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形态说一一“中沙河诗歌圈第二期作品”读后感》文/地父
(上图为作者中年时照片)
辛丑年也是灾难频繁,郑州洪水、南京疫情搞得人惶恐不安。时值三伏,暑气难耐!汉水南岸那群诗歌的信徒们仍神游于梦幻的边缘!周忠义(“守望梦中的家园”公众文学平台主编),一位诗人、一个乐于为人作嫁衣的奉献者,近来,他忍受着结石疼痛的困扰,坚持每晚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发布当天公众号作品。当笔者浏览了他发过来的《中沙河诗歌圈第二期作品》后,马上给他发去微信:“看了中沙河诗歌圈二期作品,总的来看,这期质量没上期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你虽然没要求我写个评论,但我们是挚友,应该心照不宣。我想就写个简评吧,不像上次长篇大论。这样决定有两个原因:一是质量不太好,不便多批评;二是用手机写作实在不方便。”周主编回信道“我们现在主要是别出心裁,带有试验性质。所以不需过于强调所谓质量。”我们之间交流从来都是直来直去、毫不隐瞒。于是笔者马上回复过去:“无论什么探索、实验,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作品的质量还是应该放第一位的。”周主编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笔者认为他这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也许他保留了意见。笔者决定履行对朋友的承诺。
“中沙河诗歌圈”的成员并非诗歌的初学者,他们大都是习诗多年的中年人了,要谈对其诗的读后感,就不能在浅表面;至于周主编所说的“别出心裁”,似乎谈这个问题,还不到火候。笔者深思熟虑,认为最适合的切入口应为中间偏前一点,于是,笔者想到了一词:“形态”。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形态”,诗歌也是如此。可以这么说,有什么样的形态,就有什么样的诗歌。决定于诗人的文化品质和艺术修养,也包括个性。完美的形态都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不完美的形态总是在某方面还明显欠缺。应该说大凡还处于摸索之中的业余诗人,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还属于后者。恕笔者直言,“中沙河诗歌圈”的几个成员,还正处于形态不成熟阶段,或为待成熟期。
要说明以上这个问题,还必须找到佐证,不能空谈。由于笔者对“中沙河诗歌圈”成员还不甚了解,读其作品也不多。也只能泛泛涉及。下面是笔者对各自形态的印象分析。
晓岸瘦风:随心所欲,观念明确,形散神不散。可贵在于“态明”;不足在于“形不严谨”。如果适当地注重一下“形”,将“形”与“态”形成统一,“美”将提高现有的档次。
中沙河:相对而言,他对于诗歌形态的把握是比较好的,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就是说一首诗不看作者姓名,只看内容,就大概知道是谁写的。这只能说是一种基本成熟。然而,过于严谨,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因为容易导致“生硬”戓“僵化”。艺术的真正成熟,是“自然天成”。倘若在诗“建筑”的内部粘连一些血肉;在外部多一些氤氲与柔风细雨,那就向完美又进了一步。
林衍武、李国秀在形态问题上属于中型,不偏不倚。他们善于“笔随心走”,没有刻意留下什么痕迹。在清晰的心迹引导下,“形”似乎自然而成。形态的“自然天成”本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但自古以来,从来就没有纯由感性形成的自然天成。只有在理性支配下形成的自然天成,才能持久,才能更趋完美。
女性诗人与女性的地位一样,从古代的李清照到当代的舒婷,以及现代如春花般盛开的网络女诗人们,她们让广大的男性诗人相形见绌,拜倒在石榴裙下。笔者前篇文章说道“女性是天生的诗人”,作为“中沙河诗歌圈里”为数不多的女诗人:胡蝶、素手,她们已站在一个至高点上,令广大的男性诗人们汗颜!我们对女诗人,向来都是予以尊重,至于对她们的作品,该批评的从来没有牵就。在这里,谈到本文的主题时,笔者只能说,女诗人的形态,是不同的学科,要叧当别论。
诗人林衍武在他的自我简历的诗观里这样写到:“诗歌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诗歌的最高境界!”我们对这一说法暂时不作界定,但至少它与本文的主题是不谋而合的。笔者深感欣慰与庆幸!
往期回顾:
文学评论·《时代情绪一一<中沙河诗歌圈作品选>读后感》文/地父
作者简介:
地父,本名刘文清,湖北天门张港人。从事专业文化艺术工作50个春秋,历任文艺编导、文化文学教官、文学期刊主编、大学校报编辑。从上世纪中期至今,在国内外发表大量作品,代表作收入《中国散文诗百年大系》等多种选本;其艺术作品获中国艺术节金奖。出版散文诗集两部、主编出版诗文集20余部。系中国散文诗协会、湖北作家协会会员。
免责申明:本平台部分图片、音乐和歌曲来源于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相关内容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本平台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支持!
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