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社交焦虑这件事
@游识猷: 读到一篇关于社交焦虑的文章。
社交焦虑(社恐),其实就是一想到和人打交道(所谓 “社会威胁”)就会产生的一系列反应。
包括生理反应(心跳加速、出汗)、认知反应(想到社交里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情绪反应(好痛苦、想躲起来……)以及行为反应(退缩,降低存在感)。
问题在于,我们人类是著名的 “社会动物”,我们这个物种就是靠合作才能这么成功的。那么为什么还会演化出 “社交焦虑” 这种玩意呢?
相关猜测包括 ——
①社交焦虑对于低阶层的人来说,的确是有好处的。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成员地位区别明显的社会结构里,高位者可以决定低位者的生死。对于在群体里本来就地位低下的人来说,如果不社恐,如果过于 “自在”,可能就会被群体踢出去了。于是,社恐增加了部分人生存繁衍的机会。
②正因为社会合作很重要,所以注意到自己有没有被社会排斥也非常重要。就像我们有内置的 “温度感受器”“痛觉感受器”,来提醒自己现在是不是太冷 / 太热 / 受伤。社交焦虑就是一种 “社会排斥感受器”“人际关系衡量器”,会时不时提醒你注意下,自己的人际关系还好吗?有没有一不小心就社会性死亡了?
③我们人类是一种非常能适应环境的生物,意思是我们会通过童年的经历,来确定自己所处的环境,大幅调整自己的状态。
比如说,如果童年营养太差,我们的身体就会认为自己处于 “缺吃少喝” 的环境,于是把自己的代谢调整到很会储存能量的模式 —— 于是长大了就容易发胖 / 得糖尿病。
如果童年常常被社交排斥,比如上了一个老师冷漠、同学霸凌的学校,我们的身体就会认为自己处于 “社会排斥” 的环境里,发展出 “社交焦虑”,就可以更好地在严酷环境里保护自己。长大后即使到了正常环境,也依然对社交充满恐惧,而且很容易无中生有地看到别人的拒绝 —— 别人可能不是那个意思,但大脑会认成拒绝。这就又加深了社交焦虑和恐惧。
解决办法是,多多提醒自己,自己现在已经不处于一个 “被集体排斥就会死” 的年代了。“社交性死亡”,毕竟不是真的死亡。多试几次可能就会发现,“社死” 的后果也没多严重。如果某个群体就是不接受你,还可以换个群体再试试。
对大人而言,小孩子如果需要转班 / 转学,还是不要嫌麻烦,不要想着 “这可是名校啊”—— 当孩子处在被排斥的环境里,“名校” 并不能给 ta 什么成长上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