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精神分析家》阅读笔记第七篇:临床的根本——转移

临床的根本——转移

《工作的精神分析家》阅读笔记第七篇

作者:吴张彰

终于,我们来到了本书非常精彩的一个部分——转移。我们这个系列前面的部分,总是给人一种印象,仿佛精神分析家像是一个侦探,不断地搜寻着分析者的能指,并试图在这些能指中找到某种联系。好像这种联系,以及联系构成的无意识幻想深深地潜藏在分析者的内心当中,而分析家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挖掘出来。然而,这种印象其实是不对的,因为无意识基础幻想并不是一个固有的存在,而是转移性的。换言之,基本幻想并不是真正存在的,而只是在转移中存在,只在两个人之间存在。这也就是精神分析当中所谓的主体间性。因此,分析家的任务之一就是支撑转移,让分析者的幻想在转移中出现。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

有一对夫妇,妻子经常给丈夫做蔬菜汤,因为丈夫每一次都吃得很开心。但是实际上,丈夫一点都不喜欢喝蔬菜汤。他表现得开心,是因为他觉得,这样能让妻子高兴,能让妻子多多下厨。

而妻子其实也不一点都不喜欢做蔬菜汤,她这么做只是为了让丈夫高兴。其实,夫妻双方都不喜欢蔬菜汤,但是蔬菜汤总是出现在餐桌上。

基本幻想就是如此的,它基于一种转移,也就是两个人之间的误解。它就像是蔬菜汤,总是出现在“会谈中”。

分析家就像是这个丈夫,他的工作就是让蔬菜汤出现,让分析者不断地做出这道菜,尽管这道菜在转移之外并不存在。因此,转移并不是像弗洛伊德以及很多分析家认为的那样,是某些过去经历的再现,而是一种状况的出现,这种状况既是分析者与分析家之间的,也是他与其他人之间的。而转移应该不应该被视为某种“重复”,而是第一次、唯一的一次、独特的一次。那么在实践中,分析家在发现转移之后,他的解释不应该是诸如“你把我当成你父亲了”、“我对你来说就像你父亲”、“我不是你父亲”之类的对比,而是要就其父亲进行解释。当分析者谈起父亲时,并不是分析者把父亲转移到了分析家身上,而是相反。

转移就是幻想的隐喻,而隐喻就是幻想在转移中出现的必要条件,就像铁粉在磁场中形成形状一样。我们再来举个小例子:

Antoine Z是个年轻的律师,他因为经常忘记别人的名字,所以来做分析。他总是喜欢跟母亲聊天,而父亲对此很不满。他对弗洛伊德很了解,所以总是认为这是俄狄浦斯情结。

几次会谈之后,他的情结在我身上转移出来了。他曾经跟我说,他要邀请母亲去吃饭,说话时语气有些不满,仿佛这件事跟我有关,我是从这一点猜测出来的。由于工作的原因,他缺席了一次午餐后的会谈,而他还不敢打电话给我请假,尽管他其实完全能做到。

在之后的那次会谈中,他先谈到了死亡的话题,之后给我解释了为什么上次没有请假,因为他害怕我会说出这样的话:“你必须得来,想啥呢?这可不是儿戏!”

之后一次,他说到自己害怕会早死,比如说得癌症而死。接着的那次会谈是非常转移性质的:他说他缺席的那天中午吃饭时,遇到了一个精神病医院的前任主管,他对此感到非常惊讶,但是完全记不起他的名字了。Antoine Z说,他之前跟医院的主任们闹了些矛盾。这些人有点傲慢,所以他巴不得它们都死掉。说完这个话题后,我对他说:“你不认得精神病院的主任们。”他立马回忆起,我的名号中也有“诊所前主任”,并且意识到,他的倒霉事可能跟我有关。他意识到,他忘记名字的问题,可能联系着他难以设想自己是个“无名之辈”。

而这种遗忘也联系着他对父亲的攻击性,因为父亲总是强调他们家族的姓氏的正确拼写。但这只有转移到我身上,才能显现,才让这种俄狄浦斯冲突复活。

因此,支撑转移,就是接受这些复活,使之复活,而非将之缩减为过去的重复。

其二,支撑转移也意味着支撑“假设知道的主体”。

有一个小笑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话说有个精神病人,症状是妄想自己是一颗种子。在医院治疗了几年后,症状已经消失了,于是准备出院。在出院的那天,主治医师陪着他走到大门口,问他:“你现在不觉得自己是颗种子了吧?”精神病回答,“您想什么呢?医生,我以前就是个蠢货,现在我只觉得以前怎么会这么蠢!”此时,一只鸡从他面前走过,精神病顿时陷入了恐慌。于是医生问“怎么了?我还以为你不觉得自己是颗种子了。”这名精神病回道:“我没有觉得啊!我知道自己不是种子!但是鸡难道也知道?”

在这个笑话中,鸡就是那个被假设知道的主体。同样,分析者也假设分析家知道他的幻想。这种假设同时也联系欲望。笑话中,精神病之所以陷入恐慌,因为他担心鸡会吃了他,换言之,他成为鸡的欲望。因此,分析者假设分析家知道,背后也假设分析家欲望他。随着分析的进行,分析者对自己的知道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不假设分析家知道。

最后,分析结束时,分析者会完全放弃这种知道,就如同一个故事一样:

一个富有的美国大佬,坐拥美女如云,但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一天,他的一位痴迷东方智慧的朋友给他推荐了一位圣人,此人住在喜马拉雅山的一个山洞里,他能回答富翁的困惑。

于是,富翁立马卖掉了所有的资产,买了一条船,带着他的妞去了印度。在大洋上漂泊了很久,他的船遭遇风浪沉了,随从和女人都葬身海底。他大难不死,逃过一劫,飘到了岸上。于是他穿过沙漠,差点渴死,穿越丛林,差点成了老虎的盘中餐。他面黄肌瘦,精疲力竭,最终来到了冰川中圣人的洞穴。

他对禅定中的圣人说:“我终于找到你了。人们都说你是个伟大的圣人,你能告诉我生命的意义吗?”圣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道:“生命如泉。”富翁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卖了家产,历经千辛万苦来找你,现在一无所有,就是为了听到生命如泉这句话?”

圣人看着他喃喃自语:“你不觉得生命如泉吗?”

这个故事就是分析中假设知道的主体的隐喻。富翁以为圣人知道某些真相,但是圣人的话,只是一个面具,盖住了富翁的欲望。圣人的话,其实只是引出了富翁的反驳。而为什么会有这种反驳,正是因为富翁经历了千辛万苦,生命对他而言已经变得非常厚重了。换言之,假设的知道,引出了主体真正的知道。这个富有哲理的故事,还请读者慢慢品味。

下一期是本系列的最终章,也就是分析家在临床中的另一项任务——解释。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

四川大学精神分析专业硕士  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专业硕士

成都精神分析中心成员   EPS(精神分析行知学派)成员、编译组成员

联系方式:1305793352@qq.com

《工作的精神分析家》阅读笔记系列:

《工作的精神分析家》阅读笔记(一)

《工作的精神分析家》阅读笔记:两个案例

拉康派临床:肛门客体与透过隐喻的定位

《工作的精神分析家》阅读笔记:对基本无意识幻想的再认

《工作的精神分析家》阅读笔记

《工作的精神分析家》第六篇阅读笔记:父亲的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