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的丈夫与婚姻生活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满江红》词作是鉴湖女侠秋瑾随丈夫王廷钧旅居京城时所作。一般在介绍创作背景时,大多是说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从而使秋瑾下定决心冲破家庭牢笼,继而东渡日本留学,最终投身革命。留心的读者或许有疑问,秋瑾的婚姻生活到底怎样,夫妻关系又会如何呢?本文参照近期读到的有关秋瑾文章,略微谈谈秋瑾的丈夫和婚姻生活。

秋瑾丈夫王廷钧生于1879年,卒于1909年,湖南省双峰县人,曾捐官至清廷户部郎中。据孙昌建在题为《秋瑾:灰尘中也开花》文章写道:“我们知道秋家是跟湖南湘潭的王家联姻的,王家是商贾之家,跟曾国藩还多少沾亲带故的。……秋瑾至少比王廷钧大了3岁……(婚后)三年中秋瑾为王家生下一儿一女,作为王家的媳妇,一开始秋瑾也还是称职的吧,相夫教子、侍奉公婆,日子也就这样的过着。”应该说,秋瑾婚后在湖南湘潭婆家的生活平淡且轻松的,王廷钧一方面帮助父亲经营义源当铺,一方面延师课读,夫妻切磋学艺,也还琴瑟和谐。王蕴琏在《回忆婶母秋瑾》一文中也回忆道:“我家原住湘乡荷叶神冲。我四五岁时,看见秋瑾婶母来我家,她每天在我母亲房里看书,不出大门。”秋瑾后来的轰轰烈烈,起因还是缘于丈夫王廷钧进京做官。

后来,王廷钧捐得清廷户部主事的京官,1900年,王廷钧北京上任,妻子秋瑾、儿子王沅德前往北京。初到北京的新环境,夫妻两人关系融洽,在秋瑾的记述中有"夫婿近来习洋文"的字样,这是秋瑾对丈夫最温馨的一次好评。后因避庚子之乱又返回了湖南老家。

1903年,王廷钧携妻秋瑾、女王灿芝第二次去北京复任。在北京,因王家的人脉,秋瑾有机会置身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秋瑾与王廷钧同朝为官的廉泉官和夫人吴芝瑛相识,并与之结为金兰之好。通过这样的社交圈子,秋瑾结交社会精英,阅读进步书报,开阔了眼界。在亲历庚子之乱,亲眼目睹外国侵略军的野蛮暴行,秋瑾义愤难已,终于决心以实际行动挽救祖国的危亡。次年,在丈夫及好友的支持下,秋瑾离开北京经上海去日本留学。

在本文引述的孙文中,也曾用了大量的篇幅引用了日本人服部繁子夫人对秋瑾的追忆文字,借以帮助读者“了解秋瑾的丈夫以及他们真实的婚姻情况。(由于篇幅很长,本文就不再加以引述了,有兴趣的可以找孙文一睹)”孙昌建先生在文中接着写道:“因为在以前的各种资料中,总是说秋瑾的丈夫是个恶棍,吃喝嫖赌全来,何况当个官还是买来的,等等,竭尽能事地把这个男人说坏,好像以此就能衬托秋瑾的伟大和不易。照这样的观点,从来就没有得到过王秋一家后人的承认,因为按常识论,如果丈夫不支持妻子,一个有孩子的母亲是不可能出国的,而且也不可能那么轻易地抛家别子去参加革命活动。在秋瑾死后,这个王官人也没有再娶妻,而是承担着'罪名’,要把她葬在湖南老家的土地上,他临终前还是要求与妻子合葬在一起。”

从引文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以前许多的关于秋瑾丈夫王廷钧的种种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王廷钧本人不仅有情有义,而且还在客观上支持秋瑾投身革命。值得一提的是,王廷钧的母亲感念秋瑾为王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还嘱付孙子去绍兴迎还母亲灵榇(大家还真别轻看此举,按照当地习俗,在外面非正常死亡是不能归葬祖坟的)。后来,虽按秋瑾烈士的遗愿,将秋瑾遗骸迁葬杭州西湖后,王家还是经湖南妇女界及同盟会呈准后出资为秋瑾在长沙修建了秋女烈士祠,这些所作所为应当说王家始终还是把秋瑾当作家人,是极重情义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