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告回族同胞书》
(张氏老宅:1935年毛主席率中央红军过单家集时住过的小屋)
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位家住乌鲁木齐米东区的回族朋友张世清。在交流中,不知怎么说到了红军西路军的话题,他说了一句让我很震惊的话:我家来过红军,毛主席住过我们家!怎么可能?西路军虽然到过新疆,那时已改称总支队,对外一般称新兵营。看我惊诧的神情,他告诉我,他老家原在六盘山脚下的宁夏西吉县的单家集,红军长征的途径地。他的祖父张崇德亲自接待过毛主席,他的父亲虽然只有六岁,也记忆清晰,多次跟我们讲起这件事。
我拜访了他的家,经过他们的讲述与史料核查,才了解了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这是一个张家祖孙珍藏了三代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爷爷张崇德和奶奶马富花,现在的讲述者是孙辈张世忠、张世贵、张世清兄弟。
张崇德原居宁夏西吉县单家集,这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回汉杂居村,有400余户人家,属于较大的村落。村中回族占95%,最大的建筑是坐落在村子中部的陕义堂清真寺。当年红军长征,从1935年8月到1936年10月,曾三次路过此地并在这里驻扎,给当地人民留下深刻印象。最早红军途径此地是1935年8月,红25军3000余人进驻西吉县单家集、兴隆镇一带作短期休整。当时因群众对红军不了解,一听到消息就纷纷躲避。为打消村民疑虑,红军进村后立即开展了群众纪律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专门制定了“三大禁令”和“四项注意”:禁止部队驻扎清真寺、禁止损坏回民的经典文字、禁止在回民地区吃大荤,注意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注意使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妇女、注意实行公买公卖等。部队宣传员还把这些禁令和注意事项写成标语,与《告回族同胞书》一同在街上张贴,部队首长吴焕先、徐海东、程子华等还拜访了清真寺主持,与阿訇们进行座谈,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民族宗教政策;广大干部战士帮助老乡清扫街道院落;医护人员则热情为群众送医治病,很快打消了群众的疑虑。三天休整期满,离开时,“红军好”“仁义之师”之名已经深深镌刻在村民的心里,甚至有十余名回族青年报名参加了红军。
同年10月,毛泽东随红一方面军从甘肃静宁县翻越六盘山,经宁夏西吉来到单家集。六盘山是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必经之路。红二十五军、中央红军先后翻越六盘山,登顶此山表明红军已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也意味着长征的胜利。“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名句就是毛泽东在翻越六盘山的途中吟出的。有了红军先头部队打下的群众基础,村民对红军不再陌生,像熟客一样,担水提茶、箪食壶浆,热情欢迎他们。
毛泽东一进村就去清真寺拜访阿訇,向他说明红军主张的党的政策、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阿訇听了非常高兴,将本地情况一一向毛主席和盘托出,并很快请来村里头面人物,安排村里条件好的人家腾出房屋,给红军部队住宿,粮食按市价售给红军。
毛主席婉言谢绝了在清真寺留住的邀请,被安置在清真寺北侧的张崇德家。张崇德是本村回民,生于1900年,人品好,善于经营,因此家境富裕,房屋也整洁宽敞,还与阿訇是姑表兄弟。张崇德表现得很热情,特地清扫房间,烧热火炕。后来担心贵客睡火炕不习惯,特地卸下一幅宽大门板垫在毛毡之下,再铺上被褥。
张恒心是张崇德的儿子,他清晰地记得那天晚上母亲马富花特地给客人做了她最拿手荞麦面,吃饭时又来了其他几位首长一同就餐。饭后,母亲又给客人烧了洗脚水。母亲在做饭烧水时,毛主席的警卫员陈昌奉一直在旁打下手,手脚不停,非常勤快。饭后,首长们还特地请马富花进屋,夸她做饭好吃,表示感谢。
第二天一早,红军就离开了单家集,红军战士已经把从老乡借来的东西如数归还,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红军离开不久,空中就传来了巨大的飞机轰鸣声,父母拉着他和姐姐赶紧躲在屋后的驴圈里。飞机绕着村子飞了好几圈,前后投了7颗炸弹,4颗落在清真寺,一颗正好投在张崇德的院内,有三间房被炸塌,两头驴被炸死。房屋炸毁后,为逃避国民党的“秋后算账”,一家人逃难到德隆县杨家河子的舅舅家。过了好几年,探听到事情已经平息,才又搬回老家。
解放前,因为事涉“通共”罪名,一家人虽然偶尔回忆,都秘而不宣。解放后,因为村里不少人家都住过红军,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住他家的红军首长就是毛主席,加上他家逃难期间,红军还在西吉县境建立了“单家集回民自治政府”,多次为红军筹粮筹款,因此并没引起注意。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他们家已从宁夏迁居新疆米泉,母亲马富花在画册上看到穿红军服装的毛泽东彩色照片,她认出了毛主席就是在她家住过的红军首长,她给毛主席做过饭,毛主席还夸奖过她。
改革开放后,老红军纷纷写回忆录,曾任毛泽东警卫员的陈昌奉在他的《红军路过回民区》中印证了这段史实;当年红军宣传科长谢瀚文在《红军长征过单家集》也提到了此事。后经当地党史部门和宁夏社科院《西北回族地区红军长征遗址、文物及其保护研究》项目组的认真查访核实,毛主席夜宿张崇德农家小院的故事才被一步步发掘出来,成为单家集的当地的一段佳话,成为张家一代代人永久的记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红军三过单家集传递的我党军民鱼水情的光荣传统和张崇德农家小院留下伟人足迹的故事已广为人知。更为传奇的是,当年红军不仅在这里通过扩红建政留下许多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还给百姓留下了用当地特产马铃薯制作粉条的致富“法宝”。多年来,这项技术在传承中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良,制出以粉条、粉丝、粉皮的“三粉”经济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1993年,单家集村回汉群众自发在当年毛主席与马德海阿訇倾谈的陕义堂清真寺树起了一座“人民救星,一代伟人”的纪念碑。同年,单家集与清真寺一起被命名为“西吉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单家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2010年单家集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命名为“全区历史文化名村”。
岁月变迁中,单家集张崇德家的房院作为毛主席夜宿旧址被修缮保留下来,门板上的20多个弹孔和墙壁上留下的炸弹痕迹都清晰可见。这座普通而又平凡的农家小院见证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传承: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此后,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进程中党和人民、军队和人民密切关系。(文:刘向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