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陈健民
用药特色
一、生地
①临床常用病症 津液不足:配伍玄参、麦冬、石斛等(增液汤加味);肾虚:配伍山茱萸肉、杜仲、枸杞子等(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等);血虚:配伍白芍,川芎等(四物汤及其类方);服用激素副反应:配伍知母、甘草等(自制抗柯片);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诸病:配伍黄精、明党参、黄芪、扁豆等(自制地黄汤);乳腺病:配伍天冬、黄芪、葛根、蒲公英、柴胡等(自制地冬合剂);免疫性病,如类风关、胶原性病、牛皮癣、皮肤淋巴瘤等:重用生地30~120g。
②使用指征。舌红苔少、舌红中裂,内分泌、免疫功能引起诸病症。
③禁忌。湿重即苔厚腻者采用,误用后助湿呆胃;脾虚甚者即舌体胖、齿痕明显者不用,需用则配伍山药、扁豆、白术之类,否则可引起肠鸣、腹泻。
④剂量。一般30克,类风关、胶原性病、牛皮癣等可逐步从60g 90g,增至120g,病情一但控制则从120g 90g 60g,减到30g。
⑤按语。经参与肾的研究科研工作,得知生地与地塞米松合用,可改善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被激素抑制的保护作用,除血11羟、ACTH、尿17一羟、尿17一酮的减少有所缓解,另外肾上腺、甲状腺、垂体、胸腺等重量均比对照组(单用地塞米松)有所增加。说明其有改善内分泌、免疫(胸腺为T淋巴细胞生发区)紊乱的作用。
二、川芎
①临床常用病症。风寒头痛:配白芷、细辛、羌活等(川芎茶调散);经闭腹痛:配当归(芎归饮);鼻渊:配辛夷、苍耳子、黄芩等;血粘度偏高诸病症:配葛根、地龙、延胡索、牛膝等(自制芎龙汤);脑部肿瘤:配蛇六谷、黄芪等(自制芎龙汤加味)。
②使用指征。青紫舌、舌脉异常者;血粘度偏高者。上二项中见一项者必使用。
③禁忌。月经过多非血瘀者,有出血倾向舌非青紫色,或舌脉不异常者,一般不用,或仅用3克。目前常用15~30g,量虽大未见出血副反应。
④剂量。3~30g。常用15~30g。
⑤按语。经药理实验得知:川芎小量收缩血管,大量扩张血管;小量收缩子宫、大量扩张子宫。含川芎嗪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性、以及血栓形成,故对血液高粘状态改善有益。临床川芎用至15~30g,效果显著。
三、葛根
①临床常用病症。外感风寒、里已化热:配伍柴胡、羌活、黄芩、石膏等(柴葛解肌汤);热泻:配伍黄连、黄芩等(葛根芩连汤);颈项板滞(多见高血压、颈椎肥大等病):配伍川芎、羌活、牛膝、黄芩、生地等;心脑血管供血不足:配伍川芎、地龙、丹参、牛膝、黄芪等(自制芎龙汤加减);内耳微循环障碍引起耳鸣:配伍川芎、黄芪、磁石等。
②使用指征。舌红津少;青紫舌、舌脉异常;血粘度偏高者。上三项见一项者即可使用。
③禁忌。舌苔厚腻者一般不用。若黄腻苔确需使用者须配伍苍术、黄连、黄柏等。
④剂量。10~30g,常用15~30g。
⑤按语。葛根原有解表、生津、止泻等传统功效。但近年来临床及药理研究得知,其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作用肯定。故应有中医活血功效,是新的进展,应充分发挥。
四、苍术
①临床常用病症。湿阻脾胃:配伍厚扑、陈皮、甘草等(平胃散);湿热:配伍黄柏(二妙散);舌苔厚黄腻:配伍黄柏、黄连、牛膝、米仁、蔻仁等(自制地妙汤);目糊:配伍枸杞子、潼蒺藜白蒺藜等。
②使用指征。舌苔腻必用。黄腻配清热药,如黄柏、黄连;白腻配温中药,如草果、附子;舌红中裂苔腻配养阴药,如生地、玄参、沙参;舌胖边有齿印苔腻配补气药,如白术、茯苓、黄精。
③禁忌。舌红苔光、或裂纹舌无苔者不用。
④剂量。10~30g。苔厚腻者必用30g。
⑤按语。苍术祛风、燥湿、健脾等功效卓著,但必以苔腻者为准。另含大量维生素A、D,对目疾有益。苔腻必兼黄、白、或裂纹舌、齿印舌等,当配伍它法同用。
五、枳壳
①临床常用病症。脾虚腹胀:配伍白术(积术丸);内脏下垂:配伍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甘草等(自制升坠汤);心血管供血不足:配伍葛根、丹参、川芎等;咳痰无力:配伍桔梗;湿阻苔腻:配伍苍术、厚朴等。
②使用指征:舌淡胖;全身脏器及组织收缩功能下降。以上二项中有一项者必使用。
③禁忌。一般情况均可使用,尚未见任何副反应。
④剂量。10~30g。指征中有一项者可用至30g。
⑤按语。经药理得知,枳壳对胃肠道、子宫、心血管等平滑肌有较好的收缩作用,故对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肾下垂、眼睑下垂、肝下垂等,包括疲劳过度,消化不力,四肢乏力等,均有较好疗效。
证治经验
一、癌症
(一)中西医结合。癌症当前仍需手术、放疗、化疗、生物免疫治疗及中医中药等综合治疗,单打一疗效必差。对众多的早、中期实体瘤,包括部分晚期者,应力争尽早通过手术来消灭占80~90%的癌细胞,然后再依靠放疗、化疗来消灭残余的癌细胞,当然同时以生物免疫治疗及中医中药扶助正气,以防手术、化疗、放疗等“敌我不分”的毒副反应的伤害。鉴於癌症进展迅速,任何延迟与顾虑均不可取。因此,应该在一开始进行癌症治疗时,即应制定一个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治疗方案,以尽量减少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
(二)攻补兼施。攻即祛邪,对癌症而言即消灭或抑制癌细胞;补即扶正,对病人而言即扶助正气,包括机体各项正常生理功能,如血液循环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以及心、肺、肾、消化等器官功能。手术、放疗、化疗等以攻邪见长,而生物免疫治疗及中医中药以扶正为优。当然这种攻补观点绝不是绝对的,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切除或缩小癌块,改善了机体进一步恶化的功能紊乱,可谓“邪击正即安”,而生物免疫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通过扶正或调节紊乱的免疫功能,以防止癌细胞“死灰得燃”,即“扶正以祛邪”。必须强调的在这5种癌症治疗手段中,中医中药的攻补观点及方法更为丰富多彩。如清热解毒法、以毒攻毒法、化痰软坚法、活血化瘀法等均是祛邪之法,而扶正补益法则是扶正之法。在癌症中西医综合治疗中,如见炎症则可选用半枝连、七叶一枝花等清热解毒中药;全身情况尚可但见肿块变化不大可选用蛇六谷、半夏、南星、黄药子等化痰软坚中药;在见有青紫舌及舌脉异常或血液高粘状态的癌症者中,可选用川芎、延胡索、牛膝等活血化瘀中药;癌症患者出现免疫功能紊乱状态则可选用黄芪、生地、黄精等补益中药。可见,中医中药虽以扶正为优,但其祛邪之功亦极其突出。
(三)随病加减。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亦是中西医结合一个重要内容。中医治疗癌症当然要强调辨证论治,一病一方是无法取得满意疗效的。但是虽均具有血瘀主证的肝癌、肺癌、贲门癌等,在选用活血化瘀为主方,即“异病同治”的同时,还需“同中求异”,即对肝癌配伍养肝阴、疏肝气;对肺癌配伍补肺气、养肺阴;对贲门癌配伍降胃气、养脾阴等。以使中药处方更完善、更灵活、更具针对性,这对提高疗效极为关键、至关重要。
二、心脑血管病。
(一)血脉宜通。血液高粘及血栓栓塞则是西医对中风、心肌梗塞发病的二个重要病因与病理,而中医认为气血逆拂是心绞痛及中风的主要病机。目前临床使用已廿余年的中药丹参即是这中西医结合的产物,至今不衰。鉴於卅余年以活血化瘀法改善癌症血液高粘状态取得有效经验。对同时具有血液高粘状态的心脑血管病,特别见有青紫舌和舌脉异常时,必用活血化瘀法为君。丹参一味功同四物,但仅停留在一病一药是不够的。
(二)气阴宜补。气血间辨证关系众所周知,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在心脑血管病中,少见气滞血瘀,而多见气虚血滞,前者犹如道路车子众多,无法加速奔驰;而后者路宽车疏,只是老爷车无法加速疾驰。因此,对心脑血管病必须在活血化瘀同时,配伍大量补气药,如黄芪、党参等极为必要。中医理论又认为气生血,气虚则阴血亦易不足,故在补气同时不忘补阴,生地、当归、麦冬之类。
(三)湿热宜除。心脑血管病虽然病变在心、脑,但其影响必波及五脏六腑,心脑血管发病时必会影响到脾胃的生理升降功能。因此,临床常见舌苔厚黄腻的脾胃湿热证候,对此必须选用清热燥湿中药,如黄连、黄柏、苍术、半夏等,配伍活血化瘀、补气养阴药,当然,首先重用清热燥湿药,一俟苔化,才可加多加重补气养阴药。
三、肾病
(一)病理定法。肾病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各病病理大多已明,特别免疫细胞及毛细血管增殖已被电镜所证实。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剂等是治疗肾病主要药物。为进一步提高疗效,中医中药参与治疗已成为热点。肾病属中医水肿范畴,有治肺、治脾、治肾之说。但仅满足中医证型几乎难以提高疗效。因此,基於肾病各病病理及所用西药,如何选用与之取长补短的中药是值得探索的课题,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系链球菌引发,常用青霉素及对症处理,加用清肺利水中药后,效果有所提高;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与肾病综合症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量大,且时间长,其副反应柯兴氏症亦在所难免,尽早地使用养阴清火的生地、知母、甘草等,不但可大大延迟柯兴氏综合症的出现,且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量及时间;IgA肾炎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免疫复合物存在,常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细胞毒物合并免疫抑制治疗,补气养阴的地黄汤(黄芪、生地、黄精等)及活血化瘀的芎龙汤(川芎、地龙、牛膝等)均有调节免疫功能紊乱的良好功效;慢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与肾病综合症均见到血液高粘状态,益母草、泽兰等活血中药的作用虽不及肝素、血小板解聚剂、纤溶剂等,但安全得多是其优点。
(二)补肾为基。肾病中医治疗虽有清肺、健脾、补肾三大法,但又必须配合疏风、泻火、利水、化湿、活血等治法,补肾法是肾病的各型或各期中,使用最基本的治法。补肾法中主药应是生地黄,尽管六味地黄丸中地黄为熟地黄,由於熟地较滋腻,有呆胃之弊,而生地黄有清热生津之功,故临床常以生地黄为补肾之君药。六味地黄丸为补肾主方这已被公认,而其类方更常被肾病所选用,如杞菊地黄丸常用于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常用于阴虚火旺证附桂八味丸常用于肾阳虚证,济生肾气丸常用于肾水泛滥证,参麦地黄丸常用于脾肾气虚证。补肾的君药为生地黄或熟地黄,说明以补阴(血)为主,即使要温阳,如附子、肉桂、仙灵脾、肉苁蓉等,仍须以补肾阴为基,故附桂八味丸或金匮肾气丸,即在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附子、肉桂所组成,这亦是阴阳学说中,阴阳互根及阴阳转化的理论指导。
(三)重用黄芪。肾病的免疫功能紊乱是确切无疑的。人体免疫功能分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肾病免疫功能紊乱的研究大多反映体液免疫方面,如免疫球蛋白G、A,以及在补体参与下,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癌症免疫功能研究中发现: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者间亦存在着对立统一现象,癌症绝不仅仅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早、中期体液免疫亦可亢进,而晚期亦陷入低下水平。两者间亦存在互相消长关系。实验资料证明:自制地黄汤及芎龙汤在扶助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亦会抑制亢进的体液免疫,如免疫球蛋白及其免疫复合物。尽管肾病研究细胞免疫功能不多,但黄芪临床使用极多,量亦不小,之所以取得疗效,应该认为黄芪类似干扰素样作用,是通过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而达到的。
四、慢性肝病
(一)保肝为先。慢性肝病均由感染肝炎诸病毒后迁延而成。与肾病不同,慢性肝病的基本病理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因此,重点保护肝细胞免遭病毒侵袭应居治疗慢性肝病首位。实验室得知柴胡、枸杞子、甘草等均有此作用,依中医理论分析,柴胡疏肝气,为肝经引经药,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甘草解诸毒。中医传统与西医研究特相近也。
(二)化瘀随所。慢性肝病的症状与体征,如肝脾肿大、胁部刺痛、面色黧黑、蜘蛛痣、肝掌、腹部青筋等,中医辨证均属瘀血为患,加上青紫舌、舌脉异常不在少数,以及门脉高压、血液高粘、静脉血栓等更是使用活血化瘀药指征。活血化瘀药可分三类:活血药川芎、丹参、延胡索等; 化瘀药三棱、莪术、牛膝、桃仁等;化瘀止血药茜草、蒲黄、参三七、大黄等。中医理论更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因此,担心肝病,特别慢性肝病使用活血化瘀药会引起出血倾向是不必要的。临床中经常选用三棱、莪术、牛膝、延胡索等活血化瘀药,至今未见有出血的副反应。有人认为活血相似抗凝、化瘀相似纤溶,这类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气阴双育。“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说明治疗肝病健脾补气不可缺少,即所谓“扶土抑木法”。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均可选用。经实验室及临床证实,不少补气药可以提高机体低下的细胞免疫功能。对慢性肝病极其合适。肝藏血、血属阴,补血者当归、白芍、首乌等,补阴者鳖甲、女贞子等。当然,在舌苔厚黄腻,即湿热较甚时,暂不用黄芪、鳖甲等滋腻之品,先以苍术、川黄柏之类祛除湿热,俟苔净即又加用黄芪、鳖甲之类。
五、慢性胃病
(一)辨病定证。慢性胃炎的发病率目前已远远高於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特别通过胃镜检查,慢性胃炎又可分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病理镜检又可见到肠化生、不典型增生或异型间变,加上幽门螺旋杆菌阳性,不典型增生者已属癌前病变。胆汁返流性胃炎,吻合口炎症以及胃下垂者均为常见。因此在明确诊断后,再依中医辩证方法定证,如浅表性胃炎较轻,多见肝胃不和;萎缩性胃炎气阴不足,而气虚甚於阴虚;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多见脾胃虚寒; 胃下垂则多见中气下陷; 胆汁返流性胃炎除治胃外,必须清泻肝火; 吻合口炎症常湿热为患等等。当然,这并是固定一病一证,临床千变万化,均有兼证,或气滞、或血瘀、或湿恋、或热扰,治疗选方用药必须兼顾。
(二)四君加味。慢性胃病病久必虚,此虚为脾虚也。脾气虚当以四君子汤为主方。与六味地黄丸一样,四君子汤类方众多。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归芍六君子汤等均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味,为治浅表性胃炎常用诸方;常用于胃下垂的补中益气汤。分析其组成,即补气药(加黄芪)配伍升麻、柴胡、升阳药等;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黄芪健中汤,亦是补气药(黄芪)配伍桂枝、干姜等温中药;常用于胃肠功能不足的参苓白术散,即补气药加米仁、砂仁等化湿药;即使治疗脾肾阳虚的附子理中汤亦可看作四君子汤加附子、干姜等温阳药。多年验案证实四君加味是治慢性胃病主方。
(三)补中宜通。四君子汤为补气主方,但胃气宜降、脾气宜升,升降出入离不开通,理气之药有香附、川楝子等。降气之药有旋覆花、苏梗等,升提之药有升麻、柴胡等,慢性胃病中均不可少。通的第二个含义即脾虚之外还兼有湿阻、热扰、血瘀等邪,湿阻之药有丹参、亦芍等。慢性胃病虚实夹杂实是多见,治疗必须分清标本轻重缓急,补通兼顾,一般先祛湿、热、瘀之邪以通,再议补虚,如邪不重则补通平分秋色,即使无邪单以补虚为主,亦宜加一些理气之药。
六、呼吸道易感者
(一)虚人受邪。假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为正虚邪恋,那么一些中年人经常容易感冒,发病时间长於一般人,且又易延及气管、肺部,引发气管炎、肺炎,虽经抗菌及对症处理,但治愈与恢复时间亦长於常人,特别突出的是每年总要发病1次,甚至更多。这类人被称为呼吸道易感者,相应於中医的虚人感冒。
(二)虚在气阴。虚人感冒中医有两方:参苏饮专治气虚感冒,以补气人参配伍苏叶、葛根等解表药;加减葳蕤汤专治阴虚感冒,以养阴玉竹配伍豆豉、薄荷等解表药。临床虽有单纯气虚、单纯阳虚,但以气阴两虚居多。因此在急性发作期虽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等为主,但仍须加1味补气阴之药,随着邪气逐步退却,则亦逐步加重补气阴之药,当然在缓解期当以补气养阴为主,少佐肃肺之品,并坚持服药一段时间,以避免再发。
(三)平时补肾。曾对数十例呼吸道易感者缓解期时,测定其血中细胞免疫功能大多偏低,而给予补肾方,再测细胞免疫功能均有提高。这一实验室结论证实了中医对肺与肾相关的理论的正确: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当然亦包括肺之精;临床上,慢性肺病中医辨证确实多见肺肾气虚、肺肾阴虚证。因此,在习惯使用党参、黄芪以补气。南沙参北沙参、麦冬以养阴之时,配伍一些补肾药极为必要,如生地、熟地、仙灵脾、肉苁蓉等。
七、免疫性疾病
(一)重用生地。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免疫复合体病,常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特别是皮肤和肾脏,血清有多种自身抗体,特别是抗核抗体,是本病的特征性标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包括滑膜、软骨、韧带、肌腱及骨胳)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临床多表现为游走性、对称性关节疼痛、僵硬、肿大、变形等。类风湿因子阳性,免疫球蛋白异常。此两种病中医辨证虽有多种证型,但多以生地为君,盖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可配伍祛风、息风、清热、凉血、活血、养阴、温阳、散寒等各类中药。因此,临床控制症状及体征效果明显。从肾的研究中发现:生地有保护胸腺免疫皮质激素的抑制,而胸腺正是产生T细胞的主要器官,因此生地可能有维护与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细胞免疫功能与体液免疫功能两者间系相反相成的关系,通过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来抑制亢进的体液免疫功能,可能是生地有效的机理所在。
(二)次用黄芪。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类风湿关节炎均系患病日久的慢性病,其虽有热、风、湿、瘀等种种征候,但气阴不足的正虚必显,故治必须邪正兼顾,不扶正单祛邪效必不显。因此,生地养阴、黄芪补气必重用,并自始至终。使用黄芪,只要舌苔不厚腻用之无碍,若舌苔厚腻选用燥湿药祛之,现代药理研究得知:黄芪有类干扰素样作用,扶助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可作肯定。
(三)佐使化瘀。上两病中医辨证气阴两虚,加上病日久,其血必瘀,所谓久病入络,瘀热交阻。因此,化瘀药常用丹参、川芎、赤芍、延胡索、丹皮、茜草、五灵脂、桃仁、留行子、三棱、莪术等。在肾移植中,活血化瘀药常作为免疫抑制剂使用。在癌症治疗中,自制芎龙汤不但可抑制免疫复合物,亦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作用。上两病如测其血液流变性,其血液高粘状态亦较严重。因此,使用活血化瘀药实属必要。
八、体质偏胜者
(一)平衡阴阳。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主张四体液学说:多血质、粘液质、急躁质、忧郁质。古印度名医苏斯拉他主张三体液论:人体系由气、胆、痰三种原质组成。古印度佛教医学又提出四原素:即地、水、火、风耳,结而成身。《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於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主张五形各分五色。俄国各医巴甫洛夫则以神经类型分成?种体质。临床所见应是有病者居多,但不少人并无西医所检查出的病症,即所谓亚健康者。从中医脉舌所察,结合主诉,或见气虚、阳虚;或阴虚、血虚;或见热体、寒体;或湿重、瘀阻。这些体质偏胜往往极易导致疾病丛生,必治未病要求,以中药来平衡偏胜的阴阳实为重要。
(二)生活调摄。体质偏胜者极易受到周围环境众多因素的影响,如生活节奏紧张,劳逸失调,忽视饮食,锻练,以及所谓现代病的诱因:空调综合征、办公室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等。此时虽未见病症出现,但如不加注意,亚健康必向不健康转化。
(三)膏方进补。冬令以膏方进补不但可用於各种慢性病,对体质偏胜的亚健康者更为合适。膏方进补必须辨证,寄希望於人参、西洋参,或现成的十全大补膏、长春膏等未必有效。体质偏胜者必须辨清气血阴阳的偏胜,寒热湿瘀的多少,扶正结合祛邪才能达到纠偏目的,改善亚健康。
医案
案一、丁×,男58岁,工人。
初诊:91年4月23日。68年4月因脑瘤手术,术后放疗。90年10月因颈项板滞,头痛,行走不便等,行CT示:原发灶处有肿瘤残余,疑脑瘤复发。舌尖红中裂,脉弦。治宜补气活血,补肾养阴。
参芪活血冲剂,六味地黄丸。
复诊:1991年10月8日。诉药后情况好转,仅觉后枕疼痛,能独自1人来诊。CT复查示:与1年前CT片相比无变化。舌暗红,苔薄黄,脉强。治宜活血化瘀,化痰软坚。芎龙汤加减。
蛇六谷30g 川芎30g 地龙30g 葛根30g 牛膝30g 苍术15g 黄连4.5g 甘草6g
1992年6月30日。天阴则头胀,以后枕为甚。舌红中裂,脉弦。治宜活血化瘀,息风止痛。
蛇六谷30g 川芎30g 地龙15g 葛根30g 天麻6g 钩藤12g 牛膝30g 细辛3g 白芷10g 甘草3g
1992年10月27日。服芎龙汤加减1年,整体情况进一步好转,舌红中裂,脉弦。测血SOD为79.7oumg。
胡萝卜素胶囊,每次1粒,每日2次。
1993年1月5日。服胡萝卜素胶囊两月余,胃纳增加,精神转振。苔薄白,脉弦。复测血SOD为86.12umg。
胡萝卜素胶囊,每次1粒,每日2次。芎龙合剂,20ml,每日3次。
1993年12月21日。自觉症状不重,病情稳定。复查CT片示:肿瘤残余与1991年10月8日CT片相比,无甚变化。
按:脑瘤用手术切除较难彻底,复发率较高,故脑瘤术后必须再放疗及化疗。本例1968年虽经手术、放疗,但术后22年在原发灶又见复发,无法再手术,只得求助于中医中药。蛇六谷为化痰软坚药,与南星、半夏属同一科属,功效类似。经数十年临床使用,对头颈部肿瘤作用较好。芎龙汤对降低血液粘度,增加脑部血容量,扩张脑部血管,有利于增加人体正气,而改善全身情况。
SOD又称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氧自由基清除剂。现知体内氧自由基过多,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应激反应,而肿瘤、心脑血管病,先天愚型症,衰老等,均与氧自由基增高有关。曾统计癌症56例,非癌疾病74例,共130例,其SOD活力均低于正常人组。对48例癌症使用天然胡萝卜素,服药前SOD均值为67.08/10.76umg,服药后上升到72.27/9.80umg,P<0.01,有极显著差异。本例服用天然胡萝卜素胶囊两个月,同时停用其它中西药物,sod亦有所上升,清除体内有害的氧自由基,可能是本例症状改善,病情稳定,“带癌生存”3年余的原因之一。< p="">
案二、王××,女,65岁,工人。
初诊:1997年5月29日。1994年11月1日因甲状腺淋巴肉瘤手术,术后化疗10次,放疗30次。化疗期间肝功能异常,经保肝治疗好转;面部带状疱疹发病2个半月经治疗而愈。目前测血TT332.0,TT465,TSH<0.05,FT37.9,FT414.5,r-T3 0.7。因声带麻痹至今仍嘶哑,舌红中裂,舌脉曲张,脉弦。治宜补气化瘀,佐以软坚养阴。
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白芍各15g 玄参12g 川芎15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夏枯草20g 莱菔子30g 黄药子15g 甘草3g
复诊:1997年8月7日。目糊,口干咽痛,肛门痛,血压偏高,舌红,舌脉曲张,脉弦。治宜清火活血。
龙胆草6g 夏枯草20g 黄连6g 槐花10g 川芎15g 葛根30g 牛膝15g 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白芍各15g 枸杞子10g 甘草6g
1998年5月9日。血压仍偏高,胸闷,口干。复查肝功能诸指标均正常,肝、胆、脾、肾、胰及后腹膜等B超均正常,胸片见两肺纹增多,右中上肺微密影(可能系放疗所致)。治宜平肝息风,佐以补气。
天麻6g 钩藤12g 珍珠母30g 牡蛎30g 黄芩10g 夏枯草20g 杜仲10g 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白芍各10g 枳壳10g 厚朴10g 甘草6g
1998年11月25日。甲状腺淋巴肉瘤术后4年,病情稳定,时值冬令,改服膏方。
生地熟地各10g 玄参10g 麦冬10g 杜仲10g 川续断10克 狗脊10g 桑寄生10g 牛膝10g 仙灵脾10g 党参10g 黄芪10g 甘草6g 赤芍、白芍各10g 川芎15g 葛根15g 丹参15g 天麻6g 钩藤12g 珍珠母30g 牡蛎30g 阿胶10g 龟版胶5g 鳖甲胶5g 熬膏,每晚服一匙。
1999年2月3日。复查血CEA3.7。TT3 1.5,TT4 54.1,H-TSH17.4。TGA57,MCA48。头晕,耳鸣,目糊,血压偏高。舌红体胖,舌脉稍粗,脉强。
生地15g 知母10g 夏枯草20g 黄药子10g 川芎15g 葛根15g 牛膝15g 党参15g 黄芪15g 甘草6g 黄芩10g 麻仁10g
按:本例初诊时已是手术后二年半,加上化疗、放疗较为全面,故测血甲状腺诸激素均属正常,病情稳定。但证候仍不少,故予中药调理。辨证为气阴不足,瘀血为患。故以党参、黄芪补气,玄参、白芍养阴,川芎、延胡、牛膝活血。因有高血压史,肝阳上亢证明显,故原法上加龙胆草、黄芩、天麻、钩藤、珍珠母、牡蛎等药,病情稳定,证候改善。
案三、叶某某,1936年生,退休工程师。
初诊:1995年3月18日。1987年4月28日因左乳腺癌而手术,腋下淋巴结11尺均无转移,术后未化疗、放疗。服三苯氧胺二年后停服。日前自感右半身寒冷,右胸痛,无咳嗽,无痰血。胸片见右肺下叶有4.8cm占位。给予胸部CT片确诊。舌红、舌脉曲张、脉弦。证属阴虚血瘀。治宜养阴化瘀。
鱼腥草30g 南沙参、北沙参各15g 天冬、麦冬各30g 黄精30g 柴胡10g 黄芩10g 蒲公英30g 杏仁10g 枇杷叶10g 甘草3g
复诊:1995年4月20日。经CT片证实右肺下叶占位而手术,病理为转移性腺癌,术后化疗,服三苯氧胺。中药原方加减。
1995年11月2日。化疗6次已结束。汗多失眠,周围血白细胞下降,舌紫暗,脉强。宜活血化瘀。并测血免疫功能,LC0.9;NBT0.52%;NK27.2%;C3 1.65;CPM10023.9;GI94.4%。大多属低值。
川芎30克,地龙15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30g
1996年2月27日。胃脘不适,嗳气、失眠、舌暗红、脉细。复测血免疫功能:LC5.44;NBT0.425;NK23.4;C3 1.52CPM10748.5;GI95.7%。相比无变化,仍处低值水平。
川芎15g 葛根30g 延胡索15g 牛膝15g 天冬30g 党参12g 生地12g 柏子仁10g 麻仁10g 甘草6g
1996年10月28日。CT片复查胸膜见转移灶而行右上肺转移灶切除。
1996年12月21日。术后恢复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