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武汉公开课 | 听课随感 为武汉地域文化正名
今天,“人文武汉”在汉口青岛路10号“平和打包厂旧址”举办第二堂公开课,由韩少斌老师讲述《汉口第一临时保院》,韩老师用翔实的文字及图片资料讲述了抗战时期,宋庆龄、周恩来、邓颍超等创办战时儿童保育事业的起始经过。
也介绍了保育院的载体,具有百年建筑历史的一元路原“同仁医院”(今一元路小学)今世前生。关于这次讲座,定有许多人文朋友详叙,我不必蛇足。
不过,韩老师课后,互动时,刘谦定老师的发言倒是给我留下很强的共鸣!他说:“2021年,对于武汉是一个很值得纪念的一年——汉口开埠160周年;辛亥革命110周年;。”
“以往,人们把武汉地域文化称为'码头文化’,武汉本土文人学者也没有表示异议。……海,有海码头;江,有江码头;湖,有湖码头。码头并不是武汉特有的。“众所周知,码头是打出来的。'码头文化’是下三滥的文化!”
“汉口开埠,是大清钦定的。汉口当时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商埠,是继上海之后经济最发达、最开放的城市。武汉,是名副其实的商埠文化!”
说得好!定义准确!由此,我想到在法制不健全,主要依靠人制的旧中国,想在码头站住脚,只有靠武力,靠狠。所以“打码头”往往是和官商勾结、封建把头操控、地痞流氓扬威、贫困苦力械斗卖命分不开的。它浸满血与泪,但终究是一种野蛮的、落后的、妨碍经济发展的下三滥文化。
平和打包厂的工业遗存
商埠文化相对码头文化而言,则先进文明得多,虽然商业中不乏欺诈,不乏现代工业对落后农业的掠夺,但是商品经济的核心——诚信,是主流。汉口开埠,西风东渐,先进的思想文化、医疗教育、工业交通、建筑技术、……都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商埠文化是一种文明的文化。
商埠文化相对闭塞的农耕文化而言,则开放包容得多。大武汉,不但让全国客商在此设店办厂、安居乐业,也使异族在此经营洋行工厂、林立西式洋楼。使得武汉在中国的经济排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直处于仅次于上海的地位。商埠文化是一种经济活跃积极的文化。
再剖析一下,近代历次发生在武汉的大事件,皆与商埠文化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武汉的地域文化应该正名为商埠文化,码头文化不是老汉口的主流文化!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人文武汉公开课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