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江西·文化名人丨周敦颐:理学开山独爱莲
周敦颐
理学开山独爱莲
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公元,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但在他几十年的出仕生涯中,却与江西的山山水水,特别是九江庐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周敦颐出生于世族大家,父亲进士及第。然而他十五岁丧父,遂跟随母亲投靠在京师任职的舅舅郑向。郑向通过规程奏补了周敦颐为朝廷录官,使其正式踏上仕途。此后官场 30多年,大多在州县任职,主管司法办案。从1040年起,他辗转进出,四次任职江西。
据历史记载,当年他在南安军(今江西大余)任司理参军,办理司法刑案。狱中有个囚犯罪不当死,而性情暴躁的转运使王逵却要判处他死刑。转运使是州级最高的行政长官,无人敢拦。周敦颐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王逵仍暴跳如雷,坚持原判。周敦颐随后拿出自己的委任状和官员记事本,交还给衙门,以示抗议,并正言警告:“如此尚可仕呼?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王逵见其如此刚直,顿然感悟,决意改判,并极力举荐周敦颐。其后,周敦颐办案公正,勤政无私的人格形象遂为世人所知。
1038年,周敦颐为母守孝,在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寺读书期间,他和两个人有过交往,影响颇大:一是受到当时润州知州范仲淹的启导和奖掖;二是三次拒见年轻气盛的王安石。当时王安石随父也住润州,他慕名前来拜访周敦颐,不料三次碰壁。王安石愧愤难当,发誓自己要直接从儒家经典中去寻索,不再问道于他人。后有同道不无遗憾地说,如果周敦颐当时结交了王安石,对其施加影响,也许王安石就会改变其执拗不变的性格。后周敦颐从合州(今重庆合川区)返京等候调任,曾拜访过官职已在其上的王安石。两人把谈连日继夜,王安石退而精思,以致废寝忘食。可见,周敦颐确有一种研精覃思,穷神知化的哲人气质。
周敦颐的理学思想集中于两篇哲学论著《太极图说》和《通书》,为后代理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尤其是《太极图说》,全文250余字,阐明了“无极而太极”“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中正仁义而主静”等宋明理学的经典命题,后来“程朱理学”与之一脉相承。
周敦颐人在官场,但心在林泉,《爱莲说》以“莲花”喻君子,就是其心声志向。1061 年,周敦颐从京城开封赴任虔州(今赣州)时,一路经过江州(今江西九江)庐山,饱览庐山胜景后,慨然有归隐之意。遂在山麓之下构筑了一座书堂。堂前有条小溪,源自莲花峰下,溪水甘凉清澈,更添几分雅气,于是名之为“濂溪”,书堂即为“濂溪书堂”。
1071年,周敦颐在广东任上病倒,而此时更听到母亲坟茔被洪水冲击的消息,于是上书朝廷,据此请求转任南康(今江西庐山市)。年底,刚调任南康的周敦颐又上书朝廷,以身体多病为由,请求解职。至此,他结束了35年的仕途生涯,遂其心愿在庐山所筑书堂过起田园生活,讲学授业。因他为官廉洁,薪俸大多资助亲友百姓,因此归隐后生活清苦,时有断炊。但周敦颐不以为意,处之超然,两年后病逝,葬于庐山莲花峰下。
哲人已去,有墓凭吊,更有《太极图说》之余响不尽,《爱莲说》之余香不绝。
(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在线收听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