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方----补阳还五汤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组成:

黄芪四两(生)、归尾二钱、赤芍钱半、

地龙一钱(去土)、川芎一钱、桃仁一钱、

红花一钱

上七味,水煎服!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惧黄芪,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还已病三兩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则不必加。

方药分析:

补阳还五汤方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卷·瘫痿论》。本方以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临床症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等。

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即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气虚血瘀,舌本矢养,故语言謇涩;气虚矢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本方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佐使而用。综合全方,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

经典拓展:

1. 王清任 《医林改错》卷下:“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原书主治)

PS :本方原文“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黄芪四两(生)、归尾二钱、赤芍钱半、地龙一钱(去土)、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水煎服。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惧黄芪,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还已病三兩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则不必加。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一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方内黄芪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

2.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至清中叶王勋臣出,对于此证,专以气虚立论,谓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有时损去五分,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有时气从经络处透过,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爰立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黄芪四两,以峻补气分,此即东垣主气之说也。然王氏书中全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此固不可不慎也。”(方论选录)

现代运用:

1. 用方要点:补阳还五汤,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名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临床辩证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要点。

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王氏谓:“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但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2. 加减化裁: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著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㖞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3.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气虚血瘀之名方,现代运用简单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脑卒中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2)、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之后遗症;

3)、小儿麻痹后遗症;

4)、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单瘫或单侧上肢、下肢痿软者保健性服用。

(0)

相关推荐

  • 每日一方之补阳还五汤(十)

    补阳还五汤为临床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也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 补阳还五汤来源于<医林改错> <医林改错>原书指出:"补阳还五汤治疗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 ...

  • 一个古方:玉真散

    这是一个集祛风.化痰.止痉三法于一方,寓止痉挛于疏散之中. 原为治破伤风之常用方, 以创伤史,牙关紧急,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临床常用于治疗破伤风.面神经炎.神经根型颈椎病.舞蹈病等 ...

  • 一个古方:三仙顶

    <串雅内外篇>为清代赵学敏记录整理著名"铃医"(走方医)宗柏云的学术经验,并为之增删而成.书中记载多种治法及有效方剂,要求做到简.验.便.廉. <串雅补>, ...

  • 一个古方---辛夷散

    辛夷散(<济生方>) [组成]辛夷 川芎 细辛 白芷 羌活 防风 藁本 升麻 炙甘草 木通各等分 [用法]为末,每服6g,食后,清茶调下. [主治]风寒束表,鼻塞不通,或涕出不已,或气不通 ...

  • 一个古方:点头散

    ‍ ‍*深受偏头痛困扰30年了,严重时一个月发作三四次,每次持续一周,痛到呕吐想死,太折磨人了. *左侧偏头痛将近十天了,疼的时候左侧针扎一样,有时还会呕吐,每次发作都会疼哭,去了几次医院换了不同的药 ...

  • 中医分享一个古方:六磨汤,请为家人收藏

    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与中医的"聚证"关系密切. 聚证,是指发作时气聚胀满,就像帷帆鼓满了风,扪不到包块.或者帷帆鼓得奇怪,如一块条状物. 聚证一般发生在腹部,缓解时则气 ...

  • 一个古方:千里光散

    道家说"目为银海",驰名中外的眼科著作<银海精微>,托称唐代孙思邈撰,富含眼科理法方药之精微. 全书将眼科理论和药物.手术治疗紧密结合起来.文图并茂.辨证细致入微,立法 ...

  • 一个古方,2味药,通全身气血,除五脏寒湿,治半身不遂有奇效!

    今天,聊养生健康要为大家分享一个古方,只有简单2味药,功效神奇.希望能给有需要的人带来一束光! 附子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 生用,须如阴制之法,去皮脐入药. 熟用,以水浸过,炮令开裂,去皮脐,乘热切 ...

  • ​一个古方---七仙丸

    七仙丸(<普济方>) [组成]熟地黄200g 肉苁蓉 菟丝子 巴戟天 枸杞子 车前子 白菊花 各100g [用法]为末,炼蜜为丸,早晚各服15g. [主治]肝肾两虚,视物昏暗,眼前黑花,或 ...

  • 一个古方:驻景丸

    年纪大了,有时候会出现飞蚊症,就像有一只蚊子在眼前飞来飞来去一样,这是因为肝.肾两虚产生的视神经萎缩而产生的疾病. 治疗方法,可采用宋代<圣惠方>卷三十三所载"驻景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