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踏秋游记
本溪游记
11 / 08
Sunday
明代
长城
庚子九月二十三日,同行十九人前往本溪溯古,先至明长城,后访九龙山城。溯古思今,循先人之迹,感慨良多。后受队长之命,欣然命笔,作此小记。
11月8日,降温后的沈阳兼具晴天和冷风,早7:20,冷冽的寒风里,全队十九人准时出发。迎着朝日,队里的队员兴高采烈,心情似天气似的敞亮,无所谓如割的冷风。
两个多小时的颠簸,包车在狭小的乡间小路里穿行一段路程后,一行人終在山脚下停了下来。开始今天的第一站:明长城本溪段。城墙依山脊而建,掩映在秋后的枯树落叶中,距离山脚有一段距离。山间的土路上铺着厚厚的一层松针,金黄脆软;干枯的薇甘菊花苞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愈往上山势越陡峭,人迹越罕至,落叶与怪石交映,忽地,青黑色的城墙横垣在了我们面前。
明长城本溪段从1469年开建,到1618年努尔哈赤攻破清河城止,在这近150年的时间里,一直作为明朝的东北屏障和边关屏障。明长城常常就地取材,不同与其他长城以砖块砌墙,碱厂镇李家堡子段明长城主要以当地开采的石块作为建筑材料。石块未经仔细打磨,差互地垒在一起,经过百年的岁月冲刷,只剩下丈余宽的墙基与高不过腰的墙体,外人看来,像是一条乱石滩,只不过突兀地出现在了山脊上。
一脚深一脚浅地在厚厚的枯叶堆上沿墙体向上攀登,終在一处荒草杂树密集的让人无法再向前的平台驻足,再往前的长城遗迹被厚厚的枯叶覆盖,树木遒结,不可循其本,便合影留念后准备原路返回。笔者望着荒草堆里灰褐相间的大石块出神,那或许是地衣青苔的痕迹,亦或是大明征夫,女真男儿流下的热血成痕。山风劲吹,刮得耳廓生疼,下山的路上,同游者轻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引得人一怔,苦笑散在山风里。
九龙
山城
中午吃过饭后,一行人稍做修整,前往“碱厂新城遗址”遗址修建在一处台地上,地势陡峭,易守难攻,1633年(明崇祯六年、后金天聪七年),由努尔哈赤之孙杜度见勒督建而城,名曰“碱厂新城”。因其建在九龙山上,亦称“九龙山城”。虽经历百年沧桑,可地势依旧陡峭,上城的羊肠小径灌木丛生,给每个人的身上都留下一些种子作为纪念品。城墙基本不复存在,只剩下城门处的一些砖石依稀可见,经过仔细辨认,勉强认出可称为瓮城和马面的城墙结构。原本的内城碗口粗的树木参天,大自然又重新接管了这里的一切,附近的村落由于文保工作的进行与古城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后会
有期
城下秋收后稻田一片金黄灿烂,天空白云苍狗流转变化,远方的工厂烟囱冒着烟,外面的世界飞速变化,而古城的时光缓慢流淌,草木在砖石间自得地生长,一丝不苟的完成四季轮换,不像我们这些外来客一样在初冬时分还在外来去匆匆。半晌,我们从城头下来,上车,踏上归途。
直至沈阳市区华灯初上,一行人陆续告别挥手,消失在人海中,生活又归复繁忙匆匆的主调。一天的旅途只是平凡生活中短暂的插曲,可这曲调带着大明的余韵,前清的朴拙,跨过百年的岁月依旧在这白山黑水间回响,使得我们这些后来人依旧为之倾心。辽河无言,时光慢淌,本溪溯古之行让每一个志愿者体悟到了这片土地历史的余温,虽只是只砖片瓦,却使人清晰地感觉到了辽土的厚重,提升了文物保护意识。至此,辽宁文保志愿者本溪之行圆满结束。
文/慕容公子
编辑/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