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忆赤峰”系列之二十五:爱我常呼赵倚楼

关注我
发现更多精彩

[引题]: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诗人行吟于英金河畔。死后,他葬于红山脚下……


01
言访诗人赵倚楼
虹桥敛彩光,
归岫白云软。
惟留水底岚,
苍苍不可卷。
一雨洗炎蒸,
新秋味清越。
远山揉片云,
明河浴孤月。
如果告诉您,上面这首名为《喜晴》的诗是一个21岁的青年人所作,作何感想?您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特别喜欢其中的“远山揉片云,明河浴孤月”之句?堪称佳句!如果再告诉您,这首诗写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即1841年,距今已经179年了,作者叫赵玉丰,您又作何感想呢?是不是突然有了一种“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的伤感啊!
据李俊义教授所著之《赵玉丰年谱》记载,距今整好200年前,即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二月初八,公历1820年3月21日,赵玉丰出生于当时的直隶承德府赤峰县四道杖房村,也就是现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新杖房村。他字蓝士,号庾伯,一号琢堂,行一。据说,赵玉丰还有一个“倚楼”的雅号,出自晚唐诗人赵嘏的《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玉丰非常仰慕赵嘏的诗,时人遂以“赵倚楼”称之。显然,赵玉丰本人也认为此号甚雅,非常喜欢,曾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作《荫翁月夜过访,谈诗竟夕,乃去》:
高卧红山二十秋,
而今许坐李膺舟。
来无张盖归无骑,
君梦飞凫我梦鸥。
百里弦琴弹古调,
一天云树护清游。
惭叨独步春街月,
言访诗人赵倚楼。
此外,赵玉丰还曾作《琴调相思引·春暮》:
燕乳莺娇喜结邻,
碧阑干外草如茵。
榆钱满地,谁道我忧贫?
结网蜘蛛犹织恨,拖花蝼蚁也留春。
韶花弹指,况有倚楼人。
这就是有“口北才子”之美誉的赵玉丰,一位在赤峰文坛久负盛名的晚清文人。在赤峰地区,他还是诸多秀才、举人、进士当中惟一留下诗词文集的人。他的《泥莲书室文集》,线装木刻纸本,凡八卷,合计为四册,共计46362字。其中,《泥莲书室吟草》卷一、卷二合订为一册,刻于咸丰十一年,字用宋体,卷一收诗92首,卷二收诗96首;《泥莲书室吟草》卷三、卷四合订为第二册,刻于光绪年间,卷三收诗101首,卷四收诗102首;《泥莲书室吟草》卷五、《泥莲书室词钞》全一卷合订为第三册,刻于光绪年间,卷五收诗98首,词钞收词80首;《泥莲书室试帖》全一卷、《泥莲书室杂著》全一卷合订为第四册,刻于光绪年间,试帖收五言八韵诗帖诗40首,杂著收文章9篇。
据说,赵玉丰的文集一经面世,立时成为赤峰街的文坛盛事。本地的文人学者们以未见此书为憾事,而见之者,莫不赞不绝口。正如赵玉丰好友顾际盛(江苏人,时为赤峰县衙幕僚)所言:“庾伯之诗,纵横跌宕,不拘一格,而温柔敦厚,要不失三百篇遗意,非历名山大川,复坐寒岩者,未易有此吐属也。”
而关于“泥莲书室”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赵玉丰在家门前曾辟一莲池,故名。我想,此名更多出自“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句吧。
02
春梦参差又一场
从清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年)起,赵玉丰先后师从鹿燕苹、吕升堂、吕敏、张彦云等先生,正式为通过科举考试走仕途之路作准备。在此前,他已接受了张振基、周二酉等先生的启蒙教育。道光十六年为丙申年,清廷设恩科会试,十七岁的赵玉丰参加了承德府试,考中秀才,成为一名优廪生。关于这场府试,他在八年后曾作《五彩蝶》,题下有注云:“丙申府试,吉秋畲年太守曾以五色蝴蝶命题,旧稿散佚,补作五绝。”五绝如下:
绿蝶
宿傍纱窗梦已苏,
漂摇春影落蘼芜。
碧桃花下一相遇,
猜尔前身是绿珠。
黄蝶
自从小劫落金钱,
杏子衫娇态似仙。
飞近葵花无觅处,
一团黄月照春眠。
赤蝶
软红尘里去谁家,
十二阑干一点霞。
落尽相思情未断,
却从何处换丹砂。
白蝶
绰约冰肌不染埃,
满身缟素下瑶台。
梨花庭院深如许,
勾引玉奴春梦来。
黑蝶
乌衣飞过影模糊,
谁拓滕王墨蝶图?
惟有漆园知爱汝,
元驹不梦梦春驹。
显然,赵玉丰对于他的这次人生转折点印象深刻,很是自豪。但此后,命运的天平却开始向着相反的方向倾斜了,他屡试不中。据《赵玉丰年谱》记载,赵玉丰又参加了八次顺天乡试,皆不第。如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丙午科顺天乡试,他将考试底稿见示于其师张彦云先生。张先生看完赵玉丰的考试底稿,“许为命中之卷”,可揭榜仍然未中。对此,赵玉丰非常的沮丧,作《一剪梅·滦平道中》,发出了这样的哀鸣:
春梦参差又一场,
不是黄粱,却似黄粱。
短衣孤剑太郎当,
来也滦阳,去也滦阳。
造榜天过客断肠,
越好风光,越不风光。
搔头高唱望吾乡,
路也茫茫,心也茫茫。
清咸丰十年春,即1860年,四十一岁的赵玉丰第一次进京参加会试,依旧不中,作《下第宿古北口,同郭润峰璧广文作》:
南天门下草萧萧,
又到边城听斗刁。
汉月一丸沉鼓角,
秦关千堞锁山腰。
市中踪迹逢屠狗,
塞上功名愧落雕。
客思乡愁重岑寂,
与君沽酒换金貂。
正是在这种迷茫彷徨之际,赵玉丰甚至给人做起了“枪手”,只为有所酬劳。但更加充满讽刺意味的场景又一次出现了,由他捉刀代笔的考卷竟然榜上有名,而且还被印成范文,在全国公开发行,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对此,赵玉丰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作《阅<畿辅试牍>有感》:
忽从故纸忆前因,
姓字虽非笔墨真。
千里惯为弹铗客,
百年谁识捉刀人。
才如方朔但求饱,
赋学扬雄常逐贫。
在写这首诗时,赵玉丰还作注以记其事:“春宵无事,偶捡程楞香宗师所刊试卷,内有予代笔诸篇。噫,作爱钱之和峤,学卖赋之相如。千里雪泥,飞鸿曾印,廿年尘梦,覆鹿难寻,聊作短吟,以志吾过。”
03
归鞭又指柳城云
天上霓裳未许闻,
归鞭又指柳城云。
马蹄欹仄踏秋雪,
鸦背翩跹驮夕曛。
似此橐囊同一笑,
未知笔砚可能焚。
客中送客平泉道,
好贳村醪共一醺。
上面这首《秋闱报罢途中别刘韵珊吮忠茂才》作于清文宗咸丰元年(1851年),赵玉丰的满心无奈溢于言表。是年,他三十二岁,第八次参加乡试,仍不第,遂决计不再应试。此后的几年间,赵玉丰或在家赋闲读书,或游山玩水,或与三两好友微醺唱和,活得逍遥,平淡如茶。
独向石床坐,
萧萧生暮寒。
扫花风作帚,
惊鹊月如丸。
蜡屐一何倦,
横琴不忍弹。
梦魂牢嘱付咐,
休再上邯郸。
读完赵玉丰的这首《夜坐》,个中滋味,是不是五味杂陈啊。但所谓“无心插柳柳成阴荫”,就在彼时,转机突然出现了。咸丰九年(1859年),赵玉丰四十岁了。是年秋,清廷设己未恩科,而赵玉丰“有事于滦阳。事毕,买车将北归。戚友辈知之,逼令还辕,就京兆试,乃勉强入闱。揭晓前一日,幡然旋里,其名心淡漠如此。至半途,忽闻捷音”。在这次科举考试中,共考中二百四十三名举人,赵玉丰名列第七十二名,终于榜上有名了。彼时彼刻,他将信将疑,这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吧,遂作《归途闻捷音口占》:
松州词客太詅痴,
乍见泥金喜又疑。
九转灵丹刚转遍,
朱衣也有点头时。
惭愧龙门跋浪难,
十年鬻赋向长安。
至今脱却青衫看,
尚有刘蕡泪未干。
于是,他又对自己的仕途之路充满了信心。中举后,赵玉丰又七次参加会试,结果依然似玩笑,屡战屡败。同治七年(1868年),四十九岁的赵玉丰第五次会试,不第。但这一年,他可以参加“大挑”。按照清廷规定,会试三次未中,可以参加“大挑”,候选知县,一般每六年一次。所谓“大挑”,并非经过考试录用,而是主要看长相,多取体貌丰伟、年富力强者;其次是看口才,多取言语清楚、应对敏捷、熟悉吏治者。挑上的人,常常会发往急需用人的岗位,如治河工程之类。正是在这次大挑中,赵玉丰“以在籍练团有功,钦赐知州衔,签分福建”。盼望已久的仕途之门眼瞅着打开了,但他却又给了人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因路远亲衰告假归故里了。
京洛驱驰,
忽搔双鬓,
归去来兮。
鸭子河东,
鸡冠山北,
歇我轮蹄。
何须远上蛮溪,
况近日冬冬鼓鼙。
卸却朝衫,
换将草笠,
未算狂痴。
在这首《柳梢青·签分闽省后假归》里,赵玉丰将辞官不做的原因归结为“何须远上蛮溪,况近日冬冬鼓鼙”。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下面的这首《签掣得闽省,因路远亲衰,告假归里,戏作答友人》里吧:
虮虱功名不易求,
求来仍似水中沤。
未沾五斗先归去,
陶令还输我一筹。
多年的折腾,让赵玉丰看透了官场,心灰意冷,功利之心已成过眼云烟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在五十五岁那次第六次参加会试,不第。
04
此日荒田拾破铛
不见奚王帐,
红山万劫秋。
河声吞赤壁,
月色挂丹邱。
毡雪汉臣泪,
燕支胡女愁。
谁能倚长剑,
遗迹吊松州。
赵玉丰的这首《登红山》出自《泥莲书室吟草》卷一,题下有小注云:“山在县治东北,石色皆赤,邑名赤峰因此。”请长假辞官回归故里后,赵玉丰除了经营家业而外,主要以教书为业,设馆收徒。课暇之时,他便与文友们高谈阔论,赋诗唱词。在众多文友中,赵玉丰与司六坡关系非常好,“平生知己,首屈一指”。清同治八年(1869年),赵玉丰作《答司六坡见邀》:
故人风义迈恒流,
爱我常呼赵倚楼。
白雁黄花新节序,
笔床茶灶旧朋俦。
当年风浴同行乐 ,
今日杯琴替扫愁。
准拟题糕赏重九,
为君来作小勾留。
司六坡名振声,直隶永平府迁安县密坞人,寄籍直隶承德府赤峰县,贡生,清光绪二年(1876年)冬天卒于家中。这一年,五十七岁的赵玉丰第七次参加会试,也是此生最后一次,依然不第。
赵玉丰喜游览名山大川,寻访古迹,曾遍历红山风景,著有《红山历代沿革记》。可惜的是,在伪满时期,此书落入日本人之手。
大元王气起升平,
北建雄藩馆帝甥。
四面楼台公主第,
万家烟火鲁王城。
当年战垒巡刁斗,
此日荒田拾破铛。
络马河边重回首,
满山禾黍自纵横。
在这首《乌丹城怀古》诗前,赵玉丰还作了一个长注:“在邑北二百里,城基高五尺,周六七里许,中有废塔及断碑一,字迹漫漶,惟鲁国大长公主字可辨。考《元史》,济南王特木尔子多阿克丹勒尚大长公主,加封鲁王。自络马河至赤山、涂河俱为分地,即今赤峰县北境及建昌、朝阳西北境也。”博古通今,不愧为“口北才子”也!
清咸丰三年(1853年),赵玉丰举家从四道杖房迁入赤峰街东园子居住,屋邻田野,过着恬静自然的田园生活。到了晚年,这位才子曾作《自嘲》:
当年曾作解嘲诗,
今日诙嘲句更奇。
手亦有文同季友,
面尝不洗学希夷。
翱翔也伴乘轩鹤,
退缩还如曳尾龟。
随地卜居居侭好,
奚烦詹尹告多辞。
据说,他还将居所号为“知足知不足斋”,在《知足知不足斋》一诗中云:“主人贫且闲,白板黄泥屋。花竹作日课,搦盐具清福。”噫!早年慕泥莲,晚年知足知不足,人生到此算是悟了吧。
赵玉丰病逝于东园子,葬于红山前,人称其冢为“赵举人坟”,后因无人管理,被夷为平地。但卒年不详,据其后人高景星介绍,赵玉丰当离世于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享年六十九岁。是年,顺天府乡试,士子康有为写五千余字之《上清帝第一书》,请求变法。
赵玉丰始祖赵成,原籍直隶顺天府三河县(现河北省三河市),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居山东青州府昌乐县(现山东省昌乐市)。赵玉丰高祖赵以爵因赌博输钱,无力偿还,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来到赤峰,为蒙古人种“二八地”,即蒙古人得收成的二成,汉人得八成。乾隆三十九年,现赤峰地区设乌兰哈达厅。乾隆四十年,清政府允许开垦乌兰哈达厅的荒地,赵以爵见四道杖房这一带土地肥沃,且能灌溉,遂回山东老家变卖家产,兑换白银,领租了50多顷平川荒地。从此,赵家牛马羊成群,粮食富足,家中使奴唤婢,宅院、仓库、碾磨房、牲畜棚圈等应有尽有,成为当地的首富。赵玉丰继续家业,家道中落。
2006年2月,湮没了一个多世纪的晚清举人赵玉丰遗著《泥莲书室文集》,经于建设、李俊义联袂校点,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2010年,赵玉丰诞辰一百九十年之际,由李俊义所著之《赵玉丰年谱》亦由远方出版社出版。

“诗忆赤峰”系列之二十五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