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仍是口罩有效配置的决定性因素

市场仍是口罩有效配置的决定性因素

——疫情防控的环境与经济思考(之三)

文/李志青

_

口罩是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返工日期的临近,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是在疫情过后,各行各业和居民生活出行都将依赖口罩的“保驾护航”,在口罩已经成为“战略物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口罩资源的有效配置,即究竟是以“计划配给”为主(比如杭州、上海等地采取登记并免费或收费发放的方式),还是以“市场竞争”为主来配置口罩(各种在线直销平台),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在防控疫情的关键阶段,如何让市场和政府发挥各自作用,是最大程度上解决“资源错配”,抑制口罩争夺战,发挥口罩最大效用的重中之重。

_
_
_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改变口罩的“私人品”属性;

上一篇文章分析了口罩的经济属性,归纳下来,结论是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戴口罩的确是一种公共行为,但从排他性和竞争性角度看,口罩本身仍属于“私人品”。不过,受重大疫情影响,口罩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私人物资。这决定了当前口罩相关政策的选择,是在口罩需求刚性的约束条件下,尽可能地优化口罩作为“私人品”的资源配置,实现有效配置。而要在供需缺口极大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其重点并不仅仅在于过度“约束需求”(如预约排队发放等),而是要扩大产能(自产和进口)。其中,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配置口罩是扩大口罩产能的关键所在,否则将会造成资源错配和浪费。

_
_
_

第二,口罩生产和供给仍是一种市场行为;

口罩生产从最初的原材料到最终的产成品,有一个很长的供应链体系,这也是一个价值链体系,其中既有来自国内五湖四海的参与者,也有来自国际社会四面八方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大都是在遵循基本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进入口罩生产和供应体系,也正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口罩的大规模生产得以有效维系。

_
_
_

第三,口罩消费仍是有异质性的市场需求;

面对疫情,从防护要求最高的医护人员,到防护要求相对较低的普通公众,对口罩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这里面既有种类上的差异,也有质量上的差异,假如按照政府一纸命令的方式来计划配置口罩,无疑将抹杀这些差异,无法有效识别差异化的需求,进而造成口罩及相应资源的错配和浪费。市场机制显然是识别消费差异的最佳途径,有一则新闻说某地政府公告“鼓励公众拿出N95口罩,一个N95口罩可以置换5只普通口罩”,这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也是符合口罩异质性基本特征所决定的配置规律。

_
_
_

第四,口罩供应仍有着“季节性”和“时滞性”等鲜明市场特征;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口罩配置要服从市场经济规律,那么现在为何如此短缺呢?口罩市场不是可以自行出清的吗?其中的原因是在戴口罩行为一夜之间变为强制性(计划性)之后,口罩在短期内的供不应求是必然结果,其中固然有政府“限价”因素,但供不应求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市场性的,一是春节期间很多口罩工厂没有开足马力,二是全球的供应系统需要一段时间传递信号,并做出反应。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即便中国境内口罩是“限价”的,但却无法做到全球范围内的“限价”,供不应求的信号传递至价格环节,一定会导致口罩整体价格水平的上涨,但从口罩生产较低的准入门槛来看,只要市场体系完善,一旦充足的产能加入进来,口罩价格水平在较短时期内便将很快回落,最终的价格水平甚至会低于疫情前水平。

_
_
_

第五,口罩的市场供给仍需要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开展必要的“调控和干预”;

特殊时期的口罩生产和供应当然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为”,一是国内口罩产能的复苏以及加大都需要政府在生产手续、用工用资、贸易流通等方面开绿灯,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法治意识,改善营商环境;二是海外口罩供应的增加还需要政府在外资投资、进口关税、检验检疫等方面扩大开放,改善外资投资便利性、进口成本,提高通关效率。三是进一步强调法治意识,打通区域市场障碍,实现全国口罩供应一盘棋。只有在政府超常规的“精心呵护”下,口罩生产和供应才能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超常规”的复苏和增长,尽快满足疫情一线防控的紧迫需要。

_

(李志青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