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虞书风对后世影响有多深?

欧、虞书法对初唐书家产生了普遍的影响,这种影响力直延续至后世,“唐人楷法,如宋人文体,直至近代,犹相承用”①。
然而他们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并非完全等同,自唐代以来亦发生着消长起伏的变化。
以欧、虞两家而言,张怀瓘《书断》中“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的评述已经表明了态度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后世部分论书者在进行欧、虞书法品评时的“扬虞抑欧”现象②。而永徽以后,褚遂良楷体摆脱隋代及初唐格局,开启李唐楷书门户,习楷者遂多取褚体,则又渐成掩盖欧、虞之势。
值得注意的是,中晚唐、五代至宋、辽、金时期,欧、虞楷书尤其是欧体大量出现在了碑志、写经、刻经与版刻书籍以及敦煌写本中,欧体又呈复兴之势
《佛说尊胜陀罗尼咒》
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晋唐楷帖十一种》集册中、有传欧书小楷《佛说尊胜陀罗尼咒》、《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种。前一种并无署款,然近似欧体,《越州石氏帖》有覆刻本;后一种署欧阳询名,谓“贞观九年十月旦日率更令欧阳询书于白鹿寺”,实是伪书,因玄奘于贞观二十一年方才从天竺取经回国,署“贞观九年”显误,然其楷法精严而又宽展自如。此二种当是唐宋人所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开成石经》在历经四年后刊刻完成,内容包括《易》、《书》、《诗》、三礼、三传、《论语》、《孝经》、《尔雅》等十二经以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总计114块石碑(双面刻石)、65万余字。
作为唐代儒经的规范刻本,其字体亦要求采用规范的正体字,除每一经篇的标题为隶书外,经文皆为楷书。
《开成石经·尔雅》
据石经末尾题名,可知负责书丹上石者为艾居晦、陈玠、段绛等四人。石经虽出自多人之手、但总体不离欧、虞、褚楷法,劲挺端稳,与欧体尤近。艾居晦和陈玠等三人曾为四门馆学生、专习儒家经典,以其善书而被选拔来书写石经③。又,该石经每一石上下分列八段,每段约刻37行,每行10字,这样的形制是为了便于将碑文拓本装订成册,以供士子、经生阅读的需要,而这恰为以后雕版印刷书籍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我国的雕版印刷,大约始于唐,成于五代,盛于两宋。如今为旅顺博物馆的宋代佛经写本和刻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残本和《摩诃僧祇律》、《开智论》残本)等与欧书体势相近。五代时雕版印刷的第一部监本《九经》即依《开成石经》作为底本进行校刻,其字体亦为欧体。据《五代会要》记载,后唐长兴上年(932)四月,明宗下诏于国子监师生中选派擅长书法之人、以端楷书写《九经》印版文字。其中能书人李鹗为后唐四门博士,官至国子丞,宋赵明诚《金石录》录其楷书《后唐汾阳王真堂记》、亦称其笔法出于欧阳率更④。此后,北宋监本继承五代旧监本的传统,在字体风格上受到石经文字形体的影响。
日本室町时期重刻南宋国子监翻雕五代监本《尔雅》,卷末镌有“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臣李鹗书”题记一行
宋代不论官私刻书,尤其是浙、闽刻本,在书写和刻字风格上大多采用欧体,或兼有欧、柳之意,字形略长,笔画转折轻细有角,镌雕工雅,为宋版中最佳者有如佛教大藏经北宋《开宝藏》与北宋刻递修本《汉书》100卷以及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25卷、廖莹中世綵堂刻本《昌黎先生集》40卷等。
《昌黎先生集》
《河东先生集》
敦煌出土的晚唐写本《张淮深功德记》、《南阳张延绶别传》(887)为敦煌文书中的上品、其字体风貌近似欧阳询《梦奠帖》和《行书千字文》⑤。
《张淮深功德记》
《南阳张延绶别传》
另如P.2482晚唐《罗盈达墓志铭》、P.2578五代后唐《开蒙要训》一卷(929)、P.2605宋初《敦煌郡羌戎不杂德政序》等写本。结体紧密瘦敛,具欧楷之体势和笔意。
P.2482
P.2578
P.2605
五代、辽碑志中,欧体楷书亦风靡一时。近年考古发掘所得辽代帝后的哀册、碑志,都是以严整的欧体书写。

《辽圣宗耶律隆緖妃钦爱皇后哀册》

后汉乾祐三年(950)僧智谦书《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楷法率更,风气不减《化度寺》;辽清宁四年(1058)王诠书《四大部经成就碑记》,也多存欧氏笔意、可见欧书在北方民间的深远影响。
四大部经成就碑记拓本
欧阳询书法的影响不止在华夏中原,其书名自初唐即已远播东南亚。《旧唐书》本传载:“高丽甚重其书,尝遣使求之。高祖叹曰: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彼观其迹、固谓其形魁梧耶!”前文述及的《平百济国碑》立于忠清南道扶余市即今朝鲜半岛西南地区,已是欧体。
《大唐平百濟國碑 》
晩唐时期日本大批遺唐使团前来学习汉唐文化,此后由空海、最澄等从中国带回、呈献给嵯峨天皇(786-842)的物品中就有欧阳询书迹。嵯峨天皇宸翰《李峤杂咏残卷》,与《张翰帖》等行书墨迹风格酷似,《光定戒牒》则体现岀融合欧楷和空海行草书的特点。
《光定戒牒》
《李峤杂咏诗》
推荐好帖:《九成宫醴泉铭》字卡,近距离精确临摹▽

①《语石·语石异同评》卷七。
② 朱关田《欧阳询和虞世南之比较》,《唐代书法考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③《开成石经》末尾题名10行,结衔12人,其中前四行:“书石学生前四门馆明经臣艾 居晦、书石学生前四门馆明经臣陈价、书石学生前文学馆明经臣……(缺四字)、书石官将仕郎守润州句容县尉臣段绛。”以下六行为校勘、覆定字体者题名。
④ 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卷30,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杜,2005年版。
⑤ 张延绶为张淮深第三子。日本藤枝晃据斯坦因和伯希和所得《张淮深功德记》四残卷即S.6161、S.3329、S.6973、P.2762,对其进行了复原。复原图参见饶宗颐主编 《敦煌书法丛刊》第19卷《碎金(二)》,二玄社1983年初版。
资料补充: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越州余姚县(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1]
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2]  ,配葬昭陵。[3]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人物关系
纠错
儿子 虞昶
继父 虞寄
本    名虞世南别    名虞文懿
虞永兴
虞秘监字伯施所处时代南北朝→隋朝→唐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越州余姚出生日期558年逝世日期638年7月11日主要作品虞秘监集
孔子庙堂碑主要成就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初唐四大家之一;编修《北堂书钞》官    职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封    爵永兴县子→永兴县公追    赠礼部尚书谥    号文懿
目录
1 人物生平
▪ 笃志勤学
▪ 遵守礼法
▪ 二虞入京
▪ 刚烈敢谏
▪ 深受追思
2 主要影响
▪ 文学
▪ 书法
▪ 思想
▪ 藏书
3 历史评价
4 轶事典故
▪ 以身请代
▪ 君臣相梦
▪ 博闻强记
▪ 伯牙子期
▪ 身兼五绝
5 人际关系
▪ 父祖
▪ 兄弟姐妹
▪ 子女
6 后世纪念
7 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编辑
笃志勤学
虞世南像
虞世南像 [4]
虞世南的祖父虞检,在梁代曾任始兴王咨议;父亲虞荔,于陈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陈朝官至中书侍郎,因没有子嗣,虞世南便过继给虞寄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5]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十多年,他勤奋努力精思不懈,有时十几天不洗脸不梳头。他擅长写文章,曾师法著名文学家徐陵,徐陵也认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与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擅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声更大。[6]
遵守礼法
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年),虞世南的父亲虞荔去世 [7]  ,当时虞世南还年幼,因悲哀过度瘦损得几乎承受不住丧服。陈文帝知道虞荔的两个儿子博学,常从宫中派使者到他们家里去扶助卫护他们。
到了守丧期满除服,虞世南被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他的叔父虞寄被晋安太守陈宝应捕获,远在闽、越一带,虞世南虽然已除去丧服,却还是布衣蔬食。到天嘉五年(564年),陈宝应战败,虞寄得以生还,才令虞世南脱去布衣食肉。[8]
二虞入京
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除任西阳王友。开皇九年(589年),陈朝灭亡后,虞世南与虞世基一起到隋朝京师长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时,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作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当时隋炀帝杨广还是晋王,听到他们的名声,杨广与秦王杨俊征召的文书一起送到,虞世南以母亲年老为借口,坚决推辞,杨广命令使者去追他们。[9]
大业元年(605年),虞世南接连被授为秘书郎,升迁为起居舍人。与虞绰、庾自直共撰《长洲玉镜》 [10]  。同年,因母亲去世而守丧。[11]  当时虞世基在当朝非常显贵,妻子穿衣都模仿王者,虞世南虽然同他们住在一起,却清贫节俭,不改变自己的性情。[12]
江都之变后,虞世南随宇文化及到聊城。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兵败被斩 [13]  ,虞世南又被夏王窦建德抓获,窦建德任命他为黄门侍郎。[14-15]
刚烈敢谏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虞世南被授任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任记室参军,十月,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并建立文学馆,虞世南被授为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诏告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16-17]
武德五年(622年),与裴矩撰《凶吉书仪》 [18]  。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正式被封为太子后,虞世南升任太子中舍人。[19-20]
同年八月,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转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请求辞官,太宗下诏不允,升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不受,被授为秘书少监。[21]
贞观五年(631年),参与编撰《群书政要》。[22]
贞观六年(632年)七月,虞世南进呈《圣德论》一文,太宗赐手书诏令给虞世南称:“你的评价太高了。朕怎么敢与上古帝王相比,只是与近代相比略强些。然而你只是刚刚看见开头,未知其终结。如果朕真能善始善终,那么你的高论可传之后世;如若不然,恐怕只会成为后世的笑柄!” [23]
贞观七年(633年),虞世基转任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太宗器重他的博识,常常在处理军政大事的间隙,召世南在一起谈经论史。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太宗曾对侍臣说:“朕借闲暇的时间与世南商讨古今政事,有一个字的差错,未尝不惆怅恼恨,他恳切诚挚到这种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这样,天下还愁有什么不能治理。” [24]
贞观八年(634年),虞世南进封永兴县公。[25]  同年,陇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现,山东及江淮多次遭大水。太宗问“天变”。虞世南以晋朝以来历次山崩为例,借机劝谏太宗遵循道德义理,并希望太宗不因功高而自满、不因太平已久而骄傲松懈,始终如一。太宗听后敛容反省,认为此言对自己有警醒作用。同年四月,康国进献狮子,太宗命虞世南为其作赋。[26-27]
贞观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渊驾崩,虞世南一再劝阻太宗筑陵墓厚葬,使太宗有所收敛。[28]  他还严正劝阻太宗不要恣于游猎而疏于政事。这些都对当时的“贞观之治”起着积极的作用。[29]
深受追思
虞世南题跋像
虞世南题跋像 [30]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又上表请求辞官归居,太宗优诏允许,仍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31]
同年五月二十五日 [32]  (7月11日),虞世南在长安逝世,享年八十一岁。[31]  [33]  太宗闻讯后为他在别第举哀,痛哭悲伤,下手诏给魏王李泰说:“虞世南对朕忠心一体,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朕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廷上下,无复人矣!”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2]  [34]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皆真人大小,虞世南名列其中,位于第二十名 [35]  。[3]
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一日,唐代宗评定前代功臣,虞世南等十一人被定为第二等。[3]
建中元年(780年),虞世南等三十四人被唐德宗定为功臣上等。[3]
主要影响编辑
文学
虞世南头像
虞世南头像 [36]
虞世南文章婉缛,与徐陵相似。曾劝太宗毋为宫体诗,而其诗除《咏蝉》等少量有兴寄、边塞诗较刚健外,其余多为应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辞典丽,内容则比较空泛。[37]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以及《出塞》(一说为虞世基所撰)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例如《蝉》诗写蝉饮清露,栖(梧桐)高处,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像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从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其描摹状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见一斑。清代沈德潜在评论《从军行》二首时就称此诗(即《蝉》)“犹存陈隋体格,而追逐精警,渐开唐风”。[38]
书法
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
虞世南的书法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
唐人李嗣真《书后品》列其书为“上下品”,评价道:“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绩娇春,鹤鸿戏沼,故当(萧)子云之上”。《书断》卷中列其隶、行书为妙品,称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存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
《述书赋》云:“永兴(虞世南)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宣和书谱》认为他晚年的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欧、虞相论,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宋人黄庭坚有诗赞其代表作《孔子庙堂碑》:“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他认为,只要姿势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手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39]
虞世南的作品,在元代已经保存不多,今所见存从帖中之外,有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等。《唐人摹兰亭序三种》其中之一传为虞世南的墨迹。
思想
虞世南从儒学为规,修身力行。唐太宗常引进谈论,共观经史,每论及历代为政得失,必有规纲,多有补益。强调学习经史,认为自古圣贤。“劝乎学而立其名”,若不学,则“没世而无闻”。崇尚孔子“节用而爱人”的思想主张薄葬。认为古时帝王所以薄葬,不是不想荣其亲,然而高坟原垅,珍宝奇物,实所为累。圣人深思远虑,安于薄葬,是为长久之计。虞世南为一代儒臣;对扩大儒学影响起一定作用。[40]
藏书
虞世南书法
虞世南书法
虞世南秘书监任职时,充分利用国家藏书,主编《北堂书钞》160卷。北堂是秘书省的后堂,故名。全书分19部,下分852类,19部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帝王、后纪、礼仪、衣冠、仪饰、服饰等部,其中汇集了大量的儒学资料,起着传授知识,临文备查的作用,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又奉敕参撰《群书治要》50卷,辑录经史谱子有关治国兴衰政迹之文,始上古,终晋代,凡采经书12种,10卷;史书8种,20卷;子书,四书7种,20卷。多本唐初善本,前代名儒桓谭,仲长统等人政论,亦赖此书得其梗概。个人收藏书画作品甚多,亦有图籍存于家。收藏品钤有“世南”等印章 [41]  。
著有《兔园集》10卷,另有诗文集10卷行于世。原有诗文集30卷,由褚亮作序, [42]  但已散失不全。《全唐诗》编其诗1卷 [43]  ,《全唐文》收录有其诗文及奏疏 [39]  。民国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4卷,收入 《四明丛书》。
历史评价编辑
虞世南半身像
虞世南半身像 [44]
封德彝:世基(虞世基)被诛,世南匍匐而请代;善心(许善心)之死,敬宗(许敬宗)舞蹈以求生。[45]
李世民:①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30]  ②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③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谏之。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之中,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30]  ④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备,文为辞宗,夙夜尽心,志在忠益。[30]  ⑤虞世南学综古今,行笃终始,至孝忠直,事多宏益。[46]  ⑥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47]
褚亮:笃行扬声,雕文绝世。网罗百世,并包六艺。[48]
裴行俭: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不择笔墨而妍捷者,余与虞世南耳。[49]
李嗣真:虞世南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绮娇春,鹓鸿戏沼,故当子云之上。
吴兢:太宗皇帝好悦至言,时有魏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引居要职。[50]
白居易:国朝以来,有刘德威、张文瓘、唐临为大理卿,有魏徵、虞世南、颜师古为秘书监,设官之重,得贤之盛,人到于今称之。[51]
张怀瓘:伯施隶行草入妙。[52]
贾耽:书之中虞书巧,体法自然归大道。不同怀素只攻颠,岂类张芝惟创草。形势素,筋骨老,父子君臣相揖抱。孤青似竹更飕飔,阔白如波长浩渺。能方正,不隳倒,功夫未至难寻奥。须知孔子庙堂碑,便是青箱中至宝。[53]
裴敬:以学行、文翰俱称者,虞秘监。
刘昫:①虞永兴之从建德,李安平之佐公祏,褚阳翟之依薛举,盖大渴不能择泉而饮,大暑不能择廕而息耳,非不识其饮憩之所。及文皇帝揭三辰而烛天下,群贤雾集,人之所奉,方得跃鳞天池,擅价春山,为一代之至宝,则所托之势异也。隋掌郢握,曷有常哉!二虞昆仲,文章炳蔚于隋、唐之际;褚河南父子,箴规献替,洋溢于贞观、永徽之间。所谓代有人焉,而三家尤盛。[30]  ②猗与文皇,荡涤苍昊。十八文星,连辉炳耀。虞、褚之笔,动若有神。安平之什,老而弥新。[30]
宋祁:文本才猷,世南鲠谔,百药之持论,亮、思廉之邃雅,德棻之辞章,皆治世华采,而淟汩于隋,光明于唐,何哉?盖天下未尝无贤,以不用亡;不必多贤,以见用兴。[4]
岑宗日:世南潜心羲之,盖若颜子之亚圣。[54]
司马光:世南外和柔而内忠直,上尝称世南有五绝: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学,四文辞,五书翰。[55]
曾巩: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56]
虞世南
虞世南
米芾:虞世南如学休粮道士,神意虽清,而精气疲困。[57]
洪迈:夫太宗之梦世南,盖君臣相与之诚所致。[58]
高棅:虞监师资野王,嗜慕徐、庾。髫卯之年,婉缛已著;琨玙之美,绮藻并丰。虽隋皇忌人之主,贞观睿圣之朝,然而善始之爱,身存乱国,准伦之誉,竟列名臣,骈美二陆,不信知言矣乎?其诗在隋则洗濯浮夸,兴寄巳远;在唐则藻思萦纡,不乏雅道。殆所谓圆融整丽,四德具存,治世之音,先人而兴者也。至如“横空一鸟度,照水百花燃”、“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天然秀颖,不烦痕削。又《长春宫应令》云“民瘼谅斯求”,《江都应诏》云“顺动悦来苏”,其视宫体之规,同归雅正。石渠、东观之思,自非圣主,何能扬休下后世哉![59]
丰坊: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论书势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自钟、王以来,知此秘者……唐则欧阳信本、虞伯施、褚登善、薛纯陀、薛嗣通、孙过庭、钟绍京、贾膺福、李泰和、贺季真、李太白、张伯高、杜子美、颜清臣、柳诚悬、钱藏真、张从申……虽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师法,非孟浪者。[60]
许学夷:武德、贞观间,太宗及虞世南、魏徵诸公五言,声尽入律,语多绮靡,即梁、陈旧习也……按《唐书》:“世南文章婉缛,慕徐陵。太宗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门:'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也奉诏。’帝曰:'朕试卿耳。’后帝为诗一篇,述古兴亡,既而叹曰:'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朕此诗何所示耶?’敕褚遂良即其灵座焚之。”今观世南诗,犹不免绮靡之习,何也?盖世南虽知宫体妖艳之语为非正,而绮靡之弊则沿陈、隋旧习而弗知耳。且世南所慕徐陵,而谓之雅正,可手?至如《出塞》《从军》《饮马》《结客》及魏徵《出关》等篇,声气稍雄,与王褒、薛道衡诸作相上下,此唐音之始也。[61]
褚人获:学士虞世南文学迈世。[62]
曹树德:右军工书穷神化,嫡派相承虞永兴。内含刚健外婀娜,天然墨妙超人群。把玩再三不忍释,置之座隅忘朝昏。如与有道相接对,顿教方寸澹俗氛。……惟有秘监擅众长,有如君子善藏器。但论行草亦偏工,暮年所得更深邃。兰亭茧纸空复空,即此已可追其踪。晚近俗书体尤弱,妩媚祇成俳优风。临摹虽工神气失,枯枝断梗将无同。书法与世相流转,识者观此忧忡忡。[63]
轶事典故编辑
以身请代
虞世南全身像
虞世南全身像 [64]
江都之变时,宇文化及反叛杀君,虞世南之兄虞世基任内史侍郎,也将被杀,虞世南抱持着虞世基痛号悲泣,请求让自己替兄受死,宇文化及不同意 [65]  ,虞世南因此悲哀得瘦损异常,形销骨立,时人因而都称赞他。[66]
当时,许敬宗的父亲许善心也被宇文化及杀害,封德彝时为内史舍人,完全看到了当时的情况,后来对人说:“虞世基被诛杀,虞世南伏地而行请求替兄受死,许善心被处死,许敬宗手舞足蹈用来求生。”时人以此为话柄。[67]
君臣相梦
虞世南逝世几年后,唐太宗曾在夜里梦见虞世南,像平生一样。第二天,太宗下令说:“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朴完备,文章是辞赋的宗师,早晚尽心,志在忠益。忽然去世,转眼过了几年。昨因夜梦,忽见其人,并且进谏直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怀他留下的美德,很增悲叹,应当供给冥钱,申明朕的思旧之情,可在他家设五百僧斋,并为他造天尊像一座。” [68]
博闻强记
虞世南
虞世南
唐太宗曾令虞世南写《列女传》用来装屏风,当时没有底本,虞世南默记刻写它没有错一个字。[69]
唐太宗一次出行,有一个官员请示要将书籍、公文的副本装到车上带着。太宗说:“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秘书。”太宗听闻虞世南去世后,悲伤哭泣说:“宫里藏书和著书之处,再也没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 [70]
伯牙子期
虞世南
虞世南
唐太宗曾作宫体诗,让虞世南唱和,虞世南说:“圣作固然工整,但内容却并非文雅端正。陛下喜欢的,下面的臣子百姓必然趋之若鹜甚至过犹不及,臣怕这首诗一旦流传出去,天下的人都会追随效仿。因此不敢听从您的命令。”太宗说:“朕不过是在试探你罢了!”又赐他五十匹布帛。[71]
虞世南去世后,太宗曾为他做诗一篇,追述往古兴亡之道,接着感叹说:“钟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朕的这篇诗,将拿给谁看呢?”便命起居郎褚遂良拿诗到虞世南的灵帐边读完后焚烧,希望他的神灵能感知。[72]
身兼五绝
李世民曾称赞虞世南有超世之才,身兼五绝:
忠谠(忠诚正直)
友悌(能与兄弟相友爱)
博文(通晓古代文献)
词藻(诗赋)
书翰(作书) [73]
人际关系编辑
父祖
祖父:虞检,南梁始兴王咨议。[5]
生父:虞荔,官至太子中庶子、大著作兼东扬、扬二州大中正。卒赠侍中,谥号“德”。[5]
继父:虞寄,虞世南叔父,因无子,便收养虞世南为子。官至中书侍郎。[5]
兄弟姐妹
虞世基,隋炀帝时官至内史侍郎、金紫光禄大夫。[5]
虞氏,嫁陆某。一子为初唐书法家陆柬之;另有一子,为“草圣”张旭的外祖父。
子女
虞昶,官至工部侍郎。[74]
虞秀姚,嫁朝议郎行右卫府长史萧鉴(后梁世宗萧岿之孙)。[75]
后世纪念编辑
虞世南去世后,其在慈溪鸣鹤镇的故宅被改建定水寺,寺内有虞世南画像。他的子孙便迁居长安。据《慈溪县志》记载:虞世南故宅位于鸣鹤解家自然村村北的定水寺,距越国公袁韶墓约350米,东临里杜湖,西依青龙山,北邻白虎山,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