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厢房姚村古村

城市厢房姚村古村

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距离兰溪市区5公里,地形呈长方形如船状,地势西南略高渐斜向东。自清代以来,村人因经商、行医赚钱以后,回家营建房舍,始成现在古村落。姚村现存建筑大多为清末至民国时期,道路布局,如“井”字形,背靠龙山、前临潆溪,为居家理想之居地,村落现有古建筑围绕前、后塘而建,有宗祠、庙宇、戏台、凉亭、民居、桥梁等60余幢。主要文物古迹有存德堂、如德堂、崇德堂、逸志堂、永庆堂、萃德堂、齐政堂、文三公厅、慎德堂,俗称花厅、雨台、锁潆桥等。姚村古建筑雕刻精细,为兰溪民国时期雕刻精华之所在,1992年12月12日,被兰溪市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目前是全国传统村落、浙江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姚村村庄山环水绕,景色迷人,全村建筑几乎都坐西朝东门向,有迎风朝日兴盛含义,明清古建筑占村庄的45%左右,建筑属徽派建筑,青砖白墙灰瓦马头墙,砖雕木雕花样精致优美。

姚村南宋景炎年间从绍兴西迁居兰溪,村域面积2.4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256亩,有1446人,地处丘陵。主要产业为蜜枣加工,火腿腌制,木雕。

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是以姚姓村民为主的血缘村落。作为一处传统村落,姚村和兰溪其他古村落一样,有着历史悠久、古建筑存量丰富、序例清晰、类型多样、建筑精美的特点。

姚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兰江街道西北丘陵地带,坐西朝东,距市区5公里,是兰溪名副其实的城市厢房。姚村村前潆水长流,村后龙山蜿蜒,兰芝风情线从村前通过,兰溪至厚仁的公路绕村而过,经经衢江大桥到垫塘边经济开发区的公路横贯村后,交通十分便利。

姚姓村民入居前,姚村叫“夏宅”。姚姓村民定居并快速繁衍后,村名改为“姚村”。姚姓望族建造于明代的祠堂很华丽,上世纪四十年代毁于日寇战火。2006年,移址新建,历时4年告竣,耗资五百余万,更加富丽堂皇。新建姚氏宗祠的资金,由姚宝熙老人带头,村民自发筹集,祠内所用木料,绝大部分为国外进口。2010年4月17日,姚村举行万人祭祖大典,盛况空前。

  姚姓先祖注重堪舆,当年姚村始祖择地建村,阳基自黄店柱竿山中转坤申土星,命名龙山。龙山伸出五指,犹如金龙献爪之形。龙山后有黄土山为屏,前有小青山作案,左依仓山,右抱象山,一侧的狮山耸立如华表。天开于北,地闭于南,小溪一带,水纳乙辰,从丁未而出,气象非凡。至福三公,更集聚龟山瑞气,于是人丁迅捷繁衍,家族兴旺。姚姓族人建宗祠以关水口,东佐锁潆庵,西造锁潆桥,左增文殿,右改武宫,财不外泄。数百年风风雨雨,村中依然保留下50余幢清代建筑。古建筑以月塘水系附近的齐政堂、崇德堂、奉政第和古戏台为中心,依地势呈辐射形分布,整体感强。所有古建筑饰以粉墙黛瓦,格调清新秀雅。古建筑祠堂类多用高大的牌楼式门面,门额庄严。齐政堂与崇德堂分别题写“瑞叶三斯”、“颂叶三斯”,三斯即“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有“落叶归根”、“眷恋故土”等涵义。古建筑民居类多有影壁,大门内墙设金鼓架,天井狭窄,楼屋高大,檐下木雕繁缛。古建筑马头墙错落有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姚村在唐宋时便已存在,姚氏始迁祖姚烈在南宋端宗景炎(1276-1278)年间自绍兴迁居至此,生息繁衍,逐步壮大,故得名姚村,迄今已有700多年。经过世代的勤劳创业,姚村目前已发展成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人口1400多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建筑遗产型历史文化名村。村中明、清时期古建筑约1.9万平方米,现存民居58幢(其中明代7幢,清代51幢,明清厅堂建筑8处),规模宏大,群落完整,原貌保存基本完好,2013年列入第二批全国传统村落。
  姚村古民居按照宫、商、角、徵、羽的世系自村北而南分布,如今宫、徵、羽早已不存在,商支下分天、地、人三支,占全村90%的空间,角支仅占村南一隅,各支族都有自己的祠厅建筑。民居典型单元一般坐西朝东,建筑相联,户户相通,形成长条型住宅团。其中从如德堂后延伸到村中骑街楼,又从骑街楼向西延伸到上厅基,由骑街楼衔接的两组最大,占到全村面积的约10%。组团之间形成弄堂,弄堂道路用青石板砌筑,弄堂两侧建筑均有马头装饰精美的封火墙。弄堂中还有过街骑楼,将两侧民居建筑相连。村庄道路除沿潆溪两岸的通道外另有二纵一横,一纵是长弄堂,过大石桥经长弄堂到井头面;另一纵是小厅弄堂,自溪边路口过小厅(萃德堂,已废)到上厅基;一横是花厅路,从上基厅过花厅到夏宅道院。道路原铺青石板,惜大部分已被混凝土覆盖。
  姚村的中心井头面是姚氏家族最大的公共活动广场。广场北部是雨台,建于清嘉庆年间,清宣统二年(1910)重修,四柱歇山顶建筑,翼角起翘,雕刻精湛,有扩音藻井。每年农历八月,这里常常开台演戏(俗称“八月戏”),历年不辍。近年来由村民集资按原貌进行了维修。广场南部为姚村富商姚坤鳌的宅院。建筑依山就势,布局严谨,轮廓错落有致,外墙砖雕门楼,装饰精美。二楼开窗面对雨台,富商、女眷坐在家中楼上便可以直接看到宗族的各种仪式,欣赏社戏表演。解放后这里曾是殿山公社的办公场地。广场西侧是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三间二进齐政堂,青石门面二柱三楼砖雕门楼,雕有双狮抢球和武士雕刻,上方赐有“恩荣”匾一块,门匾“瑞叶三斯”寓意世代子孙像根深的大树一样枝叶繁茂,是姚氏支族婚丧喜事和家庭聚会的场所。广场中心有一元代古井,为姚氏先祖定居姚村后开挖,井水甘美,大旱不竭,保存完好,广场也因此得名。
  姚村现存众多连片明清民居建筑群落原貌保存完好,建材纯用砖木,平面布置多为三间二厢一天井。天井可蓄水排水,有可盛水的水缸以防火灾,墙窗高又小,多有前后门,有木老虎防范外盗。天井的牛腿、雀替、额枋上均雕刻各种人物、动植物图案,门窗图案花式繁多、装饰精致。二楼为私秘空间,雕刻装饰较少。
  除选址、布局等有一定研究价值外,姚村古民居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建筑装饰和雕刻工艺精湛细腻。雕刻类型包括石雕、砖雕、木雕等,尤以木雕为村中传统工艺,至今仍有技艺高超的传人。在建筑的门楼、天花、额枋、梁、牛腿、雀替、门窗、廊楣等部分有以刻纹、浮雕、圆雕、透雕、平雕等手法雕刻的迎宾图、百寿图、天官赐福等各种人物故事,仙鹤、孔雀、鹿、鸳鸯、狮、蝙蝠等各种吉祥动物以及回字形、工字形、倒挂龙、箭羽纹、冰裂纹等图案。装饰木雕的构件选材精良,形象栩栩如生,与建筑浑然一体,显得高贵典雅。
  村前自北而南建有六桥。潆溪改道后五桥被改造,唯锁潆桥保存了原貌。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修于清光绪年间,青石拱形结构,高出水面4米。桥面长6米,宽2.5米,两边石栏杆高0.6米,镌有“锁潆桥”三个大字。桥北有石阶4级,桥南有石阶八级(即向南、向东各4级)。
  姚村的文化积淀比较深厚。春节龙灯会是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始于清代乾隆年间,每年农历正月初六举行,两百多年来延绵至今,远近闻名。姚村龙灯为板灯龙,龙头用樟木雕刻,红漆描金,龙身由各家的木板条凳相接而成。板面装有彩灯两盏,称为桥灯。龙尾上挂红灯,一人独背而行。龙灯出行时声势浩大,由清代制作的銮驾和四对大铜锣开道(銮驾原有108副,现存70余副)、花灯、马灯先行,全长可达一华里。沿途松脂火炬照明,满路星桥连锁,银花火树,烛光摇曳,景色壮美。
  姚村工艺品突出,木雕始于晚清的姚金聚,世代相传,现有十人技艺精湛。腌腊工艺始于清代中叶,腌制的金华火腿在江浙一带畅销,现在村内仍有较大规模的火腿厂从事腌腊营销。晚清时当地蜜枣加工由许姓垄断,工艺不肯外传。兰邑名人祝芝园与许如荣情交甚笃,得其秘,后传芝园的女婿姚焕堂,姚村也逐渐成为蜜枣加工地。
  姚村教育起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姚敬泉创建的豸山书舍。敬泉谢世后由其长子尚道、三子尚贤继承,延续到清顺治年间。此后村中设馆办私塾,晚清时在萃德堂办群英小学,民国二年(1913)在姚氏家庙创潆溪两等小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秋办潆溪完全小学(即今殿山小学),数百年来未曾间断。在科举时代,当地就培养了不少秀才、举人乃至进士,到了当代,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彦、物理学家姚爽、复旦大学教授姚纪花等均从家乡的基础教育起步。在当地文风熏陶下,小小的姚村出过一些人才:譬如姚坤鳌人称姚老坤,晚清在兰溪开创瑞享钱庄,又在金华开设裕享钱庄,操纵金、衢地区的金融,促进了商贸的繁荣。虽然颇有家产,但姚坤鳌富而不骄、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独资兴建了保存至今的慎德堂、衍庆堂,大手笔建了雨台、齐政堂和姚氏家庙(已被日寇焚毁),还出巨资捐助甘溪大桥、兰溪悦济浮桥、金华通济大桥建设。结识浙江省督军汤寿潜后,他又投资兴建沪杭铁路、浙江实业银行,受到后来浙江省主席陈仪的题词赞颂。姚世昌系黄埔军校三期,参加讨伐陈炯明时任师党代表,代理师长。他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不幸阵亡,被列为阵亡重要军官,授予“忠烈可风”匾额。
  姚村丰厚的历史文化得到中外专家的重视,清华大学教授曾来村中考察。上世纪90年代,日本农耕民俗文化考察团三次来村考察,随后编辑了《江南民俗文化》一书,进一步宣扬了姚村的底蕴。
  姚村建村已有700多年历史,而今村中的道路、水系仍保持清代的模样,源于村民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较深,不愿轻易改动本村山环水抱的道路水系。此外村中古民居大多保持完好,虽有文物贩子上门收购住户的牛腿、格扇等木构件,但均遭到村民的谴责。姚村明清祠厅建筑原有26处,均为祭祀婚丧所建。现存崇德堂、如德堂、存德堂、慎德堂、齐政堂、衍庆堂、下陇庙等7处作为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
  崇德堂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后经多次维修。建筑坐西朝东,三开间三进二天井,串联式建筑,抬梁式结构。青石门面,乳钉门,厅檐叠翘,二柱三楼,砖雕结构,屋脊饰有鸱鱼吻,上嵌葫芦画戟,檐下“亲睦”砖雕牌匾,以示不忘敬宗睦族,牛腿雕刻玲珑剔透,是姚氏支族婚丧喜事、家族聚会的场所。其砖雕门面曾发生倾仄,村民集资按原貌进行了维修。
  如德堂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光绪十年(1884)维修并改建为三开间对合。后进额枋上雕有《百寿图》,雀替、牛腿雕有文官武将雕像。
  慎德堂俗称花厅,占地806平方米,为姚村明清建筑之首,原系清末富商、五品奉政大夫姚坤鳌的私宅,因其以慎处世、乐于公益而被命名为慎德堂。建筑青石门框八字型门面,基脚石雕有龙凤、双狮抢球、鹤、鹿等浮雕。木雕门楼为歇山顶,莲花倒挂柱。额枋、雀替、牛腿、角戗等均有缕空雕刻。封火马头墙。砖雕照壁起辟邪符镇作用。头门明间顶部为天花板。仪门青石门面、乳钉门。砖雕门楼,二柱三楼,下额枋上高浮雕为双狮抢球,门匾刻有“世德流芳”四字,上额枋为仰莲雕刻花边,刻有高浮雕鹤鹿同春,密檐砖雕。仪门为三开间抬梁式结构,梁枋搭牵、斗垫、牛腿均雕有回字型、鸱鱼状、莲花座、鹤鹿等雕刻。正门三开间,前有廊轩。双狮牛腿缕雕层次丰富、技艺精湛,额枋正中雕刻为迎宾图。天井四周雀替上人物雕刻栩栩如生。天井置有千斤荷花缸,大型石雕缸座。后进两厢融扇窗雕有三国故事,窗扇饰有精细的动物花草图案。廊眉雕有帏帐图案。后进左侧有五间两层偏房,额枋上雕有金钱蝙蝠,手法细腻舒展。目前该祠堂作为农民文化宫使用,保存完好。
  衍庆堂建于明代,青石门面,砖雕门眉,封火马头墙,马头为凤尾翘造型。三间三进三天进二楼,天井之间设有廊轩,天井四周有小平座,平座护栏与窗披有工字形、冰裂纹和箭羽纹图案。牛腿雕有人物故事,雕工精湛,玲珑剔透。雀替雕有孔雀、仙鹤、雄鹰、鸳鸯等。
  下陇庙位于龙山山麓、村庄南端,始建明朝中叶,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从旧址南移十多米进行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用砖木整修扩建,内有36根木柱支撑,象征六六顺风的吉祥,是姚氏家族唯一的祭祀庙宇。庙坐西朝东,三间三进,一至二进有天井,二至三进有穿堂,抬梁式建筑,明代石础雕刻简洁。除边属三间已分割为民居外,建筑由民间捐资维修,保存基本完好。

姚村前绕潆水,后倚龙山,山水毓秀,人杰辈出。明代敬泉公创办豸山书舍,县志记载其事。清代名医凤山公,医德高尚,驰名八婺大地。晚清至民国年间,商业巨子坤鏊公乐善好施,广为公益,备受百姓赞颂。现代的姚炳圭,其书画与童之凤、柳屏山齐名,被誉为“兰溪三杰”。黄埔军校三期姚世昌,自小聪慧,磊落不羁,原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因罢课反对学校尊孔崇经而被开除。1925年,他辗转至广州,入黄埔军校,是中共党员。在北伐战争中他一往无前,为国捐躯,是革命烈士。

姚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有传统蜜枣制作、姚村木雕、缸米黄红曲酒等等。

姚村木雕在兰溪市内外十分出名,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姚焕强。缸米黄红曲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姚亚文。

姚村的木雕工艺始于清光绪末年,延续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改革开放后,姚村花雕开拓了广泛的市场,其技艺也日益精湛。除了民用木雕外,还运用于古建筑修复、大型建筑配套、旅游胜地装饰及人物系列雕塑等方面。建德大慈岩、灵栖洞,兰溪白露山、横山、芝堰祠堂等处的木雕均出自姚村能工巧匠之手,部分精品被推荐至海外展出。

在众多花雕大师中,姚金聚有着特殊的意义,出生于清光绪十一年的姚金聚十三岁时师从东阳花雕师傅,艺成且精,作品包括龙亭、銮驾、“百工屏”、“百工床”等多种样式。民国16年姚金聚被选为兰溪县木雕业公会兰西分会会长。

游完姚村,使人感到她所包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城市厢房上,距离兰城近, 而且我们感到的是她是一个古建筑保护的相当完好的村落,有厅堂、巷道、灰墙白瓦马头墙,还有栩栩如生的雕刻、传统的缸米黄酒、蜜枣制作,从中陶冶心情,让人感到流连忘返。

“潆水潺潺绕古村,风荷雨露泽儿孙。龙山文脉长相继,淳厚民风万世存。”一位诗人写的《潆溪风荷》,盛赞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村容村貌与村风民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姚村村民齐心协力,为维护好古村落形象,开发新的景观,营造了敬老爱幼、奋发向上的村风民风,开发姚村的旅游业信心十足,热情更高,让姚村成为兰芝风情线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0)

相关推荐

  • 【芝堰倒计时】几易其稿的《芝堰古建筑导游词》

    芝堰古建筑导游词 刘鑫 王丹 讲解路线: 景区入口景区示意图前(整个村落情况介绍)--半月塘--月塘古柏--活水明堂(五世同堂民居)--古驿道(严婺古驿.沿途商铺)--光裕堂(门当户对)--世德堂(楼 ...

  • 【兰溪祠堂】肥皂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肥皂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肥皂三槐堂位于兰溪市黄店镇肥皂村54号,坐东北朝西南,为三开间三进两明堂建筑,建筑面积374.94平方米,清代建筑. 该建筑大门为二柱砖雕门楼,上有刻着吉祥动物.如意.回字纹的砖 ...

  • 【行走兰溪】北舒村的怀想

    北舒村的怀想 与北舒村结缘是由于我研究舒元舆的事而对舒元舆后裔有所接触而结缘. 在白露山周边一带都有舒元舆后裔的足迹.白露山下潘村对面的下舒村.午塘村,黄店镇的太平桥村.张坞村,兰江街道的舒村.柏社乡 ...

  • 【兰溪祠堂】 渡渎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渡渎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章氏家庙位于渡二行政村,坐北朝南偏西45°左右,由门楼.前厅.中厅.寝堂.厢房.偏院等组成,创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除门楼为明嘉靖年遗物外其余大多是清同治年间在太平军 ...

  • 【兰溪祠堂】 篁屿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篁屿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篁屿振德堂位于兰溪市黄店镇篁屿村西部,三开间二进一明堂.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01.59㎡.清末开工,民国14年完工. 该建筑前进明间设戏台,中缝梁架为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扁作梁,梁 ...

  • 【兰溪旅游】长乐福地 古建精品

    长乐福地  古建精品 长乐村原名叫上坑,建村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攻打婺州(金华)时,大军进入上坑村后恰遇秋雨连绵,屡攻不破,便在该村屯兵月余.朱元璋见村民们淳朴厚道,勤劳耕读 ...

  • 【兰溪祠堂】 厚仁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厚仁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潘氏家庙位于兰溪市兰江街道厚仁村中,前临一大水塘,左右为民居.家庙大门左侧有合抱古柏一株,惜已枯死.始建莫详,现存建筑为清末至民国重建. 潘氏家庙为潘姓祠堂 ...

  • 【乡土兰溪】走进兰江街道大路口村:村有古建筑徐氏宗祠

    走进兰江街道大路口村:村有古建筑徐氏宗祠 大路口村位于兰溪市兰江街道办事处驻地西面5000米.村民委员会驻水阁殿,因主村大路口得名.地属丘陵,区域面积2.32平方公里,有耕地233亩.辖水阁殿(红星村 ...

  • 【芝堰古建】芝堰明清古建筑群

    明清古建筑群 芝堰村古建筑群,以其"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最富有特色.在此村共居的1700多人口中,其中1500余人姓陈的都是大经公的子孙.陈氏的后裔经过860多年的苦心经营,不 ...

  • 【风水兰溪】上包村“活水排形”的建筑肌理

    上包村"活水排形"的建筑肌理 兰溪市黄店镇上包村位于兰芝风情线上,位于三峰山山脚下,北面与三峰殿口村相接,东北与金钟村接壤,东面与清塘何村接壤,南面为下包村接壤,西面与上唐村接壤. ...

  • 【古建文化】三泉柱竿庙

    三泉柱竿庙 三泉柱竿庙(又称福佑寺)位于兰溪市黄店镇三泉村村西,距村1公里,在柱竿山西部南面山脚.现存建筑为三间对合加东侧屋.坐北朝南,面积624.37平方米.清晚期建筑. 该庙前进为五架梁带前后双步 ...

  • 【兰溪祠堂】 三峰殿口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三峰殿口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敦睦堂位于三峰殿口村中部,坐东朝西,建筑面积236.91平方米,始建于明代,历经维修,民国十二年(1923)将木柱改为石柱,1985年大修.三间三进二明堂结构,硬山顶 ...

  • 【兰溪祠堂】芝堰祠堂及历史人文

       芝堰祠堂及历史人文 芝堰孝思堂: 芝堰孝思堂位于兰溪市黄店镇芝堰村村中,为回字型建筑,坐东朝西,面积1285.50平方米,明代时期建筑. 该建筑第一进由门厅及两侧屋组成.门厅面阔三间,明间中缝梁 ...

  • 【传统村落】芝堰古村

    芝堰古村 1997年8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芝堰村建筑群,位于黄店镇芝堰村,明清建筑有五十余座,以"孝思堂"."衍德堂&qu ...

  • 【乡土兰溪】樟坞村与樟坞高腔

    樟坞村与樟坞高腔 樟坞村位于黄店镇政府驻地西北7000米.属山区,村民委员会驻樟坞得名.村座落于山坞之中,村内多樟树,故名樟坞.区域面积1.78平方公里,地属丘陵.耕地368亩,山地2287亩,水面1 ...

  • 【金华故事】姚村木雕枝艺(传统技艺)

    姚村木雕枝艺(传统技艺) 姚村的木雕工艺始于清光绪末年,延续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改革开放后,姚村花雕开拓了广泛的市场,其技艺也日益精湛.除了民用木雕外,还运用于古建筑修复.大型建筑配套.旅游胜地装饰及 ...

  • 【兰溪祠堂】 大坞陈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大坞陈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维则堂位于兰溪市黄店镇大坞陈行政村大坞陈自然村村东,坐东朝西,占地面积为540.21㎡.始建于明,清代重建,三开间三进两明堂,硬山顶.     砖雕门坊位于维则堂前约3米处,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