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也说《活着》
也说《活着》
乾州蕞娃
截止到今日,余华先生的《活着》一文的三种形式我都已经有所了解,小说版的《活着》(小说的初版本为Hachette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的法国版,其间有荷兰版、意大利文版、日文版、韩文版,中文版也有2004年的春风文艺出版社版,2005年麦田出版社版,2010年作家出版社版等10多个版本。我阅读的是2010年作家出版社版)。电视剧版的《福贵》(由朱正执导,陈创、刘敏涛、李丁及张鹰共同主演,于2005年12月16日首播)以及电影版的《活着》(年代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当然,据说《活着》还有一种展现形式,即由由孟京辉执导,黄渤、袁泉主演,于2012年9月4日在国家大剧院制作演出的话剧《活着》。这是我所没有条件欣赏的。
其实《活着》虽然是一部长篇小说,但也仅仅只有13.6万字,并不是那种在动辄几十万字的大部头小说。但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一直畅销不衰。一部小说能够有这么多不同形式的展示方式就足以说明这部小说的异乎寻常。因为它涉及到了一个严肃而重大的人生话题,而这个话题又具有社会普遍性,与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所以就引起了轰动,并经久不衰。
对于每一个活着的人,我们都无法避免三个问题:什么是活着?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应该怎样活着?这三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足以让我们研究一辈子,因为这三个问题一直都是充满有争议的,是没有定论的。虽然从道义的角度来讲,它是有答案的,而且是唯一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面对同一问题时,不同的人用自己的行动所给出的千奇百怪的答案。为什么,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太复杂,我们每一个人所面临的压力和诱惑太多了,很多时候大脑无法左右生物本能,我们只能把自己交给感性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
那么,小说作者是不是就给出了我们正确的答案呢?如果你是抱着这个心态去看这本小说,那我只能遗憾的告诉你,没有。作者只是一个客观记录故事的人,记录了一个叫做福贵的人在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大环境下的人生变化,他和他的家庭所遭遇的苦难。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女儿、儿子、女婿和外孙在内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一头老牛和他相依为命。这就是他的人生,当然这肯定是作者笔下的典型人生而不是普遍人生,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人”的典型化写法,但正是这种典型化的写法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震撼,迫使人们反思前边我所提到的那三个问题。
“什么是活着”,是不是“生下来,活下去”?要是这样的简单的话,就不会有“行尸走肉”“了无生意”这些词语,也不会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诗句了。
因为“生下来,活下去”只是生物意义上的活着,是一种动物繁衍生息的本能,而人类作为高级动物自然有着其与众不同之处,也就是人类所谓的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就牵扯到第二个问题了“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很多,我们的理想追求也各有不同,很难说谁的是对的,谁的是错的,其实只要是建立在符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良知以及法律道德的基础之上,我们都很难去批判。
有人说“生下来容易,活下去难”,这到底对不对?我个人认为,当你处理好了第二个问题之后,第三个问题“怎样活着”就变得简单多了。“生下来容易,活下去难”肯定是把物质追求定义为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义,所以才会感觉到生存不易。当你有了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时候,你还会在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居室环境吗?
也许,《活着》就是中文版的《老人与海》,只不过福贵不是哪个硬汉子,他只是靠着中国人“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至理名言而苟延残喘般的活着。这种活着并不是一种坚强,因为那只是被动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也许反抗只是无谓的挣扎,但没有反抗只能认为是一种懦弱。兴之所至,信笔涂鸦,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