缠绵,诸虚不足为主要特征。
虚劳的范围甚广,几乎涉及西医学的各个系统的疾病,包括免疫功能自稳失调或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腺体功能紊乱、造血功能障碍、代谢异常、营养缺乏、神经功能低落或过分抑制(非保护性)等引起的疾病以及其它系统器官功能衰退性疾病。凡以慢性功能减退或虚性亢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气虚1
一.肺气虚证: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易于感冒。面白、舌淡、脉弱。用补肺汤
1补肺汤;
人参5克 黄芪9克 熟地9克 五味子9克 桑白皮6克 紫菀6克
1.肺虚有这-进,怕冷,舌质淡:当温肺寒,加肉桂、干姜、钟乳石等。
2.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等以滋养阴液。
3.痰浊明显,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腻:加厚朴、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温。
4.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以活血通脉。
肺气虚加减:
1. 自汗较多者(表虚较甚),加牡蛎、麻黄根固表敛汗,
2. 兼见潮热、盗汗者(气阴两虚),加鳖甲、地骨皮、秦艽养阴清热。 .
变证
肺脾气虚,气血不足,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经常感冒者,可采用薯蓣丸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加减:
1. 自汗较多者,加牡蛎、麻黄根收敛止汗;
2. 卫外不固,易于感冒者合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3. 兼见潮热、盗汗者,为气阴两虚,加秦艽、鳖甲、地骨皮、白薇滋阴退热。
临证参考:黄芪为补气要药,其用量宜大。肺气虚日久,子盗母气,常可导致肺脾气虚,此时治疗应培土生金,可用参术汤。若脾虚夹有痰湿者,可合用六君子汤加减。若肺肾两虚,肾不纳气,症见咳喘短气,动则加剧,腰酸腿软,可用金水六君煎加人参、胡桃治疗。 病后注意:可常服皱肺丸(五味子、人参、桂枝、款冬花、紫菀、白石英、羯羊肺、杏仁等)。本方有活血化瘀,补肾纳气的作用。
1.肺脾气虚,气血不足,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经常感冒者,可采用薯蓣丸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2.薯蓣丸
山药9克 当归3克 桂枝3克 干地黄3克 豆黄卷3克 甘草8.4克 人参2.1克 川芎1.8克 白芍1.8克 白术1.8克 麦门冬1.8克 杏仁1.8克 柴胡1.5克 桔梗1.5克 茯苓1.5克 阿胶2.1克 干姜0.9克 白蔹0.6克 防风1.8克 红枣10枚 神曲3克
二.脾气虚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大便溏薄。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脉弱。加味四君子汤。
3.四君子汤
人参6克(焗服) 炙黄芪9克 扁豆6克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等以降逆止呕;
2.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等,以行气宽胸;
3.畏寒腹痛者,加干姜、附子等以温中散寒;
4.心悸失眠者,加再酸枣仁以宁心安神。
加减:
1.兼胃脘胀满呕吐嗳气者(胃换和降),加陈皮、半夏和胃理气降逆,
2. 兼脘腹胀,嗳气酸腐,苔腻者(食积停滞),加神曲、山楂、鸡内金消食健胃;
3. 兼脘闷欠温,腹痛即泻者(气损及阳,脾阳渐虚),加肉桂、炮姜温中散寒。
变证
若脾气亏虚主要表现为中气下陷,症见短气、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坠,甚或伴内脏下垂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升阳举陷。
若脾气亏虚而主要表现为脾不统血,症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便血、尿血;吐血、肌衄,或其他出血,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细弱者,可改用归脾汤补养心脾,益气摄血,并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选加三七、仙鹤草、大蓟、小蓟、蒲黄、藕节等止血药。
1.若脾气亏虚主要表现为中气下陷,症见短气、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坠,甚或伴内脏下垂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升阳举陷。
4.补中益气汤
黄芪3克 炙甘草1.5克 人参0.9克 升麻0.9克 柴胡0.9克 橘皮0.9克 酒当归身0.9克 白术0.9克
1.烦乱,腹中或周身有刺痛,为血涩不足,加当归身0.9-3克;精神短少,加人参1.5克、五味子2粒。
2.头痛,加蔓荆子0.9克,痛甚,加川芎1.5克;头顶痛、脑痛,加蒿本1.5克、细辛0.9克;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1.5克、生姜0.9克。
3.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兼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3克、防风2.1克、蒿本2.1克、甘草1.5克,通其经血;加黄芩0.9克、黄连0.9克消其肿;人参1.5克、黄芪2.1克,益气而泻火邪,另作一服与之。
4.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0.9克、甘草0.9克、桔梗2.1克;口干咽干者,加葛根1.5克,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5.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25个,麦门冬1.5克(去心);冬月咳嗽者,加不去根节麻黄1.5克,秋凉也加;春月天温咳嗽,只加佛耳草1.5克、款冬花1.5克;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
6.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0.9克、木香0.9克、陈皮1.5克,如冬月,再加益智仁0.3克、草豆蔻仁0.3克;如夏月,少加黄芩1.5克、黄连1.5克;如秋月,加槟榔1.5克、草豆蔻1.5克、白豆蔻1.5克、砂仁1.5克;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仁、草豆蔻可也。
7.心下痞,夯闷者,加白芍3克、黄连3克;如痞腹胀,加枳实0.9克、木香0.9克、砂仁0.9克、厚朴2.1克;如天寒,少加干姜、肉桂以温中;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3克、黄连3克;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3克、陈皮3克;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1.5克、枳实0.9克;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3克、黄连3克;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1.5克、柴胡2.1克、甘草0.9克。
8.腹中痛者,加白芍1.5克、甘草0.9克,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1.5克;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0.9-0.6克;如夏月腹痛而不恶热者亦然,治时热也。
9.如天寒时腹痛,去白芍,加半夏、益智仁、草豆蔻之类;胁下痛,或缩急,俱加柴胡0.9克,甚则1.5克,甘草0.9克。
10.脐下痛者,加熟地黄1.5克;如不已,乃大寒也,加肉桂1.5克。
11.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加柴胡1.5克;如淋,加泽泻1.5克。
12.大便秘涩,加当归3克、酒大黄1.5-3克;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口,调玄明粉1.5-3克,大便行则止
13.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1.5克,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已1.5克;脉缓,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1.5克、人参1.5克、泽泻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五味子1.5克。
14.热甚者,少加黄柏以泻下焦之阴火;心烦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火旺而心火自降;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
2.若脾气亏虚而主要表现为脾不统血,症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便血、尿血、吐血、肌衄,或其他出血,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脉细弱者,可改用归脾汤补益心脾,益气摄血,并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选加三七、仙鹤草、大蓟、小蓟、蒲黄、藕节等止血药。
5.归脾汤
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 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加减:
1. 失眠多梦较甚,加合欢花、夜交藤养心安神;
2. 心悸较甚者,酌加磁石、龙骨等宁心定悸。
临证参考心血虚与脾气虚常同时并见,临床称之为“心脾两虚”。由予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气血互生,故心血虚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因此,中医认为补血应适当配伍益气药,如重用黄芪、党参等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
三.心气虚证: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自汗。神疲体倦。面色苍白,舌质色淡、脉弱。七福饮。
6.七福饮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熟地 当归 酸枣仁 远志
加减:
1. 自汗多者,(气虚较甚),加黄芪、五味子益气固摄;
2. 饮食少思(脾失健运),加砂仁、茯苓开胃健脾。
心血虚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或代。方药:养心汤。
7.养心汤
炙黄芪5克 茯苓5克 茯神5克 半夏曲5克 炒酸枣仁3克 当归5克 柏子仁2克 川芎5克 炙远志2克 五味子2克 人参2克 肉桂2克 炙甘草4克
加减:
1. 失眠、多梦较甚,加合欢花、夜交藤养心安神。
2. 心悸较甚,酌加磁石、龙骨镇心安神。
加减:
1. 兼见胸闷,舌质黯或有瘀点者,酌加丹参、桃仁、红花、三七活血化瘀;
2. 兼见便溏脾虚者,去柏子仁、酸枣仁,加白术、砂仁、泽泻健脾渗湿;
3. 夹有痰浊,舌苔腻者,可加竹茹、半夏、陈皮化痰。
临证参考心气虚损,自汗较多不止者,除重用益气之剂外,根据汗为心液,汗血同源,还应配以滋阴养血之品,如何首乌、黄精等,其效才佳。畏寒肢冷,舌胖脉沉者,可适当加肉桂、熟附片等温阳,以达“少火生气”之目的。
四.肾气虚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失禁;带下清稀,易于滑脱;舌质淡,脉弱。大补元煎。
8.大补元煎
人参15克 山药9克 杜仲9克 熟地黄9克 当归9克 枸杞子9克 山茱萸9克 炙甘草6克
1.阴虚甚者,加龟板、鳖甲、旱莲草。
2. 阳虚明显,可加巴戟天、肉苁蓉。
3. 纳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
肾气虚加减:
1. 神疲乏力甚者(气虚较甚),加黄芪益气;
2. 尿频较甚及小便失禁者(肾虚不固),加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补肾固摄;
3. 大便溏者(脾失健运),加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补肾固摄;
4. 大便溏薄者(脾失健运),去熟地、当归,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补固涩。
加减:
1. 气虚甚者,加黄芪;
2. 多尿、夜尿多或失禁者,选加芡实、金樱子、桑螵蛸;
3. 食少便溏者。去当归、熟地,加白术、茯苓、鸡内金等;
4. 滑精、早泄者,加莲须、龙骨、牡蛎。
临证参考在气血阴阳的虚损中,气虚是临床上最常遇见的一类,其中尤以肺、脾气虚为多见,而心、肾气虚亦不少,在肝的气病之中,以气郁为多见,历代医籍极少单独论述肝气虚的辨证论治。肝病日久,出现神疲乏力,食少便溏等症时,多在原有肝病的基础上结合脾气亏虚论治。
血虚2
一.心血虚证:心悸、怔忡、心血亏虚,血不养心。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或代。养心汤。
心血虚损:证候 面色不华,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质淡,脉细或结代。常用方归脾汤加减。
二.肝血虚证:头晕目眩,面色不华。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瞤动。月经不调,闭经。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9.四物汤;
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加减:
1.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补气生血;
2.瘀滞重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加强活血袪瘀之力;
3.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等以温通血脉;
4.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
5.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等以血安胎。
6.方中诸药剂原为等,《蒲辅周医疗经验》中“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熟地为当归的二倍”,以乃《谦斋医学讲稿》中所云“用作养血的用量,熟地、当归较重,白芍次之;在不用熟地时,白芍的用量又往往重于当归”等经验,可资运用本方之参考。
加减:
1. 眩晕耳鸣者,加女贞子、磁石;
2. 惊惕不安者,加龙齿、远志;
3. 胁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
4. 视物模糊者,加楮实子、决明子等;
5. 筋肉酸痛或抽搐,肢体麻木颤抖者,加木瓜、天麻、珍珠母、全蝎、僵蚕之类;
6. 纳差、腹胀、便溏者,加白术、党参、茯苓、陈皮、鸡内金等。
临证参考肝血虚损,则血脉不充,血行不畅,常易出现血脉瘀滞,见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妇女月经不调等症,故治疗当配以祛瘀生新之法。
以上重点叙述了心、肝两脏血虚的证候,实际上血虚涉及到五脏。肺肾的血虚,多归属于阴虚之中,但脾与血虚的关系较大。因血虚之因有二:一是来源不足,二是亡血过多。脾生血统血,故临床上对心血虚或肝血虚的治疗,均应结合补脾益气生血之法。
加减:
1. 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鸡血藤增强补血养肝的作用,
2. 胁痛,加丝瓜络,郁金、香附理气通络,
3. 视物模糊(目失所养),加楮实子、枸杞子、决明子养肝明目。
变证
肝血亏虚而兼有血脉瘀滞,肌肤甲错,舌质青紫,脉象细涩者,可用大黄庶虫丸活血化瘀,祛瘀生新。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血虚之中,以心、肝、脾的血虚较为多见。脾血虚常与心血虚同时并见,故临床常称心脾血虚。除前述的养心汤外,归脾汤具有补益心脾、益气摄血的功效,是治疗心脾血虚的常用方剂。
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由于血为气母,血虚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而且在中医的长期临床实践中,认为补血不宜单用血药,而应当适当配伍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所以在治疗各种血虚的证候时,应结合健脾益气生血之法。如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圣愈汤等方剂,都体现了这一治疗思想。
1.肝血亏虚而兼有血脉瘀滞,肌胅甲错,舌质青紫,脉象细涩者,可用大黄庶虫丸。
10.大黄庶虫丸
大黄7.5克 黄芩6克 甘草9克 桃仁6克(包) 白芍12克 干地黄30克 干漆3克 虻虫24克(包) 水蛭24克 蛴螬24克(包) 土鳖虫12克(包) 杏仁6克
1.如兼见食少,便溏,乏力等脾虚证,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除湿;
2.兼见面色萎黄,食少,神疲,头晕,心悸等气血两虚证,宜用归脾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之类合服本方。
3.妇女之子宫肌瘤伴见小腹冷痛,手足烦热,经血挟块者,家辅以温经汤、少腹逐瘀汤之类温经逐瘀。
4.治胁下痞块伴见胸胁胀痛,食少神疲者,宜配合逍遥丸调和肝脾。
5.用于肝硬化,若有腹水,可兼服已椒苈黄丸合五皮饮。
2.治疗过程可结合具体情况选用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圣愈汤等方剂。
11.当归补血汤
北黄芪30克 酒当归6克
1.血虚证而无阳浮发热者,黄芪之量宜减;
2.气不摄血之出血证,可加仙鹤草、血余炭等以加强止血之力。
12.圣愈汤;
人参6克(焗服) 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黄芪30克
阴虚3
一.肺阴虚证:干咳。咳血。咽喉干燥、失音。潮热、面色潮红。盗汗。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沙参麦冬汤。
13.沙参麦冬汤
沙参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叶4.5克 麦冬9克 生扁豆4.5克 天花粉4.5克 用药
1.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较甚者,加川贝、杏仁等
3.伴咯血者,加仙鹤草、白及、阿胶等;
4.大便燥结,加全瓜蒌、火麻仁;
5.胃津伤而口渴甚者,可兑入犁汁而服。
肺阴虚加减:
1. 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肃肺止咳;
2. 咳血,加白芨、仙鹤草、小蓟凉血止血;
3. 潮热,加地骨皮、秦艽、鳖甲养阴清热;
4. 盗汗,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
变证
若肺阴亏虚主要表现为肺失濡润清肃,症见咽喉干痛,咳嗽、咯痰粘稠或痰中带血者,可改用百合固金汤,方中以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当归、白芍滋阴清热养血,百合、贝母、桔梗、甘草润肺化痰止咳、咳血者可去桔梗加小蓟、仙鹤草凉血止血。
加减:
1. 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肃肺止咳;
2. 咳血者,加白及、仙鹤草、白茅根、紫珠草凉血止血;
3. 潮热者,加秦艽、鳖甲养阴清热;
4. 盗汗者,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
临证参考:
若肺阴亏虚主要表现为肺失濡润清肃,证见咳嗽,咯痰粘稠或痰中带血,咽喉干痛,可改用 百合固金汤。
若肺阴虚日久,出现肺肾阴虚,治当肺肾双补,用 麦味地黄丸。
此外,肺阴虚损的治疗,应注意培土生金,健脾以补肺。
1.若肺阴亏虚主要表现为肺失濡润清肃,症见咽喉干痛,咳嗽、咯痰粘稠或痰中带血者,可改用百合固金汤;咳血者可去桔梗加小蓟、仙鹤草以凉血止血。
14.百合固金汤
熟地9克 生地9克 归身9克 白芍3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玄参6克 川贝4.5克 麦冬4.5克 百合4.5克
二.心阴虚证:心悸、失眠。烦燥。口舌生疮、面色潮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天王补心丹。
15.天王补心丹
人参1.5克(焗服) 酸枣仁3克 当归3克 生地12克 柏子仁3克 麦门冬3克 天门冬3克 远志1.5克 北五味子3克 白茯苓1.5克 丹参1.5克 元参1.5克 桔梗1.5克 灯心草1.5克
1.失眠较重者,可酌加龙骨、磁石等以增碁 重镇安神之效;
2.如心悸怔忡,睡眠不安,可酌加龙眼肉、夜交藤以加强养心安神之效;
3.如有遗精滑泄,可酌加金樱子、芡实、牡蛎等以固肾涩精。
加减;
1. 烦躁不安,口舌生疮(火热偏旺),去当归、远志之辛温,加黄连、木通、淡竹叶清心泄火,导热下行,
2. 潮热,加地骨皮、银柴胡、秦艽清退虚热,盗汗,加牡蛎、浮小麦图表敛汗。
变证
心阴虚之表现为阴虚火旺,而虚象又不甚者,可选用养阴清热的二阴煎。方中以生地,麦冬、玄参养阴清热,枣仁、茯苓养心安神,黄连、木通、甘草清心泻火。滋养阴血之力虽不及天王补心丹,但清热之力较其为强,适于心阴虚之阴虚火旺者。
加减
1.口舌生疮,烦躁不安者,加黄连、竹叶、木通清心泻火;
2. 潮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秦艽清退虚热;
3. 盗汗者,加浮小麦、牡蛎固表止汗。
临证参考心阴虚之表现为阴虚火旺而虚象又不甚者,可选用养阴清热的二阴煎。至于载药上行引经药的运用,偏于阴虚者用川芎,偏于火旺者用桔梗。
1.心阴虚之表现为阴虚火旺,而虚象又不甚者,可选用养阴清热的二阴煎。
16.二阴煎
生地黄 麦冬 酸枣仁 生甘草 玄参 茯苓 黄连 木通 灯心草 竹叶 人参 茯神 石菖蒲 桃仁
狂证:若肝火炽盛,可标本兼顾,加服当归龙荟丸。
三.脾肾阴虚证:不思饮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干呕、呃逆。面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益胃汤。
17.益胃汤
沙参9克 麦冬15克 冰糖3克 细生地15克 炒玉竹4.5克
1.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或与生脉 散合用)以益气敛汗;
2.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3.呕逆甚者,加枇杷叶、半夏(少量)、杮蒂以降逆和胃。
脾胃阴虚加减:
1. 口干唇燥者(津亏较甚),加石斛、花粉滋养胃阴;
2. 不思饮食甚者,加麦芽、扁豆、山药益胃健脾;
3. 呃逆,加刀豆、杮蒂、竹茹扶养胃气、降逆止呃;
4. 大便干结,将冰糖改为蜂蜜,以收润通便之效。
四.肝阴虚证:眩晕、头痛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肢体麻木,筋惕肉瞤。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补肝汤18.补肝汤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熟地10克 炙甘草6克 川芎6克 木瓜6克 酸枣仁6克
1.肺虚有这-进,怕冷,舌质淡:当温肺寒,加肉桂、干姜、钟乳石等。
加减:
1. 若见血虚甚,可加首乌、枸杞子;
2. 气虚,或加黄芪、人参;
3. 肢体抽动,加全蝎、地龙等。
肝阴虚加减:
1. 头痛、眩晕、耳鸣较甚,或筋惕肉瞤者(风阳内盛),加石决明、菊花、钩藤、剌蒺藜以平肝潜阳。
2. 目干涩畏光,或视物不明者,加枸杞子、女贞子、草决明等养肝明目。
3. 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红脉数者(肝火亢盛),加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
变证
肝阴虚而主要表现为肝络失养,症见胁痛隐隐,口燥咽干,时觉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改用一贯煎养阴柔旰。方中以沙参,麦冬、生地、当归、枸杞养阴柔肝,川栋子疏肝通络。
肝阴虚损 证候 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面色潮红,舌干红,脉弦细数。常用方一贯煎合补肝汤加减。
19.一贯煎合补肝汤
生地黄18-45克、枸杞子9-18克、白芍9克、酸枣仁9克、沙参9克、麦门冬9克、木瓜9克、当归9克、珍珠母9克、生甘草3克
加减:
1. 若风阳内盛,头痛、眩晕、耳鸣较甚,或筋惕肉瞤者,加石决明、菊花、钩藤、白蒺藜平肝潜阳;
2. 目干涩畏光,或视物不明者,加枸杞子、女贞子、草决明养肝明目;
3. 肝火亢盛,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红脉数者,加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
临证参考肝肾乙癸同源,水能生木,故治疗本证时,常需配伍补肾水之品,如熟地、天冬、女贞子、龟版等以增强滋养肝阴之功。
1.肝阴虚而主要表现为肝络失养,症见胁痛隐隐,口燥咽干,时觉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改用一贯煎养阴柔肝20.一贯煎
北沙参9克 麦冬9克 当归9克 生地黄18-45克 枸杞子9-18克 川楝子4.5克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结,加瓜蒌仁;
3.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贝母;
5.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
6.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
7.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脚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枣仁。
11.若胁痛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调气;
12.头目昏晕者,加女贞子、桑椹等以补益肝肾。
五.肾阴虚证:腰膝、两足痿弱。眩晕、耳鸣。遗精。舌红、少津、脉沉细。左归丸。
21.左归丸
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 枸杞子6克 山茱萸6克 酒川牛膝6克 盐菟丝子6克 鹿角胶6克(焗) 龟胶6克(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肾阴虚加减:
1. 耳聋、足痿者(精血枯竭),加紫河车填补精血;
2. 遗精(精关不固),加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
3. 潮热、口干、咽痛、脉数(虚火较甚),加知母、黄柏、地骨皮滋阴泻火。
肾阴虚损:证候 五心烦热,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苔或无苔,少津,脉细或细数。常用方左归丸合清骨散加减。
22.左归丸合清骨散
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 枸杞子6克 山茱萸6克 酒川牛膝6克 盐菟丝子6克 鹿角胶6克(焗) 龟胶6克(焗)熟地黄、枸杞子、龟甲胶、山药、牛膝、秦艽、鳖甲、银柴胡、山茱萸、鹿角胶
加减:
1. 精血枯竭,耳聋足痿者,加紫河车填补精血;
2. 精关不固,遗精者,加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
3. 虚火较甚,潮热、口干、咽痛、脉数者,加知母、黄柏、地骨皮滋阴泻火。
临证参考 肾为五脏之本,寓藏真阴,故肾阴亏损,还可影响到其它的脏器。如肝失肾阴滋养,可出现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证;心失肾阴的滋养,可出现心火上亢以及心肾不交等证;肺失肾阴滋养则形成肺肾阴虚之证。故滋养肾阴对恢复五脏之阴起着关键的作用。
1.肾阴亏虚,同时伴有虚火内盛,而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口干、咽痛、潮热、颧红、舌红、脉细数等症者,亦可改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
23.六味地黄丸
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1.阴虚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2.兼纳差腹胀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滞气碍脾。
阳虚4
一.心阳虚证: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形寒肢冷。心胸憋闷疼痛,舌质紫暗。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或沉迟。保元汤24.保元汤
人参6克(焗服) 炙甘草3克 黄芪9克 肉桂(春夏用1克、秋冬用2克)
心阳虚加减:
1. 心胸疼痛者(心脉瘀滞),酌加郁金、川芎、丹参、三七活血定痛。
2. 形寒肢冷,脉迟(阳虚较甚),酌加附子、巴戟天、仙茅、仙灵脾和、鹿茸以温补阳气。
心阳虚损 证候 面色苍白,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舌淡或紫黯,脉细弱或沉迟。常用方拯阳理劳汤合丹参饮加减。
25.拯阳理劳汤合丹参饮
人参6克(焗服)、炙黄芪9克、五味子9克、肉桂(春夏用1克、秋冬用2克)、白术9克 当归9克、丹参9克、檀香3克、砂仁3克、炙甘草3克
加减:
1. 血脉瘀滞而见心胸痛者,选加川芎、郁金、三七、苏合香丸活血定痛;
2. 阳虚较甚,形寒肢冷,脉迟者,酌加附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鹿茸等温补阳气。
临证参考心阳虚损,心气亦已虚,故治当补益心气。因心阳根于命门真火,故心阳虚者,治当配以补益命门之火药物,如附子、巴戟天、鹿茸等。阳虚气化失司,水湿停聚而见水肿者,可合五苓散加减。
二.脾阳虚证:食少。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形寒。肠鸣腹痛,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弱。附子理中汤。
26.附子理中汤
炮附子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脾阳虚加减:
1. 腹中冷痛较甚(寒凝气滞),加高良姜、香附或丁香、吴茱萸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2. 食后腹胀及呕逆者,(胃寒气凝),加砂仁、半夏、陈皮温中和胃降逆;
3. 若腹泻较甚(阳虚湿盛),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加减:
1. 寒凝气滞,腹中冷痛较甚,加高良姜、吴茱萸、丁香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2. 食后腹胀及呕逆者,加砂仁、陈皮温中和胃降逆;
3. 若阳虚湿盛,腹泻著者.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补脾肾以止泻。
临证参考本证多由脾胃气虚进一步发展为气虚中寒,而为脾阳不振,然脾阳还需肾阳温煦,才能运化正常,故治常配以温肾之品,如附子、肉桂、补骨脂等。
三.肾阳虚证:腰背酸痛,畏寒肢冷。遗精、阳萎。多尿或小便不禁。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面色苍白。舌淡胖有齿痕,脉沉迟。右归丸。
27.右归丸
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 山茱萸4.5克 枸杞子6克 鹿角胶6克 菟丝子6克 姜杜仲6克 当归4.5克 肉桂3克(粉冲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肾阳虚加减:
1. 遗精(精关不固),加金樱子、桑螵蛸、莲须,或合金锁固精丸以收涩固精;
2. 下利清谷(脾虚湿甚),减去熟地、当归等滋润滑腻之品,加党参、白术、薏苡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3. 五更泄泻(命火虚衰),合四神丸温脾暖肾,固肠止泻;
5. 浮肿、尿少(阳虚水泛),茯苓、泽泻、车前子,或合五苓散利水水肿;
6. 喘促、短气、动则更甚(肾不纳气),加补骨脂、五味子、蛤蚧补肾纳气。
阳虚常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阳虚则生寒,症状比气虚为重,并出现里寒的症状。阳虚之中,以心、脾、肾的阳虚为多见,由于肾阳为人身之元阳,所以心,脾之阳虚日久,亦必病及于肾,而出现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的病变。
肾阳虚损证候 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小便不禁,夜多小便,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用方右归丸合桑螵蛸散加减。
28.右归丸合桑螵蛸散
附子(先煎)、肉桂(粉冲服)、鹿角胶6克、熟地黄12克、枸杞子6克、山药6克、山茱萸4.5克、菟丝子6克、杜仲6克、当归4.5克、益智仁6克、桑螵蛸6克、党参6克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肾阳虚加减:
1. 遗精(精关不固),加金樱子、桑螵蛸、莲须,或合金锁固精丸以收涩固精;
2. 下利清谷(脾虚湿甚),减去熟地、当归等滋润滑腻之品,加党参、白术、薏苡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3. 五更泄泻(命火虚衰),合四神丸温脾暖肾,固肠止泻;
5. 浮肿、尿少(阳虚水泛),茯苓、泽泻、车前子,或合五苓散利水水肿;
6. 喘促、短气、动则更甚(肾不纳气),加补骨脂、五味子、蛤蚧补肾纳气。
加减:
1. 遗精者,加金樱子、芡实、莲须或合金锁固精丸以收涩固精;
2. 下利清谷者,去熟地、当归,加黄芪、白术、慧苡仁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3. 五更泄泻,合用四神丸温脾暖肾,固肠止泻;
4. 浮肿尿少者,加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
5. 肾不纳气者,加补骨脂、五味子、蛤蚧补肾纳气。
临证参考肾阳为人身之元阳,故肾阳虚可导致脾、肺、心的阳气不足,而脾、肺、心的阳气衰弱,日久必损及肾阳,出现心肾阳虚等证,治疗应分别温补心肾或温补脾肾。阳损日久,亦可有阳损及阴的证候,治宜加入女贞子、天门冬、龟版滋阴之品。
虚劳其他治法
(一)针灸
选用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用补法针刺或艾灸(阴虚慎灸),能起到扶助正气,促进气血阴阳恢复的作用。每次2.-.-,3穴,交替进行。同时,还可根据五脏虚证的不同,加选五脏的背俞穴(和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治疗。
(二)气功,太极拳
在患者体力能够支持的情况下,配合气功、太极拳治疗,能帮助体质的恢复。
1.中成药
(1)气虚
①人参精(林海牌,吉林抚松制药厂):每次2~3ml,每日3次,饭前服。用于体虚欲脱,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惊悸失眠等。
②人参精口服液(古医牌,浙江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10ml,每日2次,口服。用于病后体虚,神经衰弱等。
③双宝素口服液(登峰牌,杭州第二中药厂):每次1支,每日1~2次,口服。用于食欲不振,神经衰弱,病后体虚,疲乏无力。
④北芪精(向阳牌,吉林长春市中药厂):每次10ml,每El 2次,口服。用于气虚血少,表虚自汗,四肢乏力,精神不足及久病虚弱,脾胃不健等症。
⑤北京蜂王精(中草牌,北京第四中药厂):每次10ml,每日1次,宜于清晨或睡前服。·用于神经衰弱,慢性病,病后和产后的辅助治疗。
⑥金匮肾气丸(岷山牌,甘肃兰州佛慈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或淡盐水送下。用于命门火衰,肾虚腰痛,男子消渴小便多,女子转胞不得溺。
⑦健脑补肾丸(I临药牌,山东临清中药厂):每次15粒,每日2次,口服。用于神经衰弱,健忘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膝酸软,肾亏遗精。
(2)气血两虚
①参芪蜂王浆(通药牌、向阳牌,吉林通化市制药厂):每次1瓶,每日2次,早晚饭前温开水送服。用于气虚血脱,心脏衰弱,恶性贫血,身体赢瘦,食欲不振,风湿痹痛。还用于肝炎、胃溃疡、发育不良。
②十全大补酒(铁船牌,浙江绍兴中药厂):每次15---30ml,每日2次。用于气血两亏,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
⑧补肾益脑片(牡药牌,牡丹江中药厂):每次4~6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气血两亏,阳气虚弱,心跳气短,失眠健忘,遗精盗汗,腰腿酸软,耳聋耳鸣。
(3)气阴两虚
①生脉饮(京花牌,北京中药厂):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阴不足之证。
②五加参冲剂(雪山牌,哈尔滨中药一厂):每次3g,每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肺肾阴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
⑧五加参精(雪山牌,哈尔滨中药二厂):每次lOml,每日2次,早晚空腹时温开水送服。用于精力不足,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失调。
(4)血虚
①首乌片(上海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血虚体弱,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②阿胶补血膏(千里驹牌,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药厂):每次20g,早晚各1次,温开水送服。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
⑧当归养血膏(人参牌,武汉市中联制药厂):每次15ml,每日3次,口服。用于气血亏虚,面色萎黄,眩晕乏力,肌肉消瘦,经闭,赤白带下。
(5)阳虚
①壮腰健肾丸(羊城牌、杏和堂牌,广州陈李济药厂;泰武牌,江西泰和制药厂):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20粒,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肾亏腰痛,腰软无力,小便频数,遗精梦泄,风湿骨痛,神经衰弱。
②龟龄集(远志牌,山西中药厂):每次0.6g,每日1次,口服。用于阳痿遗精,阴寒腹痛,妇女子宫寒冷,腹痛带下,五更溏泻,精神萎靡,食欲不振。
③参茸鞭丸(海洋牌、向阳牌,大连中药厂):每次10粒,每日2次,淡盐水或温开水送服。用于性欲衰退,肾虚气弱,阳痿,早泄,遗精。
(6)阴虚
①六味地黄丸(岷山牌,甘肃兰州佛慈制药厂;灌河牌,河南宛西制药厂):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g,水蜜丸每次6g,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或盐汤送服。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②定心丹(三宝牌、向阳牌,吉林市中药厂):每次4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率不齐,心力衰竭。
2.单验方
(1)西洋参lOg,以水300ml,浸泡2小时后,温服,不拘时,最后将渣全部食用,每日1剂。治气阴两虚之虚劳。
(2)胎盘粉30g,装胶囊,每粒0.5g,每次6粒,每日4次。治气血双亏及肾虚之虚劳。
(3)乌龟粉取乌龟洗净,去肠杂,放在低温的铁板上烘烤,待壳、肉呈焦黄时研粉备用,每次服3~5g,每日3次。治血虚阴伤型虚劳。
(4)海枣方海参(干品)50g,大枣l0枚,猪骨200g,加水炖服,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4天。治疗脾肾亏虚型虚劳。
3.针灸疗法
选用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用补法针刺或艾灸(阴虚慎灸),能扶助正气,促进气血阴阳恢复,每次2~3穴,交替进行,同时根据五脏的不同,加选五脏的背俞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治疗;亦可根据气血阴阳虚损之不同,
辨证取穴。
(1)气虚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以悬灸法灸之,约30分钟。
(2)血虚取心俞、巨厥、神门、三阴交,用捻转补法灸之,留针20~30分钟。
(3)阳虚取百会、大椎、肾俞、关元,以温和悬灸法灸之,约30分钟。
(4)阴虚取肺俞、肾俞、太溪、三阴交,用捻转补法针之,留针20~30分钟。
虚劳现代研究
虚劳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临床上表现出一派生理机能减退或失调的症状。卜平等经对48名古今医家91例虚劳病案作回顾性分析认为,虚劳病的诊断依据主要有主症、脉象、病因、病机、病势及结合现代检查等。对肝硬化腹水、消化性溃疡、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帕金森病、白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难治性疾病患者156例进行中医辨证,符合中医虚劳诊断者117例,占75%,对其中36例以益肾活血基本方加味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P<0.01)。提示将中医虚劳理论引进现代难治性疾病领域研究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子(中国医药学报,。近10年来,许多医学工作者对虚证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这对探讨虚劳的实质,促进虚劳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主要介绍脾虚、肾虚的研究概况。
一、脾虚的研究
1.脾虚证的机理杨畔农通过实验认为,脾气虚发生的机理是:由于脾气不足,则受纳与运化功能异常,从而导致气血生化不足,造成红细胞膜蛋白B区在分子水平上的异常变化,不能进行阴离子交换,造成缺氧状态,以致出现少气懒言、四肢倦怠等脾气虚症状。这种缺氧不是因为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而是由于二氧化碳不能正常交换,红细胞膜上碳酸酐酶活性代偿性增高,增加了碳酸酐酶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使血红蛋白减少或减缓氧的释放,从而出现脾虚的各种临床表现(中医杂志,。
2.脾虚证的分度定量诊断孙弼细等对系统病种脾虚患者90例观察表明:随着木糖吸收率的逐步降低,本证各种症状的出现率不断升高;除周围血管阻力渐上升外,唾液淀粉酶活性、血液流变学检测、心功能、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指标值均逐渐下降,并与木糖吸收率呈正相关,有显著性意义。按照上述规律,将本证分为I度、Ⅱ度、Ⅲ度,并列出各度的症状出现率及检测结果,初步提出本证分度定量诊
断法(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3.消化系统方面 有报道用胃肠钡餐造影对脾虚患者观察到空腹胃液潴量增多,胃1/3张力偏低,结肠运动大部分亢进(中医杂志,1980,<9>:27)。冯庚伟等观察了30例脾阳虚患者的胆囊浓缩及收缩功能,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天津中医,1989,<2):19)。沈自伊报道脾虚患者泌酸功能低下,空腹游离酸偏低,咖啡因美兰排空较差,胃泌酸曲线较低,总酸度处于低下状态(江苏中医,1988,(4>:43)。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报道脾虚患者24小时尿淀粉酶总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中华医学杂志,1982,<1>:22)。危北海等报道脾虚型患者胃泌素增加而甘胆酸减少(中医杂志,
4.免疫方面李振华等报道脾胃气虚患者的IgG、IgM、补体C。均低于正常人(河南中医,1 986,(3):1~3)。刘尽忠观察30例脾气虚患者血T淋巴细胞数量低于正常人,E一玫瑰花结形成及活性,总E一玫瑰花结形成率,皆低于正常人(河南中医,1986,<4>:16~17)。廉南等报道补脾法(用潞党参、白蔻等)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甘肃中医,
5.神经内分泌方面尹光耀等观察脾气虚血浆环核苷酸(cAMP)比正常人低,表明交感神经功能低下,副交感神经功能相应亢进(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2):104~105)。钱先等观察到脾胃阴虚证血浆cAMP高于正常人(中医杂志,1990,(1>:49--..50)。郑绵章等报道脾虚患者乙酰胆碱高于正常值,胆碱酯酶低于正常值,也表明其副交感神经功能相对亢进。脾虚者皮肤电位明显低于正常组,表明其交感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北京中医杂志,1989,(3):34)。张祥德报道脾阳虚患者17一羟、17一酮类固醇均降低,尤以前项明显。脾阴虚者此两项指标部分患者高予正常人,和阳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中医杂志,
6.微量元素测定有报道脾气虚、脾阳虚者锌值明显降低(中医研究,1990,<2):19)、(陕西中医,1984,(6>:8)。而张祥德则报道脾阳虚组锌值显著升高,推测可能与锌在体内的分布浓度不同有关(河南中医,1989,(5>:23)。杜银梅等还报道脾虚证患者发锌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山西中医,1994,<3>:41)。杜银梅等还观察到脾气虚患者的红细胞中铁高、铜低,血浆中锌值低而铜、铁含量高,提示脾胃气虚患者抗病能力之所以降低。可能与锌、铜、铁含量异常有关(中医研究
7.血液循环障碍聂志伟等报道脾虚证疾病均存在较明显的微循环障碍,表现为管襻数目稀少、排列不整、管襻轮廓模糊不清、襻内渗出水肿、血流速度明显减慢、红细胞聚集明显等(辽宁中医杂志,1990,(10):11~13)。贾钰华等观察到其甲皱微循环主要表现为微血流流速减慢,可出现红细胞聚集及管袢周围出血,管袢交叉和畸形增多,清晰度下降,微血管袢顶瘀滞,舌尖循环主要表现为异形管袢增多(中医药研究,1991,(6):55~57)。徐重明等报道,脾虚证患者血液流变性表现为高粘状态,供血障碍,出血倾向,并有贫J血现象,即血浆比粘度及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甲皱微循环则表现为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河北中医,
8.其它方面任宏义等通过电镜观察脾虚患者外周淋巴细胞明显增大,胞核常染色质增多,核仁变大,线粒体体积增大,粗面内质网数量增加(河南中医,1986,<3>;12~16)。李德新等观察到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动物模型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升高,抗氧化酶活性下降,机体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心肌、骨骼肌、肝和小肠线粒体超微结构异常,且有轻重之别(辽宁中医杂志,
二、肾虚的研究
1.内分泌方面查良伦等应用放免法检测12例正常人和17例肾阳虚患者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发现肾阳虚患者明显低于正常人(中华内科杂志,1982,<4>:202)。沈自尹等对尿毒症肾虚型患者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血清总甲状腺素(T。)和促甲状腺素(TSH)作了检测,发现两组T。及TSH均低于正常组,肾阳虚组T。明显低于正常组,肾阴虚组降低不明显(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6):328~329)。沈自伊对慢支分型进行了T3、T4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发现慢支肾阳虚型T。值低于正常人,T4值正常,FRH兴奋试验肾阳虚型80%呈异常反应,均为延迟反应。肾阳虚的畏寒、肢冷、神疲、面浮等症,与甲状腺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肾虚证血浆睾丸酮(T)下降,雌二醇(E2)升高,E2/T值亦升高(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1>:9~10)。王国辰观察到肾阴虚阳痿、肾阳虚阳痿与正常人E:浓度,发现二组均高于正常人。西医学认为,大量的雌激素可抑制腺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FSH),而FSH与T共同作用刺激精曲管发育,精子才能发生和发育成熟。肾虚证T值下降,E2升高,均影响生殖,这与中医“肾主藏精、主生殖”的理论相一致(江苏中医,1988,(7):43)。张文彭等观察到老年肾虚证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和血小板单胺氧化酶一B(MAO—B)活性增高,而血清多巴胺8一羟化酶(DBH)活性和淋巴细胞肾上腺素能一B受体q3AR)的最大结合容量降低,因此认为交感神经一肾上腺系统机能的偏亢或偏衰与肾阴、肾阳有明显的关系,补肾药能改善本系统的失衡状态(中医杂志
2.免疫方面 肾阳虚主要表现为IgG—F降,抗病邪能力较差;肾阴虚主要表现为血清IgM升高,尿中IgG、IgA亦升高。陈梅芳等对尿毒症肾虚患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为:肾阳虚者IgG明显下降,肾阴虚者IgM显著升高(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6):328)。吴守峰检测了24例肾虚患者a一醋酸萘脂酶(ANAE),发现肾阳虚者单核细胞ANAE活性显著低于肾阴虚者,肾阳虚者以TH下降为主,肾阴虚者以Ts下降为主。细胞免疫低下是肾虚证的共性,肾阳虚细胞免疫状态较肾阴虚更低(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7):399)。陈梅芳还用铬(Gr¨)释放法对61例肾虚患者外周姐自然杀伤细胞(NKC)活性进行了检测。肾虚者低于正常人,其中肾阳虚明显低于肾气虚和肾阴虚者(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7>:409)。李文雄等对肾虚患者33例与健康人92例红细胞C。n受体酵母菌花环形成率,进行了对照观察。结果表明:肾虚组花环形成率高于健康人组(P<0.01),因此认为红细胞C。.,受体酵母花环形成率有可能成为诊断肾虚证的一项客观指标(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9,(4):219)。廖品东等观察到肾虚患者红细胞c3h受体抑制率显著离于正常人,提示肾虚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增多,其抑制效应增强,可能是肾虚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四川中医,
3.微量元素方面张文彭测定了79例肾虚患者头发和血清中的微量元素,发现肾虚组血锌、铬,发铬、钙、钴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4,<4>:39)。孙爱华研究了240例肾虚和无肾虚症状的耳聋患者的血清铁值,发现二者均低于正常组,且肾虚者明显低于无肾虚者(中医杂志,1982,<7>:66)。
4.自由基、脂质代谢方面 陈晏珍等通过检测66例肾虚患者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发现肾虚者SO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中医杂志,1989,<4>:42)。张文彭等发现,老年慢性病中肾虚证男性过氧化脂质(LPO)、胆固醇(TC)明显高于非肾虚组,女性也有增高趋势,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则有低于非肾虚组趋势,说明肾虚与老年性疾病关系密切(中医杂志,1989,(2>:43~46)。刘副春等测定112例虚证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中的SOD一(Zn、Cu—SOD)结果,虚证组患者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尤以气虚阳虚患者降低最明显。其中阳痿、中青年脱发、肿瘤术后患者的SOD一。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1)(79南中医,1991,<6):13~14)。
5.能量代谢及水盐调节方面查良伦等用R26测定了22例肾阳虚、8例肾阴虚及正常人红细胞钠泵活性,结果表明:肾阳虚者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和肾阴虚者,肾阴虚者与正常人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肾阳虚者ATP分解产热作用减少,与“阳虚则寒”的理论一致(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7>:416~417)。雷梦楠等用氢化可的松和利血平分别复制了肾阳虚和脾阳虚的动物模型,两种模型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云南中医杂志,1987,(1>:32)。张文彭研究了294例肾虚证的尿渗透压情况,肾虚证出现异常变化,其中以肾阳虚者更为明显(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5):286)。
6.微循环方面 王振国对肾阳虚型慢支及肾阴虚型肺结核病人甲皱微循环和皮肤微循环观察,结果肾阳虚甲皱微循环改变主要是管襻开放数目减少,管襻内血色浅红,血流速度减慢,似可理解为中医的“气滞”和“阳虚”。肾阴虚则管襻数目增多,管襻内血色多深红,血流速度稍慢,以可理解为“血瘀”和“阴虚”(中医杂志,1980,(9>:3]).
【医案选粹】
案一
某入夏发泄主令,由下损及中焦,减谷形衰,阴伤及阳,畏冷至下。春季进河车、羊肉温养固髓方法,积损难充,不禁时令之泄越耳。古人减食久虚,必须胃药。晚进参术膏,早用封固佐升阳法,长夏不复奈何?
鹿茸(生研)一两 鹿角霜一两 熟地二两 生菟丝子一两 人参一两 茯苓一两 韭子一两 补骨脂(胡桃蒸)一两 枸杞子一两 柏子霜一两 蜜丸,早服四钱,参汤送。
参术膏方人参四两,另用泉水熬;九蒸于术四两,另用泉水熬。各熬膏成,以炭火厚掩干灰,将药罐炖收至极老为度。每用膏二钱五分,开水化服。
(选自《临证指南医案》)
案二
脾肾两虚,而湿热又甚,虽腰疼梦泄,自汗盗汗,而口腻味甜,大便溏薄,肾阴虚而不充,脾阳困而不振,进求治法,只可先运脾阳。
茅术(炒黑) 干姜熟地 山药五味牡蛎党参茯神枣仁浮麦红枣再诊温运脾阳,补摄肾阴,仿缪仲淳双补丸法。
炮姜 牡蛎 党参 茯苓 补骨脂 熟地 杜仲 山药 首乌(制) 茅术(制) 浮麦 五味子 红枣
三诊脾阳稍复,肾阴仍弱,节交夏至,阳盛阴衰之候,大剂养阴,以迎一阴来复,兼化湿热,以调时令之气。
熟地 生地 党参 冬术 茅术(制) 黄柏(盐水炒) 茯神 麦冬 五味 牡蛎 龙骨 杜仲
(选自《环溪草堂医案》)
案三
丹徒王盛之,年三十余。六脉俱九至,外症则咳嗽面赤,懒言怕闹,时病已半年,从前苦寒之剂,不记数矣,此真气已虚而脉数也。经云:数则元气虚,数则脾气虚。又云:数则有热而属虚,是皆不足之症。六脉中又脾、肾二脉洪大,此肺金不能生肾水也,理宜补肺金生肾水,水旺则制火,金旺则生水平木,木平则脾土盛,又生金矣,此正治也。乃与云:兹证服药十四、五帖,当有汗出,此阳气升而经络通矣。汗后即当倦八九日或半月,此邪退而正虚也。或十日、半月,元气渐复,倦态方去,自后温补脾胃之剂,又当痰动、血动,或发肿毒,或作泻,此数者,听其自来,乃脏腑邪气欲出,发动流行之象也。倘不预言,恐变证多端,患者惊骇耳。因与以补脾生肺滋肾水之剂,五六帖,数脉不减,此真元虚而燥也。即以前剂去头煎,.服二煎、三煎,不十剂而数脉去,此时虚火一退,中气便寒,以六君子加姜、桂五六帖,脾气运动,痰饮便行,归于腰胁,肝肾部分大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益见肝肾虚矣。令外以盐熨,服二陈加桃仁、元胡索、薏苡仁二帖,大肠见痰血而痛止,复用补脾六君加五味、白芍而愈。倘不预明此理,则变出腰胁痛时,便没主张矣。
(选自《慎柔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