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岁汉口古建筑保寿硚回家
昨天本地媒体纷纷报道,为中山大道银丰片新建楼盘让路而平移30米的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汉口古建筑保寿硚迁回原址举行揭幕仪式。
明成化年间,汉江下游从郭茨口改道,经龟山北麓直入长江,汉阳与汉口分割,汉口析出。明崇祯八年(1635年),因苦于水患,汉阳府通判袁焻主持在汉口筑了一道长约10里的半月形长堤,上起硚口,环绕汉口镇北,下至堤口直抵长江之滨,被称为“袁公堤”,也称“长堤”、“后湖堤”。
在堤外,利用襄河故道、湖塘与修堤取土相结合,形成一条护堤河,即玉带河,相当于护城河;由大硚口引进汉水,在今王家巷的下首流入长江。
以袁公堤的修建为契机,汉口历史上迎来第一次大发展。袁公堤与河街围起来的范围远远超过了汉阳城,与此时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武昌城(周长约22里)大致相当,汉口只用了100多年的时间。
保寿硚 摄影 汉口光达
《汉口丛谈》记载,“而河上木桥横跨,或相距里许,在在有之,过桥谓之堤外”。这些桥各具特色,分别以“福、寿、龙、麟”等命名,从上游往下游依次是:大桥口 (汉水由此进玉带河)小桥口 董家桥 广麟桥 天保桥 绳武桥 燕家桥 太清桥 指月桥 大通桥 长寿桥 卧龙桥 飞虹桥 玉皇桥 赵家桥 万年桥 永清桥 燕山桥 多福桥 裕麟桥 玉虹桥 宝林桥 三元桥 六度桥 万寿桥 广益桥 保合桥 太和桥 双寿桥 通津桥 出江木桥(玉带河的水由此入长江)计31座。此时保寿硚所处的位置为木造的裕麟桥。
2016年3月,重出江湖的保寿硚
保寿硚的地理位置
保寿硚在今中山大道以南、长堤街以北间,西距多福路百余米,现属汉正街管辖,旧城改造中山大道“银丰片”。在拆迁之前,保寿硚已变为保寿巷,桥面变成路面,居民在两侧桥栏上建房。
2016年,保寿硚周边的房子均已拆除,压在保寿硚上的建筑也已挪走,修建于1834年(道光十四年)的保寿硚重现真身,让人眼前一亮,护坡、桥墩、桥栏,基本完整,桥下还有一潭清水,桥面总长12.2米、宽3.16米、高1.2米,主桥体由8块麻石的大梁构成。
《汉口山陕西会馆志》记载,保寿硚正对山陕会馆的后门,桥的附近有属于会馆的房屋、店铺、茶楼、寺庙、田地、湖塘;出山陕会馆,过保寿硚、延寿硚,便可到后湖。保寿硚将后湖与街市连接起来,便利城乡交流。“居民受益良多,行人利济不浅”,古人以为修路架桥乃积善积德的义举,在经商牟利之时不忘还利于民。
武汉地方志及硚口区志均称:保寿硚又名裕麟桥,始建于康熙初年(1662年左右)。1822年刊刻的清范锴所著的《汉口丛谈》上,裕麟桥是一座木桥。
2016年3月,桥栏杆外面“保寿硚 十四年”依稀可辨。
1834年,山西、陕西烟帮集资修建的保寿硚用的是石材,硚字用的是石旁的硚,在1877年的《湖北汉口镇街道图》上,有的桥用“石”字旁、有的桥用“木”字旁(磨子桥),不同材料建筑的桥梁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这也是硚口之“硚”的成因。
1988年,保寿硚被列为武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东、西面至桥栏板外10米,南、北面至桥端外20米。
光绪22年(1896年)编撰的《汉口山陕西会馆志》记载,保寿硚于“道光十四年孟秋月西菸帮经理建修”。镌刻在保寿硚东边桥栏内侧曾有“道光十四年西秋月山陕水菸众号建修”一行字,十多年前汉网网友拍有照片,严涛将其拓印保存;又经十多年的风化,现已难辨字迹。今保寿硚重出江湖,西边桥栏内有“保寿硚”三字,桥栏外侧亦可见“保寿硚”三字及“道光十四年”字样。
保寿硚是一座有志书(《汉口山陕西会馆志》)记载、有碑刻留名、有建造年代(道光十四年 1834年)、有修建者署名的桥梁,像这样有完整记录的古代桥梁,全国也不多见。
后堤外保寿延寿二桥合记
汉口地方面江背湖,每当夏秋之时,水势涨沸,一片汪洋,筑堤以御之。大雨滂沱,内濠之水更难疏泄。居民于此往往隔岸相视,苦无渡船桥梁。乡人悯之,于是我山陕两省商人捐资造以石桥二孔,西曰保寿桥,正对会馆之后门,系南北行;东曰延寿桥,与雷袓殿之桥毗连,系东西行。道光十四年孟秋月,西菸帮经理建修。自遭劫后,年久失修,今会馆工程告竣,二桥亦随整理,坏者补之,颓者扶之。其保寿桥长一丈八尺,宽一丈,两翼辅以石栏;延寿桥长贰丈八尺,宽一丈贰尺,两翼新添栏杆。二桥既修于东西火路,又筑于东界,居民受益良多,行人利济不浅。为义举之不可以已也。善夫
光绪二十二年岁次丙申孟春月经理首人谨識於汉皋旅次
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保寿硚” 的牌子并非1988年就立在此处了,而是2014年9月中山大道银丰片地块招标拍卖前立在此处的。摄影汉口光达
康熙年间的山陕会馆建筑毁于太平军(《汉口山陕西会馆志》中称“粤匪蹂躏”)1852—1854年据武汉时期。太平天国走向末路时,于1863年重修关圣殿,1870年重修春秋楼,措辞都是使用的“重修”;1834年修建的保寿硚,没有使用“重修”一词,而是“建修”,可见保寿硚与裕麟桥没有继承关系,很有可能在康熙时代山陕会馆后门外、堤街附近的土地、房屋还未被山陕会馆购买。
《汉口山陕西会馆志》中记载:街北至南岸边东西与会馆基等,召有租户,岁收租金;堤外高筑,北岸中留濠以吸水;修二桥以渡人。西曰“保寿桥”,正对会馆之后门,东曰“延寿桥”,与雷祖殿之桥毗连。北岸西首有瘗旅公所,为同乡厝柩之所;所东为泰山庙,有屋有堂,为乡人养病及丁艰换孝之地;又东为茶楼,又空基,岁取租金,以资馆用。
1822年刊刻的《汉口丛谈》玉带河上有31座桥;1877年的《湖北汉口镇街道图》只有20余座桥,城垣(1864年)的修建,汉水不再引入玉带河,居仁门、上闸口以上的桥均已消失;到1890(约)出版的《武汉三镇合图》玉带河上只有10余座桥。随着城市的发展,玉带河及汉口城堡内的桥呈减少的趋势。填湖修路、填湖建房,人进湖退,印证汉口城市发展的轨迹,从古至今。
汉口的后湖,从在汉正街之后,渐行渐远,现在黄陂区的后湖不知是否因“在汉口的后面”而得名?
迁回原址的保寿硚。 摄影汉口光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