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用人思想与艺术

关于人才的选拔、培养、爱护、使用、积聚问题,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五千多年的中国文明史,应该说关于选用人才方面的内容是其中重要一部分。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人才是国家之本。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盛,都离不开人才。历史上由于知人善任,拥有一支雄厚的人才队伍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不乏其人。刘邦善于识人用人,起用了张良、韩信、萧何等一批文武人才,最后夺取了天下。而项羽不善于用人,最后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自古以来,凡是失去帝王之业,甚至招致灭顶之灾的,都无不与用人是否得当有直接关系。在历史的兴亡轨迹中,虽然朝代的更替兴亡,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和特殊因素,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因为用人不当,重用小人所致。可见选拔任用人才是多么重要。所以我们不妨向古人学习识才、用才、爱才、聚才的艺术。

一、识才

1.广辟识人之道,多渠道发现人才

一个有作为的帝王,一个政治家,只有求贤若渴的精神,有任人唯贤的路线,有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胸怀还不够,还要有一双善于识人的慧眼,即懂得识人之道。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许多事物貌相异,理相通。聪明的帝王可以从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和处理上看出他其他方面的才能,比如齐威王从邹忌论琴理上看出他是高超的治国之才,毫不犹豫地任命他为国相。而邹忌也没有辜负齐威王的期望,很快就使弱小的齐国重新振兴起来。

古代帝王的识人之道可谓是花样多多。如在别人眼里,范蠡是个疯子,在文种眼里则是个不可多得的大贤;项梁可以从一件小事上看出一个人的能力大小;曹操可以用谈话的方式考察出一个人有才没才。唐太宗对手下每一个大臣的个性特点和长短之处了如指掌。

最可佩服的是裴行俭。他能识人于未发达之前,其识人之道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境界。王遂和苏味道还都不出名的时候,裴行俭一见到二人,就对他们说:“二位今后将先后担任掌管选拔管理官吏的职务,我有一个年纪还小的儿子,希望托付给你们。”当时王遂的弟弟王勃和华阳人杨炯、范阳人卢照邻、义乌人骆宾王都因为文学方面的才能而享有盛名,李敬玄非常看重他们,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显达。裴行俭则不这么认为,他说:“读书人担任重任在于大器,首先得有气量见识,然后才是才艺。王勃等人虽然有文才,但气识浮燥浅漏,哪里是享用高官厚爵的材料呢?杨炯气质略微宁静沉稳,应该可以做到县令。其余的几个人能够善始善终也就是万幸的了。”不久果然应了裴行俭的预测:王勃渡海时落水而死,卢照邻因患绝症不能医好自己投水而死,骆宾王因为参与谋反被杀,杨炯最后做到盈川县令。王遂、苏味道都担任了掌管选拔管理官吏的职务。
    2.求贤若渴,积极选拔人才

自古以来,得人才者得天下。历代明智的统治者都非常清楚这个道理。他们求贤若渴,十分重视选拔人才工作,把选拔人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这件事上做的比较好的应该算唐太宗李世民了。

贞观年间,有一天唐太宗发现左右仆射房玄龄、杜如晦整天陷在事务堆里,一天之内要阅读处理几百件公文,他们根本没有时间考虑选拔人才这件大事,就生气地批评他们说:“你们身为仆射,就应该为我分忧,协助我操劳国家大事,要耳听得远,眼看得宽,拓宽识人渠道,为国家察仿贤能智慧之士。你们现在整天陷在事务堆里,哪有时间帮我选拔贤能之士呢?”于是给尚书省下了一道诏书:凡是琐碎事务一律交给左右丞处理,只有疑难重大的事务,才交给左右仆射处理,把房玄龄和杜如晦从繁忙的事务堆里解放出来,让他们主要考虑国家大事,特别是考虑如何为国家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问题。

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求贤若渴,把选拔人才作为成就大业的第一要务来抓的范例太多了。

3.不拘一格,人尽其才

不搞求全责备,是我国古代有作为的帝王在选用人才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很多古代帝王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是全德全才,完美无缺。全德全才,完美无缺的人世界上是没有的。因此,在选用人才的时候,不搞求全责备,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

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著名思想家孔伋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卫君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但他在做地方官时,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我不能用他。”孔伋有一段精彩的比喻。他说:“英明的君主选用人才,就好比木匠选用木材,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一根可以合抱的优质木材,有了几尺朽腐之处,高明的木匠不会因此扔掉不用的。当前是战争年代,正是需要很多军事人才的时候,您因为两个鸡蛋就放弃了一员大将,这话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

关于选用人才不求全责备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的论述更加精彩。贞观三年,太宗见右仆射封德彝好久没有向他推荐人才了,就对他说:“国家安定的根本在于得到合适的人才,近来命你推荐人才,你怎么一个也没推荐上来啊?”封德彝说:“我虽然愚笨,怎敢不尽心去办啊,只是现在我还没有发现人才啊。”太宗生气地批评他说:“用人就好比用器物,用其所长。是不是要等梦见傅悦,遇到吕尚那样的人,才去治理国家啊?难道你让我从前朝借人才不成?哪一个朝代没有贤能之士呢?只是我们不去发现他们罢了。”

古代明君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敢于打破门第学历观念。许多明智的帝王深深知道,有许多人才出自于普通百姓家里,出自于社会最底层。因此,他们积极到民间寻找人才,打破门第观念选用人才。如:五帝时期的帝舜是一个瞎子的儿子;商朝的伊尹是一个烧饭的奴隶、傅悦是一个砸夯的奴隶,成吉思汗手下有许多大将都是奴隶出身,北魏孝文帝的大将赵黑也是奴隶出身;郑国的军尉弦高是个牛贩子,汉武帝的御史卜式是个羊倌;鲁国的曹刿、楚庄王的令尹孙叔敖、齐景公的司马穰苴是种地的出身;赵国的蔺相如、秦国的公孙鞅、平原君的毛遂、唐朝的马周是打杂的门客出身。这些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才都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二、用才

1.任人唯贤,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

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的问题,历来就是选拔任用官吏上的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也是正确组织路线与错误组织路线的分水岭。明君坚持任人唯贤的选官路线,昏君则不能很好地坚持任人唯贤的选官路线,经常滑向任人唯亲的选官路线上去。

帝尧通过七种办法对舜进行考察后,认为舜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之才,于是决定起用舜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有人说:“帝位还是应该传给您的儿子丹朱。”帝尧说:“我儿子丹朱的德才都不能与舜相比,把帝位传给舜,虽然丹朱不高兴,但是对天下人有利;把帝位传给丹朱,虽然丹朱高兴了,但天下人受害。我不能让天下人受害而让丹朱一个人高兴啊!”于是,帝尧举行了隆重的禅让仪式,把帝位传给了舜。

任人唯贤不能机械以亲疏为标准,认为任人唯亲就是任用自己的亲属,任人唯贤就是任用自己亲属以外的人。关键是个“贤”字,只要是贤才,不管亲疏远近,都可以选用。祁黄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推荐与自己有矛盾的解狐和自己的儿子祁午任军尉是任人唯贤;谢安推荐自己的侄子谢弦、苏让推荐自己的堂弟苏绰也是任人唯贤。

2.善用“长幼”,正确把握选官的年龄标准

选拔官吏,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标准。古代有作为的帝王在选官的年龄上把握的不是过死,而是根据形势的需要和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因事而宜,因人而宜。周文王在渭水河边请来八十岁的姜子牙;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七十岁的百里奚;郑文公以重礼请来七十多岁的烛武,这些老人都为帝王和国家建立了大功。对于年龄问题,主要是看怎么用,用的地方合适不合适。周文王请来姜子牙后,有人小声对周文王说:“这个老头都这么大岁数了,胡子眉毛都白了,还请他干啥?”周文王说:“这么大岁数怕什么。又不是请老人家冲锋陷阵,而是请老人家出谋划策,辅佐我治理国家和军队。”作为老人,用他冲锋陷阵肯定是一败涂地,用他出谋划策则是一把好手。因此年龄不是唯一的界限,关键看怎么用人。

金朝的金世宗比较注重选拔年轻人。1162年,尚书省给金世宗打报告,准备按资历提拔一批官吏。金世宗接到报告一看尽是一些年老的人,生气地批评说:“按资历选拔官吏,只适用于一些平庸的人。对于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应该打破常规,破格提拔,这样才能为国家选拔好人才。你们在选才上总是因循守旧,不肯为国家大胆选拔贤能之才,是不是怕有人顶了你们的位子啊?不然就是你们没有知人之明。”随后,金世宗又语重心长地对大臣们说:“可用之才宜早用,特别要注意选拔年轻人。凡是用人,应该用在他年富力强、精力旺盛的时候。如果我们因循守旧,论资排辈,就会使年轻人错过了施展才华的机会。等到按论资排辈的路子把他们选上来后,他们没干几年就力不从心了。这样的教训还少吗?”并举了一个阿鲁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因此,古代明智的帝王并不是在年龄上机械地搞一刀切,而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和本人的能力,该用老则用老,该用年轻人则敢于大胆起用年轻人。

3.宽容大度,敢用自己的对立面

作为一个政治家,在选用人方面必须有博大的胸怀,敢于用反对过自己的人,甚至是曾经想置自己于死地的人。因为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的对立面一定也是个有能力的人,否则就不可能成为有作为政治家的对立面了。如果抛弃甚至杀掉这些自己的对立面,不但会浪费了有用之才,甚至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还会阻塞了贤路,在社会上造成嫉贤妒能的坏名声。古代有作为的帝王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如果齐桓公杀了射钩的管仲就不可能有齐国春秋第一霸主的位子。

刘巴可以说是一贯反对刘备的人。曹操带兵攻打刘备,别人都跟随刘备南下,唯独刘巴却向北投降了曹操。赤壁之战后,刘巴被困在荆州,诸葛亮写信劝他归顺刘备,刘巴依然不肯,又投降了刘璋。刘备和他的将领都非常痛恨刘巴。但在攻打刘璋即将破城时,刘备却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杀了刘巴,我就诛他九族。”因为刘备知道刘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后来刘巴果然做了刘备的尚书令。

4.用人不疑,放手让人才去工作

作为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必须做到用人不疑。用人不疑,一是相信自己选人识人的能力。不相信人才就是不相信自己,因为人才是自己选拔出来的。二是放手让人才去工作,因为人才熟悉自己周围的工作环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处理发生的一切。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这个道理。三是每一位有才华的人都有可能遭到来自各方面的诽谤和人身攻击,中国历史上多少有才华的人在诋毁和诽谤中倒下了。所以人才需要我们给予保护。

齐桓公任命管仲为国相后,有一天,竖貂和易牙两个奸佞小人在桓公面前说管仲的坏话。他们两人说:“听说君出令,臣奉令。今天您张口管仲,闭口管仲,百姓怀疑齐国只有管仲,没有您呀!”齐桓公听了马上警觉起来,意识到他们两人在说管仲的坏话,挑拨他与管仲的君臣关系。立刻严肃地说:“我与管仲,就象上身与股肱的关系,有股肱才有其身,有管仲才有其君。你等小人懂得什么!”他们两人吓得赶紧退了出去。他们知道齐桓公这么信任管仲,是无法撼动管仲地位的,从此再也不敢说管仲的坏话了。正是由于有齐桓公的信任和保护,管仲才得以顺利地实施自己的治国之策,使齐国强大起来。假如齐桓公听信了两个小人的谗言,把管仲撤职或者杀了,齐桓公还能当上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吗?

当然,用人不疑不等于放任不管,而是一旦发现存心不良的害群之马,只要及时剪除就是了。

三、爱才

1.尊重人才,用真诚凝聚人才之心

要想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必须给予人才应有的尊重。尊重人才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给予人才应有的名誉、地位、待遇、理解和支持等,都是对人才的尊重。古代有作为的帝王深知尊重人才的重要性,他们尊重人才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真心诚意地尊重人才,用真情打动人才、感染人才、凝聚人才,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周公旦“一沫三提发,一饭三吐哺”爱贤敬贤的事迹,成为千古绝唱,为后人树立了尊贤敬才的典范。只有尊重人才,才能赢得人才。魏国公孙无忌,为人谦恭好士,使得七十多岁的侯赢甘心为他效力,最后解了赵国之围。

待人诚恳、诚实守信,也是尊重人才的重要内容。魏文侯诚实守信,冒着大雨去赴一个负责打猎的小官之约,感动了大臣,感动了百姓,使得四方豪杰闻风来归,你说他能不成功吗?

历史上因为尊重人才而成功的帝王大有人在。秦始皇是个有名的暴君,但他对尉缭却能礼贤下士,虚心求教。他说:“看轻爵禄的人当然也会看轻君王,但看重王霸之业的君王却不能因此看轻贤士。”宋太祖夜里冒着大雪到宰相赵普家访贤问计,刘邦尊重儒生郦食其、北宋开国名臣曹彬以情治军等,都是圣明帝王尊重人才的事例。

2.搭建平台,给人才创造脱颖而出的机遇

木材的成长需要肥沃的土壤,人才的成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明智的帝王总是根据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为人才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一是在人才未显之时,给人才创造一个脱颖而出的机遇,搭造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人才脱颖而出,一展才华。战国时期的平原君赵胜如果不是给毛遂提供一个参与说服楚王结盟的机遇,恐怕毛遂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同时也没有赵楚联盟,赵国获救。齐宣王更聪明,他为了聚集人才,在国都的西门外建造一座大学堂,专门接纳往来的学者,不分国籍,只要是有真才实学,一律赐为上大夫,根据才学给予任用。这座大学堂最兴盛时,达数千人,造成了一个人才呈集束型涌现的局面。二是根据其才艺大小安排适当的岗位,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因为人才总是不甘寂寞的,他不甘无所事事,终老黄泉,在他的有生之年,总想干出一番事业来。如果在你这里不能发挥作用,他就要到别处去施展才华。就象开始刘邦不重用韩信,韩信逃跑一样,多亏了萧何月下追韩信,才不使刘邦失去一个大才。三是当人才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给人才创造一个宽松适宜的工作环境。充分信任支持人才的工作,放手而不挚肘,让人才大胆工作。就象齐景公支持穰苴一样,如果齐景公感情用事,杀了穰苴替他的宠臣报仇,那么齐国在晋国和燕国联合进攻下,就可能亡国了。特别是对破格提拔上来的人才,更要给予有力的支持。由于破格上来的人才,容易遭人嫉妒和看不起,工作上不予配合,因此要想办法树立破格上来人才的威信,让大家接受他们,扶持帮助他们工作,不然的话,他们有可能半路夭折。商朝的武丁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很巧妙地树立起了傅悦的威信,让人们很快地接受了他。

3.讲究奖惩艺术,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对属下进行奖励和惩罚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和艺术。用的好可以大大调动属下的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用的不好也会挫伤属下的积极性,影响事业的发展。奖惩最重要的是公平。有一次李渊因为打了胜仗,召开庆功会进行表彰军功。在评议军功时,有人提出部队里有主人有奴隶应该有所区别。李渊说:“两军交战,刀枪弓箭不分贫富贵贱,为什么我们评议军功要分贫富贵贱呢?评议军功必须一视同仁,不分主奴,论功行赏。”命令一下,全军上下无不欢腾雀跃。军中地位高贵的人说,我们作战一定要勇敢,不然的话,照样不能受奖升职;地位低下的人说,我们只要好好干,英勇杀敌,一样可以受奖封官。从此,全军将士团结一心,勇敢作战,所向披靡,经过几年的奋战,终于推翻了隋朝,扫平了群雄,建立了唐朝。

同时奖惩分明也非常重要。有功则奖,有过则罚。诸葛亮深谙奖惩之道。街亭一战,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告诫,失去了街亭,使诸葛亮伐魏的整个战役归于失败。战后,诸葛亮经过调查,明确了责任,杀了马谡,提拔了马谡的副将王平。

在运用奖惩上注意不要挫伤出以公心人的积极性。有一次,曹操就北征乌桓之事征求文武大臣的意见,有些人给他泼了一瓢冷水,说乌桓地处塞北,劳师远行,如果荆州刘表趁机袭击许昌,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忧。说得曹操没了主意,后来郭嘉支持他的意见,才坚定了北伐乌桓的决心,并取得了胜利。凯旋之日,那些提反对意见的人个个吓得胆战心惊,不知丞相要怎样处治他们。没想到曹操在庆功宴上不但没有责罚那些谏阻出征乌桓的人,反而重重奖赏了他们。曹操和颜悦色的说:“这次出兵虽然一举成功,但不能以常规去看待。为了军中的粮食供应,被迫杀了许多战马,纯属是侥幸取胜啊!诸位谏阻北征,确是万全之策,是为国家考虑的,理应受到奖赏。今后诸位有什么好的建议,希望继续直言,不必多虑。”众文武大臣看到这种场景,心悦诚服,感动万分,对曹操的博大胸怀,超人气度更加敬佩。

四、聚才

1.严格考核,加强官吏队伍的管理

古代有作为的帝王对官吏的考核是非常严格的,他们建立了一整套的考核管理制度,对不称职的官吏轻则罢官,重则杀头。建立官吏考核制度最早的恐怕要算帝舜了。帝舜每三年对官吏考核一次,三次考核的结果决定官吏的升降和处罚,没有政绩或者出现失误和犯错误的就要受到免职或更加严厉的惩罚。在帝舜的严格管理下,各级官吏工作努力,争先恐后地建功立业。应该说帝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官吏考核和能上能下管理机制的人。

古代帝王在官吏队伍考核管理上做得比较好的,应该算清朝顺治皇帝了。顺治皇帝亲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整肃吏治,严惩贪官。他总结了明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了“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要治理好官吏队伍,建立一支廉洁勤政的官吏队伍”的观点。顺治八年十二月,有一次在短短的三天之内就向吏部下了四道圣旨,斥责各级官吏剥削民财,贪污成风,而吏部、总督、巡抚对下面的贪官污吏不闻不问,姑息养奸。他命令吏部、总督、巡抚对下面严加甄别,有德有才的继续留职,不识文字,能力平庸,不勤不廉的立即罢免,有罪的还要治罪,同时还派出权力极大的监察御史巡查各地。顺治九年出台了审计制度,即从中央部院一级的官吏开始,每六年对各级官吏进行一次审计稽查。顺治十一年,又实行“大计天下”,对各级官吏普遍进行一次甄别,并规定以后每三年举行一次。这年大计天下,各级官吏不能胜任而被革职和降级使用的960多人。为了督察官吏,提高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顺治皇帝亲自主持建章建制工作,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和奖罚条例,如:“违限处分例”、“议覆本章时限”等条例。对工作中推诿扯皮、久拖不办、超过规定时限的严惩不贷。顺治皇帝严格管理官吏队伍的做法,为清朝以后几代皇帝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2.制度建设,加强官吏队伍规范化管理

我国古代还非常重视官吏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的制度建设。一些明智的帝王深知,建立一支好的官吏队伍,仅靠明君贤相的个人作用是不够的,明君贤相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还是制度。因此,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帝王非常注重官吏管理的制度建设。

汉武帝称帝以后,深感旧的选官制度弊病之大,大胆对旧的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从选拔、考察、奖惩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全新的官吏管理制度,对推进汉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历史上也有不重视官吏管理的制度建设而差点造成国破家亡的教训。唐朝李隆基早期的用人还是任人唯贤的,选拔任用了一批忠臣贤相,但到了后期,因为宠爱杨贵妃走到任人唯亲的道路上去了。追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建立一个好的用人制度。因为帝王的思想认识是可以变化的,可以变好,也可变坏,因此,制度建设是搞好官吏管理的根本保证。

学习历史,是为了从历史上汲取营养和经验教训,做好我们现在的事情。学习古代用人的思想和艺术是为了借鉴古代的经验和教训,做好我今天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爱护人才和聚集人才的工作,以应对入世后的人才挑战,发展我们自己的各项事业。

(0)

相关推荐

  • 曹操为什么当时不邀请诸葛亮出山?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顶尖的人才,而求贤若渴的曹操,为什么不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呢? 诸葛亮当时年龄很小 有人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时,诸 ...

  • 曹操的四大智慧,深谙帝王之道,值得君主学习

    #文化大拜年# 熟读三国,当你真正的了解曹操后,你会发现他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人. 欲成大业,必先正名,于是他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是他的政治智慧: 赏罚分明,不好大喜功,这是他的驭人智慧: 热爱读书,手不 ...

  • 中国古代相对论思想

    任侠家诗歌2007年7月15日 中国古代相对论思想. 任侠家.山洞方七日, 世上已千年.袖里乾坤大,  壶中日月长.10阅读前一篇唐伯虎35岁的行书作品,流落于美国,这字传承500多年唐伯虎是明朝中期 ...

  • 程燎原:千古一“治——中国古代法思想的一个“深层结构”

    作者简介:程燎原,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从春秋战国到清代,诸子百家和历代学者,都致力于思考"治",追求"治".这一"务为治"的思想 ...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        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

  • 楼庆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装饰艺术 第一讲

    本期视频 主题扩展 中国古建的檐角屋脊上常常排列着一些数目不等的小动物作为装饰,这些美丽的装饰品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中国木构建筑,最怕遭遇雷击,它是人们防雷的希望.它们也有建筑功能.屋脊的坡度, ...

  • 走进中国古代青铜器历史与艺术的异彩世界

    走近中国古代青铜器, 起初或将有感于早期青铜器与汉字艺术的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研读之际, 或将沉迷于金文世界的包罗万象.壮阔恢弘: 总而览之, 则又将叹服于早期中华文明的渊远流长.绚丽多姿. 欣赏宝 ...

  • 理论 || 朱鸿 中国散文:思想和艺术的空间——在2011年全国散文创作会上的发言

    作者简介:朱鸿,陕西长安人.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写作学会副会长.首届冰心散文奖和第二届老舍散文奖获得者.民进成员.现执教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出版散文集二十余种,具代表性 ...

  • 中国古代收藏家|玩转艺术收藏圈的文艺帝王宋徽宗

    他喜欢书法,独创一体 屈铁断金,流传千古 他酷爱画画,设立翰林画院 亲自教授王希孟技法 助他完成<千里江山图> 他首开文物收藏专业 广收天下奇珍异宝 编纂<宣和博古图> 他爱人 ...

  • 由商鞅重农抑商思想,浅谈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演变轨迹

    重农抑商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经济思想,它自商鞅首倡时开始活跃,一直发展至明清时期,贯穿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对我国历史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 当今社会,国家关注的" ...

  • 走近中国古代天珠艺术

    天珠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1500年之间,阿利安人的印度古国.当时的人们为求神佛庇佑,天珠因此被创造出来.当时人们以古老文献<吠陀经>中记载的咒术.图腾等符号图案造型(也就是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