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基金常识》精读笔记

  
  约翰.博格,全球第一只指数共同基金的建立者,被称为“指数基金教父”。他也是美国最大共同基金公司领航集团的创办人,被《财富》评为“二十世纪四大投资巨人”之一。他提供的指数基金投资工具,帮助成千上万人实现了自己的财务目标。他倡导的被动投资理念,越来越受到全球投资界的广泛认同。
  本书是约翰.博格的经典之作,不但阐述了被动投资的理论根基,还提供了大量详实的数据和论证,其中最长的数据跟踪超过200年。除此之外,作者还给基金投资者提供了明确、可操作的规则和建议。
  核心内容
  1.被动投资为什么有优势,被动投资具体该怎么做。
  2.一个合格的基金投资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自我修养。
  3.博格的投资理念,如何跟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在本书中,作者描述了一种简单、长期、一学就会的投资方式。这种投资方式被美国市场上百年的数据所证明是长期有效的,而且收益率远超过定期存款。
  在冬天下雪的时候,找到一个很长的斜坡,坡上有很湿的雪,自己做一个雪球,让雪球向下滚动,雪球不断地吸附新的雪进来,会越滚越大。当你投资一家好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就好比委托了这家公司,帮你来滚雪球,把自己的本金越滚越大。
  但是,挑选公司就比较费力气了,而且还是非常专业的活。你要从上万家公司里面选出来业绩持续上升的公司,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有没有非常简单的方法呢?有人就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办法,建立一个计划,挑选几百家能力相对靠谱的公司,让它们一起滚雪球。中间有的公司不行,就定期更换,加入新的公司。
  这种挑选了几百家公司的计划就叫做指数基金。当你买入一个指数基金,就是同时委托了这几百家上市公司帮你滚雪球,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不需要费力气,中间也不需要做什么,所以,买入指数基金并长期持有的投资方式,就叫作被动投资。
  第一部分    被动投资为什么有优势,被动投资具体该怎么做
  投资分为两类,一类叫做主动投资,另一类叫做被动投资。主动投资就是通过自己的研究,选一只你认为好的股票,再选择你认为好的时机买入和卖出。被动投资正好相反,既不选择股票,也不选择时机,用最傻瓜的方式,买入一篮子的股票,持有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动,就凭这种方式,你就可以战胜大部分专业的基金经理。
  被动投资应该买什么?就是指数基金,在国内叫“公募基金”。就是指那些向社会公开募集,投资于证券、期货、债券等金融品的基金。公募基金有许多种,指数基金就是其中的一种。
  股票市场的指数,就是由第三方机构,用某种简单的数学方法人为计算出来的。比如中国A股里的沪深300指数,就是在全市场3000多只股票里面,选择了业绩好、市值大的300只股票,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计算出一个股票指数。这样你一看沪深300指数的涨跌,就能大致知道,今天整个A股市场的表现。
  如果你按照沪深300指数中的300只股票的构成比例,一篮子买入所有这300只股票,就相当于一只指数基金了。因为简单易操作,这种指数基金也就是成了被动投资的最主要投资工具。
  购买指数基金有什么好处呢?第一点,长期收益高。在所有的投资类别中,股票的长期收益是最高的,在美国过去二百多年的时间中,股票的长期年化收益率大约在7%左右,比债券高一倍。
  为什么股票的投资收益率最高呢?长期来看,股票的收益率来自两个东西相加。一个是你买入时刻的股息率,这个数字越高,代表公司的分红能力越强。第二个是你买入的那个上市公司未来的盈利增长率。上市公司通常是一个国家经济体系中质地最优良的一批公司,它们的平均盈利增长率肯定是超过国家整体的经济增速的。所以,只要一个国家的经济在上升通道中,长期来看,买入上市公司并且持有,就能获得良好的回报。
  除此之外,被动投资还有两个特别大的好处。第二个好处是成本低,第三个好处是不择时,不用选择股票买入和卖出的时机。
  成本低的例子。
假设现在你有两种投资方式可供选择:A方案,是购买市面上现成的一个基金,这只基金资产的35%投资美国的债券,65%投资美国的标普500股票。
  B方案,你还是买35%的美国债券,65%和美国标普500的股票,但是你不购买这只基金,而是自己动手,分别买一只债券指数基金,和一只标普500的指数基金。这个方案最终的东西其实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指数基金的费用更便宜一点,每年的费用要便宜0.9%。
  假设你在1947年,分别在两个方案上各投资了1万美元,50年后,如果你用的A方案,你的1万美金变成了108万;如果你用的是B方案,你的1万美金变成了161.5万,比起A方案的108万,多了差不多一半。
  由于两个方案购买的东西实际上是一样的,这个结果的巨大差别,完全是来自于每年0.9%的细微的费用差别。
  在长期投资中,降低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举措,是放在长期投资的第一位。因为任何细微的成本差异,在长期投资中,都会被时间累积放大。
  不择时优势。媒体的择时往往是不可靠的,专业的基金经理呢?我们从一个客观统计指标,可以看出基金经理对于择时的勤奋程度,那就是换手率,也就是一定时间里把股票转手买卖的频率。换手率越高,说明基金经理越喜欢折腾,越勤奋地做择时的操作。
  上世纪40到60年代,基金经理的年换手率是17%,到了1997年换手率上升到85%,到了2007年,换手率到了105%。从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基金经理在择时上是越来越勤奋,但结果如何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美国股票基金的管理水平随着换手率的增加而有所提升。恰恰相反,由于换手率增加带来的费用增加,倒是实实在在地伤害了基金的业绩。
  那么散户的择时呢?大家都是跟风操作,没有一点技术性经验可供汲取。他们进入的时机,刚好就是股市崩盘的时候,他们卖出的时机,也刚好是新的牛市开始的时候。
  第二部分   一个合格的基金投资者要具备什么样的自我修养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基金投资者,至少有三点修养是需要具备的。第一个修养,不要迷信基金的历史业绩。历史业绩和基金经理的名气,是散户购买基金时看得最多的指标。但是,约翰.博格在书中明确地提出:不要高估基金历史业绩的作用,尤其要小心明星基金经理。有数据表明,业绩最好的基金在70 年代的年回报率平均高出指数4.8个百分点,但是在80年代却低于基准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过去表现得越好,未来的表现反而越差。
  约翰.博格认为,单凭基金的历史业绩来做决策是很不靠谱的,但是,历史业绩也并不是没有用处,我们应该用历史业绩来评估基金经理的一致性以及风险度。
  一致性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基金经理说的跟做的是不一致的。他嘴上说的和实际做的是不是一样,他的投资风格会不会变来变去,一会儿买大盘股,一会儿买小盘股。风险度,就是看这只基金在历史表现中的波动性如何,在基金的净值从高点回落的时候,是不是能够控制住风险。
  一个合格基金投资者的第二个修养是,要懂得资产规模与业绩的反比效应,也就是资产规模越大,业绩越不一定好。资产规模是一个容易被投资者忽视、但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基金业内有句话“规模是业绩的敌人”。因为规模越大,要取得超过市场的收益就越难。所以,对于规模特别大的热门基金,一定要谨慎对待。
  基金投资者的第三个修养是:要有长期的投资规划。在中国A股,有代表大型蓝筹的沪深300指数,有代表中型公司的中证500指数,有代表小型成长公司的创业板指数等等。不同的指数,会对应不同的指数基金。选择指数,短期和长期有区别吗?约翰.博格的回答是短期看有差别,长期来看几乎无差别。
  第三部分   博格的投资理念,如何跟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这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99年,解读的这个版本是2009年出版的十周年纪念版。从再版到现在又过去十年,关于被动投资和指数基金,又发生了很多大事,在第三部分做个补充。
  在美国,最近十几年,美国进入指数基金发展的繁荣期,截至2017年底,美国共同基金规模18.7万亿美元,其中指数基金的占比已经超过三分之一。在中国,这些年的指数基金业同样迅猛发展,截止2018年底,指数基金规模总和超过了6000亿人民币,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基金类别。
  在通过指数基金进行投资时,除了能够享受到之前说过的被动投资的三大优势之外,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额外优势。
  第一个额外优势是指数基金不依赖于任何明星基金经理。指数基金的目标是取得跟股票指数一样的投资收益率,所以它不需要人为的聪明才智去选股和择时,只需要定期根据指数成分股的调整做相应调整就可以了。
  第二个额外优势是,指数基金在设计理念上,已经天然蕴含了“优秀的公司买得越来越多”的投资理念。股票指数的编制方法,通常都是按照市值加权的方法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市值越大的公司,在指数编制时所占的权重就越高。相对应的,指数基金在买入成分股时,这家公司的份额就买得越多。这种指数的编制方法就天然蕴含了“优胜劣汰”的思想,所以,指数基金能够让优质的公司买入数量越来越多。
  总结
  最后,解读人根据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特点,给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专业技能的散户两种选择:一是投资于指数基金,但最好要以定投的方式,也就是每个月固定投资一定的资金,来摊低成本,熨平波动。这个选择适合大部分人。
  另一种选择是买入经过精选的主动管理的基金,因为中国股票市场的无效性,的确为主动投资提供了舞台。但是,前提是你要懂得如何选基金,不过,需要强调一下,这个选择只适合少部分有这种能力的人。
  这只是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