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育随笔:“中国式”考试让大师咆哮

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都被期末考试的氛围包围着,让国人的目光一下子又聚焦在“考试”这一话题上。就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媒体将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的一段抱怨考试的日记予以报道,结果引发了网友对于大师当年的真性情的称赞。为何大师当年求学期间爆粗口的话,会引起大家如此的共鸣,是该好好反思我们这种中国式考试的问题症结了。

季羡林先生年轻时,日记里有这样一句真心话:“没作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大师求学期间的一句粗话,不论是大师当时洞察到了这种机械考试的弊端,还是因为血气方刚、年少气盛而发的牢骚,都一阵见血地指出了为了考试而进行教育的恶果。

其实这些近似抱怨性的话语只是大师几十年前的牢骚而已,为何到了今天还会引起大家的反响。仔细想想,大师当年的这些话正好道出了很多人内心的意愿。

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为了考试而教书、读书,更可悲的是每次考试都会有统一的答案,一把尺子量到底,教育的整齐划一已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越来越被学生所抵触。大师真性情的话语:“我70年前不是圣人,今后也不会成为圣人。”,就是在告诉国人不要迷恋大师,不要迷恋权威,要有怀疑精神。

可是国人对于权威的过度迷信,已经制约了自己的思考力、判断力,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训话得乖巧、听话,尤其是以考试分数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让孩子们的灵感火花在一次次考试中被浇灭了。

大师能够说出自己不是圣人,就是说明不能固步自封,教育又何必要求统一答案呢?我们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在禁锢思想,扼杀人的天性。在没有上学之前我们的孩子是如此地天真烂漫、富有创造力、可塑性很强,可是在经过几年的学校教育以后,就变得只会考试了。

记得一位小学教师说过一句调侃的话:我们小学最大的“成功”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厌学。何以至此,就是孩子自从进入校园以来,就开始了漫长的考试之旅,最后只学会了如何考试了,何其悲哀!

为何对于这样一段陈年旧事,大家会如此关注,就在于正好迎合了此景此情。面临放寒假,原本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就在此时又要进行期末考试,难免让人感到浮躁。

尽管一直在高喊教育改革的口号,可是如此泛滥成灾的考试让人质疑改革的诚意。但愿大师当年的咆哮会让教育行政部门有所反思和警醒,别让国人看不到希望的光芒,让时间来检验这一切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