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李白之《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
莲花山: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
芙蓉:诗中指莲花山。
虚步:凌空而行。
蹑:脚踏着。
太清:天空。
云台:山峰名,在华山的东北。
胡兵:指安禄山的叛兵。
冠缨:官帽和系官帽的带子,诗中指叛党逆徒成为官员。
解读:
玄宗由于长期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宠信杨贵妃、安禄山,终致安史乱起。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攻陷洛阳,自立大燕皇帝。是时,李白刚结束南北漫游生活,有感于时事,写下了这首游仙体的《古风》。
全诗一开篇就营造了一个莲峰入天、明星闪烁的神话世界。诗人想象登上莲花峰,遥遥望见远处的玉女峰。这里的“明星”一语双关,既是指华山玉女名,联系了下文的素手拈芙蓉,又从字面上给人以璀璨的错觉,营造出了一个宁静澄澈的神仙境界。
玉女翩翩飞来,邀请诗人前往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卫叔卿服云母而成仙,曾以为武帝好道,见之必加优礼,遂乘云车,驾白鹿往见。但令其大为失望的是,皇帝只以臣下待之,于是失望飘然离去。因为诗人梦想着的成仙,诗人遭遇亦是仙人的遭遇,这样一样,诗人与仙人合而为一,两者达到了思想情感的契合相通。
“俯视洛阳川”一句急转直下,把诗人的思绪从游仙的幻景中拉回到冷冰冰的现实中来,游兴也随之变得索然无味了。面对着安禄山叛兵烧杀抢掠,生灵遭受涂炭,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社会的动乱惊醒了诗人幻想超脱现实的美梦。诗人在这里以屈原自比,也要屈原那样以身许国,力挽时局。
在这首诗里,诗人出处的深刻矛盾是在强烈的对比中完成的,前半段写游仙,后半段写尘世。前者是神仙境界,后者则是战乱人间,诗歌基调从悠扬走向悲壮,风格亦从飘逸走向沉郁,这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诗人既不满足于现实,又无法超越现实,这也是与李白同时期的有志之士普遍矛盾,不过李白将高蹈出世与乱象悲号沉痛感遥遥相连,开拓出游仙体诗作的新境界,是所谓“有情可观,无迹可履,此古人落笔佳处”。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