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这个被称为“中国书法最高境界”的刻石,临写深度指导
中书汇书法学苑
学习《石门颂》的基本路径是怎样的?我们阐述如下:
一、准备工作
我们分为三方面来谈准备工作:
首先是技术层面,《石门颂》大多裹锋行笔(就是笔锋聚拢在一起行笔,笔画较细,与铺毫相对而言),铺毫程度较小,故而在运笔的过程中并不是很容易一直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们在学习《石门颂》之前,最好有一到两个月的铁线篆训练,以增强控笔能力和对大的结构的把控能力。
其次是知识层面,学习《石门颂》的时候最好对于庙堂汉碑(《华山碑》、《乙瑛碑》、《曹全碑》等)的字法有所了解,能同时备有篆、隶、楷三种书法字典,对于一些不清楚的字,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以最大程度避免错讹。
最后是工具层面,如果之前学习过铁线篆,那么用它来临写《石门颂》非常合适。没有工具的朋友要注意:
1、笔毫要稍软;
2、笔锋要长;
3、纸要稍微大一些;
4、初学者选用半生熟的纸,切忌上手用生宣。
长锋羊毫,相对粗糙偏熟的毛边纸,墨不能淡
二、入手方法
·要大。
初期学习《石门颂》可以放大临写,这样能够更好培养空间意识与控笔能力,细致的体察用笔过程中的每个细微变化。比较好的临写尺寸为十公分左右,小于这个尺寸很难在初期学习的过程当中建立较大的格局意识。
·要敢。
刚开始入手的时候,要尽量挑一些长笔画较多,笔画较少,不太符合“工整”这一审美观念的字去临写。因为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已经被“工整化”、“美术化”这些审美观念熏染至遍,而既然选择了《石门颂》这样的“野路子”,倒不如彻底地“野”起来。
刚开始临写,不要囿于《石门颂》原碑笔画细微的波折变化,要把大的结构,大的笔势走向,大的空间分割形态抓住,去感受临写,比如:
这样一个字,细致的分析下来,笔画中段的笔势变化是极为丰富的,但我们在初期学习的时候,很难在把握大的空间结构,大的笔画走势的同时,又去关照这样细微的变化,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故而我们在初期练习的时候,可以只去想结构和大的走势,忽略笔画细微的变化,于是它可以简化为这样:
这样就容易掌控许多,对于一个初学者而言,能把握到这个程度,已经实属不易了
·再像。
当这种感受性临写进行一到两周,并且对于全碑已经有了不少于一次通篇的感受临写,查清每个字的正确写法之后 ,进入到对与笔画的细致性临写当中去。这个阶段我们要求“像”,最好是一丝一毫都不差。当然这种像不是靠描摹,不是靠补画形成的,而是追求用笔的过程,仔细观察,然后确定用笔路线,最后下笔。
如果开始的时候,很难把握一些微妙的变化,亦或是观察到了又难以表达出来,我们可以采取单钩的办法:把薄纸覆在字帖上,用硬笔将运笔路线画出来,画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思考的过程,补全的过程又是一个锻炼的过程,如图:
这就是单钩的学习方法,建议学书法的朋友务必去掌握应用
然后是分类学习,分类学习不是指偏旁分类,而是指结构特点分类,这种分类标准要基于原帖的结构特点。很多简化字,或者说正体字的结构,和书法字体当中的结构是不同的,切忌不看事实,只是机械的根据印刷体的结构来进行分类;
比如说图中的“空”字,如果按照字典上的结构分类,它属于上下结构,但实际上它属于包围结构;而赵字应属包围结构,但实际上已经变为了左右结构。这些结构方法大抵来自于篆书,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学会适当的追根溯源,学习隶书,在弄不清笔道时,查篆书字典是有益的。
三、怎样深入
·尝试写碑中没有的字。
在细致的临写结束后,应该进行带有创作的应用型临写,具体方法是,我们学会了一种结构方法,然后去找寻帖中没有的,但结构与之相似的字,用原碑的结构方法和用笔方法表达出来,这是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这种学习要渗透到每种结构的每种写法当中去(一个左右结构,可能有若干种表达方式,将一个左右结构的字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无疑是最好的锻炼创作手段的方式)。
·节临与通临。
随后是分段性的临写,这种临写最好基于文意,一次临写,最好是能临写一段完整意义的段落,这样才能文意与字形达到契合。分段性的临写需要注意到字与字的上下关系,左右关系,斜正关系,墨色的轻微变化(这些问题我们留到以后的专题讲解当中去,一次灌输的多了,不能很好的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