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中医之门第69篇:中风论治
本文所论述的“中风”,并非之前在六经辨证中提到表系统虚弱出汗的“太阳中风”,而是指老年人常见的突然昏厥、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现代医学认为的心脑疾病,在医学界称作中风或者类中风。这类疾病,通常以内因为主,加上外因天气、情志等影响而导致,这类疾病通常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简单说来,我们人体循环系统主要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实现,无形的阳气推动有形的阴血和津液到达人体的五脏六腑和体表肌肉,滋养五脏六腑和肌肉骨骼,为肌肉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并提供抵抗外邪的防卫之气。《黄帝内经》讲:“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人体的气血阴阳实际上一直在同步协调运动,阴血靠阳气的推动和鼓舞,同时阴血和津液又包容着阳气在一起运动,制约控制阳气的释放和合理的运动。当人体的五脏六腑逐渐衰弱,津血和阳气不能有效供应人体的肌肉经络,肌肉和脏腑中的末端毛细血管就逐渐萎缩,失去营养的滋润并丧失功能,抵抗外界的防御能力就逐渐减弱,当外界的“邪气”入侵人体时,就容易导致局部或者大面积肌肉或者组织失去供血,回血的循环系统也会被破坏,从而出现所谓的“中风”。
所以很多人在中风发作前,经常有手麻脚麻的情况,这是提示我们身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末端供应不足。《金匮要略》中对于中风的描述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本段话论述了因为正气虚弱,邪气入侵人体不同层面所造成的中风表象。
中风的根源主要是内风,主要由“内风”引起,比如说“肝风内动”导致中风等说法。我们该如何来理解“内风”呢?依然可以从自然界中寻找答案。一般说来,自然界的“风”是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引起的对流,只要空气中不同位置的能量和冷热不同,就可以引起对流导致风,风会加速蒸发令空气或者地表干燥,相信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我们的身体相当于一个自然环境,当身体内气血充足畅通,身体内的温度和能量场基本是均衡的,不会引起明显对流。当身体内郁结严重气血不足时,不同区域会形成不同的温度和能量场,这就会引发风和对流,就是所谓的内风。当人体发怒时会导致能量释放,局部郁结的能量会加强,内部能量不均衡会导致内风加大,体内郁结越严重,体能能量场越不平衡,越容易引发内风。内风会快速蒸发、消耗人体内的津血,导致人体局部系统“干枯”,干枯部位气血供应不足则导致麻木或者偏瘫。
细分中风引发的原因大概有5个方面:
1.情志郁怒
慢性虚损型的体质很容易导致身体内阴阳两虚而产生“郁结”,“郁结”反过来会导致人体内气血流动不畅而引发情绪的“郁结”,情绪的“郁结”会导致局部能量累积而希望疏导,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讲,发怒是情绪和能量积攒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和释放,郁结的能量会化火和化热。如同江河上建水坝的原理类似,能量郁结到一定程度释放出来一定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和伤害,当身体内的血管、脉络被郁结的能量冲破或者损伤后就会导致中风。
明清以后以及现代中医形成的惯性思维在临床上很容易把中风简单归结为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治疗多用龙胆泻肝丸,潜阳熄风汤等思路,经常使用龙骨、牡蛎,决明子等镇肝潜阳的药物,配合龙胆草、黄芩等清肝泻火的药,在加上生地等滋阴的药,基本上一派苦寒的药物大杂烩。从经验来看,这种治疗思路效果并不理想,只对极少数情况有效,大多不仅没有好的疗效,反而因为损伤阳气产生了很多副作用。
仲景在《伤寒论》厥阴篇中提出了非常清晰的思路,即这种所谓的“火”并非阴虚阳亢,而是阴阳两虚导致“郁结”所致,“郁结”在相火发动下导致的火热,这种积蓄和异常的火热可造成破坏损伤人体的津血和组织,造成中风。在用药上既使用到了乌梅、当归这些滋养肝体养阴的药物,也使用了附子、干姜、桂枝等助阳的药物,用黄柏、黄连来清热,同时结合川椒、细辛等药物打通郁结,做到阴阳既济,标本兼治。
2.饮食不节
食物进入人体,需要消耗人体阳气和津液才能被彻底吸收,如果身体本来就虚弱,气血不足。吃得太多、太冷,尤其是太肥腻会大量消耗身体的阳气和津液,造成流经体表和脏腑供给削弱,给邪气入侵或者引发内风造成中风。
另外,饮食过甜、长期酗酒会造成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痰会影响人体阳气的宣发和输布,削弱人体的防御功能,痰湿滞留在人体内会化热,热会消耗人体的正气和津液,同时干扰人体五脏六腑的正常运作从而导致中风。
3.劳累过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生活中我们有经验,如果太过亢奋或者运动过度,人体很难休息。有些人长期失眠,身体处于紧张亢奋状态,这种紧张亢奋状态容易过度消耗人体的津血和阳气,造成人体的抵抗力下降,防卫之气被削弱,引发内风或者中风。
4.气候变化
中风很容易在气候变化时发生,入冬天气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行。如《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位,凝则脉不通……”,脉道凝结不通很容易导致抵抗力下降导致中风。另外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身体内的少阳之气骤然发动,如果体内有郁结,很容易化火化热,火热损耗津血和阳气造成荣卫二气抵御能力下降引发中风。
5.血液瘀滞
血瘀的形成多因气滞,血行不畅或气虚运血无力导致。慢性虚损型病患阴阳两虚,身体内很容易长期形成血滞和瘀血,也会导致身体内气血流动不足,抵抗力下降,给外邪入侵留下隐患。
根据《金匮要略》中对于邪气入侵到人体不同的层面所导致的疾病现象:“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可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治疗思路:
一、风邪或者邪气入侵到体表较浅的位置。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络脉是人体经脉的分支和更细的络脉,一旦中风发生在络脉,主要体现在浅层的皮肤发麻或者不舒坦。这种情况可使用桂枝汤滋养肌肤。也可以使用第66篇提到的麻黄加术汤,桂枝麻黄汤各半等思路。
二、中风发生在经脉肌肉当中。
“邪在于经,即重不胜”,即中风发生在经脉,身体感觉到重滞,不易举动。这种情况可采用黄芪五物汤的治疗思路。即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和大枣的组合,相当于把桂枝汤中的炙甘草换成了黄芪,用黄芪从内到外宣发的力量加强桂枝汤从内向外祛邪能力。
仲景在《金匮》中提出了侯氏黑散治疗中风的思路,原文说:“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药方为: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侯氏黑散的治疗思路是正气不足、风邪入侵肌肉导致脾虚而四肢沉重,病患阳气不足所以发冷。风邪束表化热,所以用菊花和防风来散风清热;用桂枝来解除痹症;四肢繁重与脾虚有关,用白术、人参、干姜、茯苓健脾祛水;用矾石来化痰祛湿;用川芎和当归来滋养肝血,抑制内风,同时加强肝气的生发;用黄芩抑制郁结导致的内火和抑制相火妄动;用橘梗来疏通肺气,解除太阳系统肺气的郁结;细辛祛除深层受寒郁结导致的内风;牡蛎起到震慑抑制内风的作用。
三、中风发生在腑
人体的腑在六经辨证中主要指的是阳明系统,《伤寒论》中阳明系统的疾病以内热和糟粕郁结化热为典型特征。阳明系统内热瘀血可导致谵语等类精神疾病,内风发生在阳明可消耗人体津血导致内热中风。
《金匮》中提出了风引汤的治疗思路。原文说: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癎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
《黄帝内经》里面说:寒则缩,热则纵。寒邪收缩会导致拘挛中风,热会导致身体松弛而摊开无力。此方适用于阳明内热引起的癫痫热中风。内热内侵可导致面红、目赤、消耗津血令血液不能浸润四肢,引发惊风癫痫等症状。
组方以桂枝、龙骨、甘草、牡蛎作为作为安神震惊的主药,用大黄来清热泄湿,用干姜来反佐防止大黄过于伤害阳气。用滑石、石膏来强肺肃降之气抑制肝风内动;用寒水石来补益肾水滋润止风;用紫石英来安神纳魄;用赤石脂、白石脂可厚脾胃之土来抑制湿邪。
如果内风导致血虚内热引发的中风,仲景提出了防己地黄汤的治疗思路。《金匮》原文说: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组方用防己、防风、桂枝加生甘草的组合透表散热,通络;用生地黄来养血育阴熄风。
四、中风发生在五脏
人体的舌头受肝、脾、肾三经的滋养,同时舌头又是心的“窍”,如果邪气入侵五脏,则容易造成“舌即难言,口吐涎”的情况。
药王孙思邈提出了治疗该情况的思路,即续命汤,原文曰: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组方为: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十四枚。
本方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了石膏来清除内热,加了当归、川芎和人参三味药来补血养津,加了干姜来暖中。通常说来,身体内气血充足的人不容易发生中风,当身体内气血虚弱时,身体容易缺乏津血而偏枯,这时用麻黄汤的机理来祛寒散邪,用石膏清除血虚造成的内热,用三味养血养津的药来滋补气血,恢复干枯的经络。
本组方很难讲中风是否直接入侵五脏,但精血素来虚亏的情况一般是五脏虚损造成的,壮年人五脏充盈,一般寒邪入侵的后果就是单一的太阳病,而身体虚弱的人则容易引发中风。
另外,药王在《千金方》中还提出了三黄汤的治疗思路,原文曰:治中风手足拘急,百结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芪二分,黄芩三分。
此方对治病理为中风偏枯,风寒深入,郁结化热的症状,麻黄解表,独活、细辛解深层郁结之寒邪湿邪,黄芩清相火镇风,黄芪升举大气解表除郁、活动络脉。
作者:同人,原文首发公众号“四圣弘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