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源 | 中国传统建筑发展与演变脉络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 ,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不论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在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 ,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
一、原始社会建筑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
1、北方地区建筑类型的发展:穴居 → 半穴居 → 靠山窑 → 平地窑 → 木骨泥墙房屋
2、南方地区建筑类型的发展:巢居→干阑式…
3、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建筑遗址
二、奴隶社会建筑(夏、商、周和春秋)
1、夏朝——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2、商朝——手工业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建筑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台基和“四阿顶”俱成为标准的形式,房屋采用木骨架结构,出现了院落群体。
3、西周——周礼的出现对中国社会影响很大,说明中国的等级制度已经形成;从建筑的形式、色彩、装饰上都有相应的等级规定。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的干阑式木架建筑,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瓦的发明,使西周的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瓦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西周中晚期,出现了柱头坐斗(从铜器“令 ” 上发现的)
4、春秋——此时期铁器、瓦普通使用, 出现了理论著作<周礼·考工记> 。出现了空心砖,大量兴建高台建筑,相传著名的木匠公输般(鲁班)就是春秋时期出现的匠师。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时期)
1、战国——战国木椁的榫卯制作精确、形式多样,反映当时的木工技术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墨子》中记述了城门、城墙、城楼、角楼、敌楼的设置原则和建造方法。《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载了各级城道的规模和对城高的限制规定,但从上述各城遗址的情况看,当时各国竞筑高城,这些规定并未得到遵守。
2、秦朝——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法令,货币、度量恒和文字,并集六国诸侯、富豪十二万户迁至咸阳,驱使战俘修筑都城、长城、宫殿和陵墓。
秦都咸阳,布局独特,拼弃了传统的城廓之制,在渭水南北范围内(广阔的地区)建造了许多“离宫”。
阿房宫,其留下的夯土台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0.5公里,后部残高约8米。
骊山陵(秦始皇陵),近年在其东侧发现了大规模的兵马俑队列的埋坑。
3、汉朝——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显著进步,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它的突出表现就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卷结构有了很大的发展,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木结构已经形成,以悬山顶和庑殿顶为最普遍。
汉代大规模兴建都城、宫殿,遵循里坊制,大兴厚葬风。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建了未央宫、北宫、桂宫等
墓室,西汉墓室以砖墓为主,其中穹窿顶墓大都为方形截锥体土阜。主要有三种形式 :砖墓、崖墓和石墓。砖墓,汉代利用大块空心砖(条形砖,楔形砖,企口砖等)砌筑而成的墓室。崖墓,在崖石上开凿而成的墓
石墓,有两种形式,石梁板和石拱券墓。石梁板墓:其中东汉末年三国间的东山沂南石墓,系梁柱和石板构成。石拱券墓:其砌法与砖拱券墓相似
建筑技术成就, 砖和制砖技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和制砖技术,空心砖、楔形砖、企口砖、楔形企口砖。
木架建筑渐趋成熟,迭梁式和穿斗式(东汉明器等画像砖上的住宅图中发现了这两种后世常见的木架结构。斗拱——作为中国木架建筑显著特征之一的斗拱在汉代普遍使用。屋面形式,悬山顶、庑殿顶最为普遍,攒尖、歇山、囤顶也已应用,说明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体系基本形成
4、三国、魏晋、南北朝——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么多的创造和革新,基本上是继承和应用汉的成就。此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寺,以北魏洛阳的永宁寺为最大(是由皇室兴建的极富盛名的大刹)。中间置塔,四面辟门,塔后为佛殿,由塔、殿、廊组成的以塔为主要崇拜对象。北魏洛阳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邸宅改建的,当时流行“舍宅为寺”的风尚
佛塔,是埋藏舍利(初时为释伽牟尼的遗骨)供佛徒礼拜而作——传到中国后,把它缩小变成塔刹。其演变:由印度的stupa埣堵坡→舍利塔→楼格式木塔局部置塔刹。
石窟寺,是从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型佛寺。在我国汉代已有大量崖墓,掌握了开凿岩洞的施工技术。石窟可分为三种:
塔院型,以塔为中心,在印度称为支提窟,即将窟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和初期佛寺以塔为中心是同一概念。
佛殿型,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这类较普遍。
僧院型,主要供僧众打座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窟供一僧人打座
四、封建社会中后期(隋、唐、宋、元、明、清)
一般抄手游廊是进门后先向两侧,再向前延伸,到下一个门之前又从两侧回到中间。在院落中,抄手游廊都是沿着院落的外缘而布置的,形似一个人抄手(将两手交叉握在一起)时,胳膊和手形成环状,所以叫 “抄手游廊”。
1、隋河北赵县安济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高达7.34m,这是我国古代石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是最早出现 的敞肩拱桥
2、唐朝——宫殿建筑,规模宏大,规划完整。宗教建筑,佛寺、佛塔、壁画、凿造石窟。木构建筑,技术化,规范化,程式化。砖石材料的加工渐趋成熟精细。
唐长安——是在隋大兴的基础上发展的。主殿,大明宫中的含元殿,唐代虽基本上沿用了隋的城市布局,但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朝臣贵族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里坊制仍被顽固地保持着。
宗教建筑,佛塔,那时主要采用砖石构筑而成的,虽在唐代木构楼塔居多,但木塔易燃,常遭火灾,被保存下来的唐塔全是砖石塔。唐时砖塔主要有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三种。
砖石材料的加工渐趋成熟,其中楼阁式塔系木塔演变而来,大部用砖,外檐斗拱中的个别构件用木骨加固,密檐塔,平面多作方形,外轮廓柔和,砖檐多作叠涩法砌成;单层塔(多作僧人墓塔,数量多)——唐时这种砖石塔已朝仿木建筑的方向发展,反映了当时对砖石材料的加工渐趋精细。
唐代建筑的风格特征:唐代的屋顶较平缓(以h:a 来体现)、斗拱斛(hú)大、屋面有升起直棂窗,板门(外形特征中最显著的一个)
3、宋朝——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建筑装修和色彩有很大发展,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宗教建筑祠庙发展:晋祠圣母殿,佛教寺庙:楼阁式建筑为主
塔:砖石塔( 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河南开封祐国寺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
建筑的艺术与技术
砖:硫璃面砖(如河南开封祐国寺塔,则是在砖砌塔身外面加砌了一层铁色琉璃面砖作外皮)
屋面曲线形式:较唐代陡些(h:a大些)
唐:直棂窗、板门,灰黑筒瓦,朱白为主、青绿金(一部分青绿色,金角叶、金钉作点缀)
宋:格字门、格子窗,硫璃瓦,彩画及各种彩色装饰
宋代彩画分为九种三类: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三晕棱间装、解绿装、解绿结华装,丹粉刷装、黄土刷饰、杂间装等九种。
4、元、明——砖已普遍用于居民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应用面更加广泛,木结构方面整体性加强,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明北京,这时建筑均体现了“三朝五门”“两宫六寝”“左租右社”等严格的宫殿制度。
坛庙建筑:社稷坛,明初为太社太稷两坛、分别祭土神谷神的,后来合二为一。逐为定制,北京沿用之。(社——土地之神、稷——五谷之神 )
北京社稷坛:坛二层,高五尺,上层5丈三见方,依方位铺五色土。东、西、南、北、中;青、白、赤、黑、黄。(象征国土五色)
王国社稷坛:明制后来各分封藩国也有王国社稷坛,较北京尺度减半,依封国方位只有一色。
文庙主要是由曲阜孔庙演变而来,孔庙其主体部分:棂星门、泮池、棂星殿(大成殿)
宗教建筑;在清代、元代异常盛行。元代,不仅在西藏发展,内陆也出现了喇嘛寺院。(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永乐宫)
5、清朝——园林达到极盛期,藏传佛教建筑兴盛,住宅建筑丰富多彩,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相传始建于公元八世纪松赞干布王时,后毁于兵樊,清顺治三年(1645)由五世达赖重建。
外八庙,这组建筑原是十一座佛寺,现存八座,位于承德避暑山庄东侧与北面山坡上,所建的这些喇嘛庙作为蒙藏等少数民族贵族朝觐之用
明清时期,造园艺术和技术都达到了十分成熟境地,形成了三大地方风格,其中以宅园代表的江南园林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而皇家园林在乾隆年间处于鼎盛时期,大型的行宫御院有五座之多,号称“三山五园”,畅春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圆明园、清漪园(万寿山)还有承德避暑山庄。
技术和艺术:
无梁殿(明代出现了用砖拱砌成的无梁殿。)
《清工程做法则例》梁思成(建筑已走向规范程式化)清工程做法一书,列举了27种单体建筑的大木做法,并对斗拱、装修、石作、瓦作、铜作,铁作、画作,雕銮等做法及用工用料都作了规定。这对加快设计速度与施工进度,掌握工料都有很大帮助。
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刹简化
彩画作:
明代——以旋子为主,外形呈现椭园形,花瓣层次较少,造型简洁,仅主要线条用金。
清代——主有和玺、旋子、苏式三大类。
以旋子彩画使用较广,完全呈圆形,花瓣层较多
来源:中式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