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J帮帮忙 |四岁多孩子偷东西
大J帮帮忙是我最近突然萌生出来的一个公号答复栏目,主要是针对家长对大J的提问,大J在微博恳请大家踊跃建议,而我,在空闲的时候,忙得过来的时候,会有选择性答复大J贴于微博的问题,主要是觉得人家有求,我能答复,而且恰好有空,那就顺个便吧。将这样的答复,整理出来,贴于“茉域茗香”公号,是为了方便大家,避免同类问题,继续提问,亦或说找我做个案,花钱耗时。但要清醒的是,我的答复,不论精彩还是平常,那都不过是我的个人之见,所以,仅供参考,落实到实践,还是需要父母自己作出相应的调整。
其实,育儿的事,三言两语的留言,是说不清楚的。因为,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往往会是有着很多的细节处理。育儿就是这般的样子,细节没能处理好,有时妈妈的一个情绪没有拿捏到位,那同样的育儿方法在手,效果都是大不同。
当前社会,四岁多的孩子,会有较为清晰的自我喜恶,喜欢别人的玩具,不论价格;喜欢伙伴的鞋子,不分新旧;喜欢同伴的衣服,不管好孬,等等。而且,这更多是这个年纪的生长规律在起决定性作用。这年纪的孩子,既有两三岁孩童的影子,心怀好奇之心,想着去探索、去体验,也会有五六岁孩子的特质,对于社会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知道自己与别人的朦胧界限,知道这是别人的东西,倘若父母在平日就有这方面教育的引导,我想四岁多的孩子,已有较为清晰的物权意识,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但,他们终究还是孩子,对于自己看中的、美的、喜欢的玩具食物鞋子等,都难免地会是心生羡慕,看着伙伴在拿着玩具把玩,自己也有渴望去探索、有好奇去把玩。成年人也不例外。只不过说,成年人所羡慕与好奇的东西,不是儿童眼里的玩具和食物。说到底,我们人的一生,都会有孩童的好奇。然,较之于儿童的直接夺物,不经他人同意而将自己看中的东西拿回家,我们成年人会是有规矩,懂做事规则。这是因为,我们有着多年的生活经验,打小都有学习,也见多识广,知道偷人东西是很不好的习惯,是会得到应有惩罚的,对自己很不利(个别成年人会是不懂规矩,直接偷拿他人东西)。
我们也都知道,降伏自己内心深处,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欲望,是艰辛而吃力的,是需要与自己的内心狠狠做一番较量的。孩子眼里的糖果,是成人世界里头,爱财者心里的财富。成年很难能够守着自己的心,不被黄金白银所诱惑,孩子在一桌糖果面前的心,也是蠢蠢欲动的,是恨不得即刻就将糖果给吃进肚子里去的。倘若,我们懂得孩子的这份心情,在孩子面对偷拿别人东西时候的心情,也必然地,会是有所懂得。懂得很重要,在很多时候,一份简单的懂得,能够化解很多不必要的人生麻烦,避免诸多不必要的人世争端。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一点,懂得不等于放纵。懂得是深深理解孩子心情,放纵是对孩子的不好习惯也在默认着,乃至于对孩子的一切行为,睁只眼闭只眼。我也说过的,为人父母,我们不能只当护佑小鸡的母鸡,我们还应该是扮演训练孩子的老鹰角色。在孩子的漫长幼童时光,一旦发现孩子的一些行为,是很不好的,那我们就要将孩子的这毛病,给及时指出来,并帮助孩子,慢慢地纠正过来。
而今,既然,孩子在这方面的规则,掌握得不是很好,孩子并不了解,不经别人同意就将别人的东西给占为己用,偷拿回家,是需要承担相应后果的,那我们就要趁势引导,让他们能够在“错误”中成长。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习经验获得成长的方法,是有很多种的,将这般的孩子,给狠狠地暴打一顿,然后让他增长记性,知道偷拿东西的后果就是挨打,这也是一种方法,但这般的方法,我是既不建议,也不支持的,因为这是一种蛮狠外力驱动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改变,以遵规定,避免偷拿成瘾,他日把自己给偷到了监狱去。父母的这份心情,我自是有所懂得,因为爱孩子所以不忍心孩子踏上可能进监狱的不归之路。
很多父母也许会说,这般的方法能够让孩子快速听话,然后,对行为的纠正,是很有帮助的。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样的方法,确实是快速而奏效的,在偷拿几回东西被家长暴打一顿,外加体验到,被周边人给集体孤立的孤独与寂寞之后,孩子多会选择放弃偷窃;有的孩子也会破罐子破摔,在暴力中逆反,在被孤立里叛逆,然后就那样把自己给偷到了成年,所偷东西也是越来越贵重,最后把自己给送监狱去了。
然,不管结局怎样,我都不支持暴力解决问题。暴力教育在孩子身上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往往会是太过于深了些,有的孩子,一想到暴力就浑身发抖。我们看到鞭子下落之后,孩子确实是变得听话多了,但,我们却忽视了孩子的内在,因为这些鞭子而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人父母,过分重视行为的快速奏效,我觉得,这般的教育代价,着实是过于沉重了些。育儿不该如此的冷。不仅如此,育儿还应该是三月的和风细雨,细腻柔和,润物无声。育儿,不应该是六月天的倾盆暴雨,啪的一下,待得雨水落进泥土,平坦而坚硬的泥土,被活生生地凿了一个一个的洞,泥土四溅,花树遭殃,有的时候,就是伟岸高树,也都瞬间歪了。
所幸,该提问妈妈的做法,并没有选择武力,没有将巴掌与鞭子,给一点点落孩子身上。但,该提问妈妈的做法,明显是没有多少效果的,我想,这多半是出自于妈妈在平日的时候,遇见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时,就采用一贯的姿态处理,以至于孩子都熟悉了母亲的套路,懂得了母亲的话语只是话语,不过一句话罢了。其实,这也是中国多数妈妈的育儿做法(国外妈妈的普遍做法,我不甚明了),为“无效育儿”。在中国,无效育儿的形式是有很多种的,其中一种就是语言表达不到位。从提问隐约可知,该妈妈的情况,大概就是属于这一类型。
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我的建议是,帮助孩子准确区分,什么样的行为,是“偷”,对于低龄儿童来说,概念的精准界定,是重要的。与此同时,概念界定,要具体,要形象,切勿粗象。孩子朦胧知道,自己的这一行为是不被妈妈所允许的,自己做了,妈妈会生气,不仅如此,孩子也朦胧知道,自己这一行为是“偷”,是不应该的,是不可以的。但,这只是一个“朦胧的知道”,孩子的内心深处,对“偷”的行为界定,是不清晰的,是不明朗的,是不透彻的。让孩子纠正行为,不该只是因为父母不允许,家人不喜欢,老师不乐意,而更应该是让孩子知其所以然,而且这“所以然”最好还是与孩子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不然,孩子的行为纠正,只怕会是成为对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等的内心满足,如此一来,孩子自是不乐意的,纠正亦困难,因孩子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孩子内在的声音,没有被大人所倾听,那被理解只怕会是成为口号。
对于儿童来说,行为是表象,重点是心声。被倾听、被理解本身蕴含巨大力量,在必要时候能够撬动生命的内在激情(读者未曾吃透,可别轻易滥用)。这具体来说,有的时候,孩子的内心深处并未深刻感受到来自家人爱的滋润,孩子有可能会是需要经由偷拿别人东西来满足自己;还有就是,有些时候,家庭的变故也会引发孩子去偷拿别人东西,以此来让自己舒服。所以说,在纠正孩子行为之前,除了帮助孩子界定概念,我们还应弄清楚孩子的真正心声,心平气和地问清楚孩子,为什么会是将这不属于自己的玩具,给偷偷带回家来。不论母亲还是父亲,在做到心平气和之前,一定要懂得辩证看待“偷”,而不是一见到或一听到“偷”,就心生抗拒,有所排斥。内心的包容是我们打内心深处知道,在这人世间,“偷”是存在的,只不过说,我们要让孩子清晰知道,喜欢某个东西的方式是有很多种的,不一定是需要用“偷”这一为世人所不耻的方式。
当然,用话语的方式,让低龄孩子知道所有这些是有困难的,弄不好还会增加孩子的糊涂与似懂非懂。所以,父母就是引导孩子学习这方面的东西,也应该是要懂得技巧,对于低龄儿童来说,最好的方式,在我看来就是游戏。将这相关的事儿,给设置成游戏,倘若家中成员不够,那我们可以是借助于玩具,与孩子一起玩游戏,让孩子深刻而直观的了解到,原来,这样的行为是“偷”,然后,偷了东西是会被公安局给抓监狱的,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在被孤立中失去伙伴。具体来说就是,玩具一当警察,玩具二是小偷,汽车是警车。我就为我家孩子买了一倆警车,然后,看过警察抓小偷的绘本(这绘本我们是模拟过的,而不仅仅是读)之后,他就经常把小机器人模型给关警车里去,与我说,妈妈,警察抓小偷了。他去别人家,从来不拿别人的东西,就是有想法,我会当下与孩子说清楚,宝宝,这是别人家的东西,放回去。
还有就是,别的伙伴来自己家玩耍的时候,也是孩子学习的好机会。在我父母家小住的时候,附近小朋友会来过来玩。我就将规矩先给孩子们说清楚,我这的儿童玩具,你们都可以拿来玩,我这的绘本,你们拿来看,但,你们不能带走。并告知理由,指着我家孩子说,这是他的东西。除此之外,我还告诉孩子们说,这玩具会摔坏,所以不能拿来摔,不能拿来打人,书本不要放在有油的地方,也不要拿来泡水。几天下来发现,孩子都能遵守,离开的时候,东西全给放回我家桌子上,或小玩具箱里。不会私藏着带回自己家里去玩儿。这做法不仅利于别家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规矩,还能让自家孩子直观学习,知道别人家的东西,在获得主人同意之后是可以有所把玩的,但不能将其拿回家,占为己用(别人赠送另当别论)。
有些孩子较为敏感,那我们不妨采用侧面出击的方式,让孩子能够在愉悦轻松当中获得某种层面的打提作用与警示之效。这具体来说就是,将小孩偷拿别人玩具的故事,改成动物故事,并纳入可能性的后果,亦或说,融入如何改过自新,如小熊去上幼儿园的了,他有很多伙伴,一开始的时候,伙伴喜欢与他玩耍,可他有一个能力还没有学会,那就是会把伙伴或幼儿园的玩具,看中了就偷偷将它们带回家去玩,他想在家也能很好地学习。后来,同学知道了,老师知道了,大家都排斥他,孤立他了,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朋友,很孤独。小熊不知怎么了,就很迷糊,也很伤心,一天遇见一个智慧长者,叫猪爷爷,猪爷爷告诉小熊说世间人都不喜欢偷拿别人东西的孩子,小熊不是坏孩子,小熊只是还没有学会这能力,所以,小熊要控制自己不去拿别人家东西,多将时间花在这儿就是了。猪爷爷还告诉他说你可以是给自己目标,五天不拿别人东西,就给自己画一个小花朵。值得注意的是,故事改编,不一定是要我这般的样子,家长可自己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有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让孩子跟着大人一起改编故事,就围绕“偷拿东西”、“小偷”、“改过自新”、“警察”等。
除此之外,父母自己也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是不是有遇见美的心动之物,自己也降伏不了自己的时候。倘若是存在有的话,那我们就要去学习这方面的课程,让自己具备相应能力,让自己能够很好做到,面对心动之物,自己也能基本做到,欣赏而不占有。我也有说过的,人世的最美,不一定要将其纳为己有,我们完全可以是让那些美好的东西,存留在这偌大天地间,供取世间的每一人,欣赏,把玩。分享很重要。而这,绝对不是我们用嘴巴告诉孩子,然后孩子就百分百地会是听话照做,相反,孩子多是观察我们怎么做,然后跟着去模仿。我们不曾学会的东西,孩子不大可能会是跟着我们去学会(当然,孩子可以是跟着别人去学会)。不然,孩子极有可能会是听得懂语言,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做,因为语言与行动之间的链接,孩子的脑海里头是还没有建立起来的。孩子年幼,对于这人世间的东西,那脑袋里头,几乎都是一片空白。这具体来说就是,我们说苹果是酸的,孩子只知道“苹果是酸的”这句话,没见过苹果,不会知道苹果是怎样的,也不知道“酸”是什么滋味。但,倘若,我们拿着几个不同颜色的苹果,或打开苹果视频(有些家庭见不到苹果,也没那条件去接触几种颜色的苹果),告诉孩子说,这是苹果,并用身体做出“酸”的味道来(或用“醋”取代,让孩子粗略感知到,酸是怎样的),那孩子就能大概知道“苹果是酸的”,究竟是怎样的,不仅如此,孩子还会知道,苹果颜色不一定是红的,还可能会是其他颜色,苹果也不一定就是酸的。
然,该提问妈妈只是在说(没有表率,没有示范),告诉孩子能拿别人玩具的几种可能,妈妈那样的表达其实不是明确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而且有点对牛弹琴。实际上,在那当下,妈妈只需要简单告诉孩子,你这行为是偷拿别人东西,这是不应该的。并设置规矩,让孩子知道,别人或幼儿园的玩具,既不要带回家来,也不要占为己有(必要时候母亲还要解释清楚,什么叫“占为己有”)。这就好比是孩子拿着别人家红苹果在啃,母亲看见了,既没有及时调查清楚,然后告诉孩子说,“宝宝,这是别人家的红苹果”,还没有告知孩子处事界限说,“这是不可以的”。更没有带着孩子,将玩具给还给玩具主人。重要的是,孩子的内心深处,并没有对这一行举,产生应有的警示,所谓的“警示”就是让孩子知道这一行为的可能性后果,从而在自己心的深处,建立起不偷别人一针一线的信念系统。这便是为什么说,在若干天之后,孩子又去拿同学玩具的了。对于幼童的孩子来说,我们只需要告诉孩子,这是不可以的,先让他养成不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在他有所年长之后,父母再与之讨论,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可以拿不属于别人的东西。
其实,育儿在我看来是这样的,当孩子还是学爬的时候,我们不该给孩子灌输奔跑的东西。可这妈妈明显是犯了这一错误,在孩子建立规则中学习爬行的初始阶段,就告诉了孩子如何去奔跑,怎样去跳跃,在孩子多次带玩具回家之后,就一股脑地将所有话,都像给猪倒食物那般地,一股脑就全倒给孩子了。我觉得,这样的学习,对于孩子而言是有难度的。因为孩子的内心深处,对于“一”的东西,尚未彻底学会,妈妈就给了他“二三四”的东西,那孩子在听话语的时候,就极有可能会是只记住了可以拿伙伴东西的那些部分。妈妈要弄清楚,“偷”与“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那自然地,行为也应有所不同。而且如前文所说,不论“偷”,还是“送”,妈妈都要与孩子演绎清楚,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界定,而且是先让孩子学习“偷”,待得孩子彻底掌握了这一概念,清楚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偷”之后,我们再让孩子学习“送”的行为界定。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帮助孩子,一点点地改正行为,慢慢地成长。行为的纠正需要时间,尤其是对于渐成习惯的孩童来说,他们不大可能会是,父母说了“这不可以”之后,自己就真的一下子做到位了。所以,在纠正过程中,父母要多去看到孩子的进步,并鼓励孩子的成长。鼓励孩子的进步与成长,孩子的内心深处,较为容易有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再就是,鼓励亦是一门学问,需要技巧,绝对不是简单的“你成长了”,就完事。所以,建议母亲多将时间花于此,好好探索,认真揣摩,竭尽所能地完善自己,成长自己,自己会拿菜刀了,并且精于切菜了,我们才能在那个当下里头,就快速地作出反应,并将手中的菜,给干脆利落地切出菜品的艺术性出来。不然,一把好菜在手,自己手下的菜刀下去,那好菜也成了一堆烂菜叶子,让人瞧都不爱瞧。
说明:
1、公号文章,欢迎分享至微信圈与微信群,但不可挪作商用;
2、公号图片,除却特别注明出处,余者皆为安水如所摄;
3、育儿咨询前,请先阅读相关注意事项,以避纠纷;
4、读文时,切勿拘泥于字面意思,如有误读、错读、曲解文意、个人思想投射等,与我无关,只因,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雷特;
5、平台一切文章与观点,仅供参考,并非绝对的正确,在这人世间,人的观点,怕是没有绝对的正确;
6、如有疑惑,请微信联系我(1342474111),如有纠纷,最终法律解释权归属于“茉域茗香”微信公众平台(平台之前有说)。
最后,感恩,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