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569期:不看这篇文章你会错过一个重要方法,在说服别人时行为经济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569期#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有趣的行为经济学的现象。现在我们假设:五一小长假,你早晨出门散步,路边有抽奖的小游戏,你参加了正好抽到了100块钱,这个意外的收益让你特别惊喜。不过在早市上买完菜以后,回家的过程中,你不小心把这100块钱又给丢了,接下来你心情就挺懊恼的。按理来说早晨如果你没有得到这100块钱,也没有失去它,你只是去早市买了菜又回来,心情应该挺愉悦,至少是平静的。不过在发生了这“100元的得与失”的事件以后,你的心情就变得不好了。

其实仔细想一想收获了100元,然后又损失了100元,应该是收支相抵,在这种情况下,心情应该还是平衡的、平静的才对。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在收获了100元又损失100元之后,心情肯定是挺不好的,因为损失100元带来的痛苦要远远大于收获100元带来的愉悦。这就是行为经济学发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对同等数量的损失的估值,要远远大于同等数量的收益的估值,也就是说损失往往更令人感到难受。

我再来举一个例子:现在我们有两个投资方案,按照甲方案,我们确定可以收入4万元;按照乙方案,我们有80%的可能收入是6万元,但是呢,也有20%的可能是一无所得,或者仅有极少量、微不足道的收入。好了,现在请问甲乙两个方案,你更喜欢哪一个?

很多人都会选择甲方案,因为确定可以收入4万块钱。实际上,如果计算数学期望的话,乙方案的期望值是68 ,48000,这个数值要明显大于甲方案。不过很多人不喜欢乙方案,因为相对于确定收入4万块钱,这乙方案还有20%的可能性就是一点收入没有。明明可以稳定的收入4万块钱,我为什么要冒一点收入都没有的风险呢,这不就相当于自己损失了4万块钱吗?

所以由于“损失厌恶”的心理,很多人都不会选择乙方案。所以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人们的日常行动当中,避免损失是排第一位的,而获得收益排在第二位,人们总是优先考虑避免损失的方案。

好了,话说到这儿,我们就提醒大家了,实际上在日常的沟通交流当中,要想对别人施加影响,要想说服别人,可以很巧妙的利用这种“损失厌恶”的心理。比如我和我的团队开发了一种产品,在宣传推广的时候,我们有两种推广方案:第一就是用了我们的产品,每年您可以节省1万元;第二种是不用我们的产品,每年您会损失1万元。大家可以猜一猜,这两个传播方案哪一个效果更好?实际上是第二个,所以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总是优先考虑避免损失的方案。

同样道理,赵老师写了《水浒智慧》这套书,推广的时候也有类似的两个思路:第一个思路是谈收益,读了这两本书,你不光收获知识,还能收获成长进步的机会;第二个思路是谈损失,不读这套书,你就会损失成长进步的机会。大家想一想,这两种传播方式哪一种更容易引发购买?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肯定是后一种。进一步来说又有两种方案:a方案是告诉你,不读这本书,你会损失好多成长进步的机会;b方案是告诉你,不读这本书你会损失至少三个重要的成长进步机会。这两个方案哪个方案更有效呢?那肯定是b方案,因为a方案的损失是模糊的,而b方案的损失有数字就显得比较具体、比较清晰。

说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了,在说服别人的时候,首先就是要谈有可能发生的、清晰而具体的损失,然后再谈解决方案,具体建议,这样效果就会比较好。比如我们要劝一个人上学读书,一上来我们就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读书的话,将来会面临很多损失,最简单的从收入上来讲,你每个月的收入要明显的低于那些读书的人。

这一点我记得在1月28日的推送当中,我们谈过,“没有特殊的资源背景,就不要走超常规的道路,如果有人和你说上大学不重要,你就和他说2468这4个数字”,进一步你还可以跟他讲,如果不读书的话,你会损失成长进步的机会,你会损失遇到更好朋友的机会,还会损失从这个小地方走出去,创造自己精彩的大未来、大人生的机会。

这种先谈损失再给建议的方式,在说服别人的时候效果是非常好的。聪明的商家在网上进行商品促销的时候,也会巧妙地使用“损失厌恶”原理。那么他们的套路是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反套路呢?这个内容要留给明天了。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