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赤峰的“庙会”

时下里,还能听到“庙会”这个词,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也!其实,在老赤峰,这种事儿可是比现在办得红火多了……

 

先修老爷庙,后有赤峰城

  《辞海》有这样的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集形式,解放后在有些地区仍被利用,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

  记者在查阅贾世谊、吴宇周、任琪、孙鸿文、李在洲等先生的著作时,发现老赤峰街的庙会也曾经是火红一时的,这其中又以农历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和农历五月十三的关帝庙会为最。

  这两个庙会的会期在当年都是三天,学校和店铺的学徒们还要放假半天,这也是约定俗成的。

吴宇周先生在《赤峰关帝庙碑文》一文中介绍道:“赤峰关帝庙坐落在头道街中段,前临大街,背靠蜘蛛山,为赤峰市最负盛名的庙宇,居群庙之首。”

  据《东部蒙古赤峰概况》一书记载,这座庙为翁牛特右翼旗敖牛王布达扎布所建,建成于乾隆十三年五月。

  关帝庙,顾名思义就是供奉关羽的庙宇,又称老爷庙,遍布全国各地,原赤峰县城乡就有八处关帝庙。

  另据《满洲国古迹遗闻》记述,关公在荆州时还曾救过逃难的蒙民,蒙民感激救命之恩,也家家供奉关公。

  老赤峰街的这座关帝庙又被当时的人们唤做“东老爷庙”,共有四进院落,第一进俗称庙院子。据贾世谊先生的著作,这个庙院子也是本地的一大游乐场所,说书的、卖艺的、拉洋片的等民间艺人,相面的、算卦的、卖膏药的,卖假药……多聚集于此,还有剃头棚、小吃摊儿,也夹杂其中,再加上庙院的西侧有澡堂子,北侧有戏园子,卖破烂的北市场更给庙院子增添了太多的色彩。每到正月,这里就更加的热闹了,增加了许多的应时杂耍,卖儿童玩具的最多,还有许多民间体育表演:踢毽子、抖空竹、扔石锁、扔沙袋,耍把式、摔跤……诸如此类的活动全是民间自发的,并没有专人进行组织。

  故此,当时的人们把这里比做北京的天桥。

  庙院子内东侧还有一个胡同,内有一座鲁班庙,庙宇不大,也很少有人光顾,只有在鲁班的生日时,才有木匠和铁匠来给这位祖师爷上上香,搞点儿小型的祭祀活动。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因是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另说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生年60岁余),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传说,农历六月十六日是鲁班的生日。

  民国初年,鲁班庙内曾有过一所小学,后因地狭房少,停办了。

  第二进院子有前殿三间,中间为正门,可通正殿,东西两间为赤兔马殿,内塑两匹赤兔马,立于木栅栏内,马前还塑有马僮,牵缰而立。

  早年迷信,有家长在此为孩子许愿,愿做关帝马僮,祈求健康长命。

  农历五月十三,相传为关羽的生辰。

  从头一天起,老赤峰街就开始举行为期三天的民间文艺节目大汇演,总共约有上百个节目,参加人员数以千计,皆着彩服或戏装,勾画着各种脸谱。

  为了办好这个庙会,各会首早在旧历四月初八那天就已经聚在一起议事了,俗称“点茶”。各行各业,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对各自报办的节目加紧排练,所需要的花费都是由商贾们根据经营规模和利润多少进行分摊。

  庙会期间,全城热闹非常,生意兴隆,商人得利,平民娱乐,官家得惠。

  老爷庙外院,正对庙门,有坐南朝北戏楼一座。

  是日,四乡百姓,扶老携幼,纷至沓来,投亲靠友;大小客栈,处处人满,露宿街头者也不在少数。

  据任琪和孙鸿文在《赤峰街老爷庙会》记载:“至民国七八年间,由于军阀混战,市面萧条,财力不支而庙会停办。为纪念盛会,会首贾思温主持下,于日伪期间,用见方一丈的漂白布为一幅,聘请乌丹画家田化林与赤峰街画匠姜瑞合作,画出节目图象百余幅,每年在农历五月十三至十四,在老爷庙内展挂,称之为‘挂会’,前来观赏者仍然络绎不绝。日伪后期,挂画损失殆尽,挂会也停办了。”

  清乾隆三十九年赤峰初设郡治,置乌兰哈达厅,而关帝庙建成于乾隆十三年,建庙早于建郡,故有“先修老爷庙,后有赤峰城”之说。

  可惜的是,解放后,这座关帝庙就被拆除了,原有设施荡然无存,只留下了一对石狮子。

别让拴孩子的把你拴去

娘娘庙娘娘一般指碧霞元君。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民众对碧霞元君的信仰极盛,信徒以之为奉神,祷之即应。在民间广为流行宣扬叙述泰山娘娘灵迹的《泰山娘娘宝卷》,道教也奉为教门经籍,纳入道书之列。

  另外,民间传说的碧霞元君更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故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在各地建有许多“娘娘庙”,并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这种信仰至今仍很兴旺,人们仍不辞劳苦许愿还愿,向其祈祷,香火不断。

  从李在洲先生提供的材料来看,老赤峰街曾经有过一座娘娘庙,在三道街西头路北,也称西娘娘庙,实际叫碧云寺,始建于何年不可考,只知道在光绪十一年(1885)九月曾经重修过,占地面积约三千多平方米,属传统的庙宇建筑风格。

  此庙建有两层佛殿,正殿三间,塑有娘娘像三尊,正中是子孙娘娘,东为送生娘娘,西为眼光娘娘。

  娘娘塑像后面,修有走廊,于正中建一佛阁,塑有倒坐观音菩萨像一尊,两侧塑有红孩儿和龙女站像,前设供桌。

  想当年,缺儿少女者,多来此祈求娘娘早赐贵子。从贾世谊先生的著作里可以了解到,祈求者除烧香磕头外,还要供上一个一尺大小的纸扎男童,摆在娘娘塑像的供桌前。其他的求子者会用一根红头绳偷偷地将那纸扎男童拴去,这叫做“拴孩子”。

  民间有一句开玩笑的话,叫“小心点儿,别让拴孩子的把你拴去”,即来源于此。

  前殿三间,中为山门,东西两间塑有九神像。

  院内西侧有配房三间,为住持居室。

  庙后院为菜园子。

  有香池子一座,以备进香还愿人多时将香表等物投入其中。

  旧时,凡久病不愈者、缺儿少女者、患眼疾腰腿痛者,每当娘娘庙会时,从山门起始,一步一跪,磕头拜到大殿供桌前,焚香礼拜,叩首祷告,把大把的香钱扔进钱笸箩里,以示虔诚。

  另据贾世谊先生所著文章:“……送子娘娘的殿外,还有一个神龛,供奉的神像叫‘齁巴爷’,面目黝黑,是一老者。此神不见经传,也不知来自哪路,善男信女们可以向它的身上挂成串的咸菜疙瘩,大多是长年患有咳嗽哮喘的病人,成串的咸菜疙瘩有什么说道呢?或许那时候的人们认为这些病都和‘咸’有关系吧。”

叫你喝来你就喝  香蕉玫瑰往里搁

据记者了解,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

  所以说,想当年的老赤峰街庙会,实际上就是三天的大集市。尤其是老爷庙会和娘娘庙会,正当春夏之季,是一年当中最好的时令,人们既可以凑凑热闹,又可以丰富一下生活,何乐而不为呀!

  那么,老赤峰街的庙会到底是啥样呢?贾世谊先生曾经这样描述道:“夏令商品更是此间的应时货,如凉席、草帽、扇子、旱伞等。那时候的天气似乎比现在热得早。庙会上还是地方小吃大展销的好场所,尤其是凉粉、碗坨、凉糕(澄沙糕)最为应时。光凉粉就有粉条、粉块、粉鱼儿之分,‘有酸有辣’的叫卖声此伏彼起。另有一种卖‘冰糖水儿’的,非庙会和“野台子”(非营利的临时的戏台子)底下,是见不到的。这种玩意儿最能招引小孩子,边唱边卖,唱得风趣,调儿也好听,‘叫你喝来你就喝,香蕉玫瑰往里搁;叫你尝你就尝,尝尝有糖没有糖……’逗人的叫卖,假以游人的笑骂,非亲临其境者,恐难体会得到的。”

  据介绍,所谓的“冰糖水儿”就是白糖水加香精和食用色素混合而成的饮料。逛庙会逛渴了,那时候的人们尤其是小孩子会买上一杯“冰糖水儿”,又凉爽又解渴,还很便宜。装“冰糖水儿”的桶也很别致,外涂红绿多种颜色的油漆,桶顶呈尖形,插有各色小旗,以作装饰。桶的下部安有水嘴子,糖水由此流出。更有一种专门装“冰糖水儿”的瓶子,大小像现在的汽水瓶。瓶颈有凹处,卡以玻璃球,着急喝时则球堵瓶口,难以出水,慢喝则糖水缓缓流入口内。小孩子好奇,多愿试之。

  赶庙会的另一种生意,当属纸马摊儿最多了,摊床设在庙门两旁,都是临时小摊儿。

  所谓“纸马”关非专指纸做的马,而是泛指烧香还愿所用的一应供品,诸如香表、金银稞子、纸马、纸扎的男童和“枷”等。

  “枷”是用秫秸扎成的等腰三角形,边长尺余,糊以粉绿色纸,还愿者把“枷”套在颈上,扛枷戴锁,以示赎罪。还愿者还有男孩儿,名曰“还愿和尚”,还愿时还有简单仪式——跳墙。只是跳的并不是真的墙,而是以一条板凳当作墙,庙里的和尚一边诵经一边用一把新筷子轻轻地打在还愿男孩子的头上,男孩子一跃跳过板凳,朝前跑出百步,跑时不能回头。男孩儿跑了“墙”以后,可以脱灾得福,长命百岁。

  “跳墙”后,即刻到就近的剃头挑上,剃成“跳墙箍”,在头的四周留一圈头发,其余剃光,好像孙悟空戴的紧箍,下次剃头时,方可剃去。

  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是先有了“庙”,然后才有的“会”。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

  其实,老赤峰街的庙会也是如此,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0)

相关推荐

  • 通辽库伦旗(2)·天女神庙中的本地守护神与庙会上延续了四百年的安代舞

    天女神庙,库伦旗本地的守护神 在库伦镇库伦河南岸,有一座面积不大的汉式庙宇,如今围墙已经没有了,仅存一座正殿和东西三间配殿,这就是吉祥天母庙,当地称为天女神庙.庙中供奉的吉祥天母曾是库伦旗本地的守护神 ...

  • 赤峰记忆——哈达街的古寺庙

    赤峰记忆--哈达街的古寺庙 牛忠仁 我出生在老哈达街,长在老哈达街.老哈达街有很多寺庙,我大多都去过,虽然时间久远,记忆还非常清晰. 红山根上的"龙王庙",六十多年前小学时代的我几 ...

  • 含泪奉上,昌平的这些“老照片”,有你们村的吗?

    过去农村,每个村都有庙.没有庙,那怎么能够叫村呢?这些庙宇多数始建.重修于清代,甚至是清末和民国,解放后,破除封建迷信,这些寺庙的神像都被拉倒,庙宇成为村里的集体资产.有的被当作大队部.生产队所使用: ...

  • 王致俊 | 南船头古庙会

    往期回顾  摩托车的故事 鲜有人知的参加开国大典的孝义人 作者:王致俊 农历二月二十三,是许多古庙开山的日子.这一天庙里举行"公饯".仪仗.笙乐吹奏,雇员们捧着装有若干道供品菜肴的 ...

  • 安口镇的历史 安口窑的土平房 安口窑的窑神庙

    安口镇的历史 作者:范显广 安口镇早年街景(选自<百年印记>) 剥麻(选自<百年印记>) 安口窑煤矿成立纪念合影(选自<百年印记>) 安口.安口窑,只要在瓷窑煤窑上 ...

  • 老赤峰“九街三市”提法质疑

    孙国辉 一九八五年,赤峰市政协出版的<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刊出焦世珉先生文章"解放前赤峰市街轶事".以133页的长文记录了赤峰市街方舆.历史沿革.数十年的人物事件 ...

  • ​​老赤峰“九街三市”提法质疑

    老赤峰"九街三市"提法质疑 孙国辉 一九八五年,赤峰市政协出版的<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刊出焦世珉先生文章"解放前赤峰市街轶事".以133页的长 ...

  • 老赤峰烫澡

       老赤峰烫澡               王凤林 最近<天下掌故>发了好几篇洗澡文章,以前也看过好多大艺术家写过洗澡. 杨绛先生写过小说<洗澡>,然此洗澡非彼洗澡,写几个老 ...

  • 老赤峰街的京剧名角——裴云亭

    发现更多精彩 [引题]:日伪统治时期,热北重镇赤峰因种植大烟,盛产皮毛,商业比较发达,曾经一度形成了短暂的畸形繁荣.因此,东北和华北各地的京剧名角纷纷来到赤峰登台献艺.当时,赤峰人也非常喜爱京剧,具有 ...

  • 老赤峰的教育:从私塾到中学

    我就赌你不敢点赤峰记忆! 1947年夏,赤峰第二次解放,赤峰的教育恢复了生机,常氏女中不存在了,赤峰中学由丁武任校长,蒙民中学重新组建,其他小学校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最早的大学生 现在,小学 ...

  • 老赤峰街的”中元节“

    阴历的七月十五,为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可能已经被很多人忘记了,或者压根就不知道吧.但在一百多年前老赤峰街,这可是极其重要的一天-- 即以盆施诸寺 在一百多年前的老赤峰街,曾有过中元节的传统,中元节又叫 ...

  • 老赤峰的“九街三市”

    2017年2月23日,赤峰旅游官方网权威发布了<中共赤峰市委 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在意见中,有这样一段:"以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为主体,建设三山二园 ...

  • 老赤峰私塾的故事

    首先要说明的是,本期的主人公早在1949年就已经去世了,他就是"赤峰记忆"前几期所报之事的一个记录者. 这个人就是赵文郁,生于1908年,字从周,自号忠恕.他是原赤峰市郊区红花沟镇 ...

  • ”老赤峰“契丹人也过年

    元旦 众多周知,我国现在通行的历法,是公历.辛亥革命推翻满清之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确定使用公元纪年法为我国的正式历法,1月1日为元旦,同时把农历1月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