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家李云龙-学海无涯,艺无止境

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更多的目光逐渐集中在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评论上。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社会需要的是更多与艺术创作同步、具有理论创见与预见、能引导艺术创作实践的艺术评论。要做好艺术评论,首先要澄清艺术的概念。艺术评论最重要的使命,是以一代又一代人长期的、有效的评论工作,最终建立起普遍认同的艺术评价体系与标准,并以此梳理、甄别人类最精华的文化艺术作品,挖掘其中蕴含的不朽精神与力量。

艺术评论者须介入生活、走出书斋,关心关注普通人的艺术、生活,对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进行专业评论,在新闻报刊、专业刊物、网络空间大力发声,作出专业的艺术评论,重塑艺术评论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无论世界怎样变迁,人终究需要精神的信仰与心灵的慰藉。在宗教之外,艺术为我们建造了一个可以哭、可以笑、可以思、可以感的世界。艺术评论与艺术理论,即是寻找最高的艺术境界,建立这个世界的规范,挑选这样的艺术精华,使它们作为人类的创造物而不朽。

谈论任何一个话题都有它的现实语境。关于艺术评论,古今中外早已有了无数的真知灼见,但它今天仍然成为我们所关切的话题,是因为现实生活对它有了更迫切的要求。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过剩的生产能力转向奢侈品、福利事业和科学研究的同时,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转型、意识观念的突破、审美心理的变化,使得人们对于艺术这种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艺术创作的不满足也就必然带来对原有的艺术理论与艺术评论的不满足。

在当下中国,对艺术评论的不满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而引起的焦虑感,出现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评论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与医德缺失、师德失范相类似,在金钱的指挥棒下,酷评、谀评、贿评也成为艺术评论的常见生态。

造成对艺术评论严重不满足的第三个原因,也是今天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互联网的发展,微信、微博等白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艺术评论职业与非职业的界线,变成了“人人都是评论家”的状态。文学网站、电影网站、艺术网站,大量具有真知灼见与深刻思考的自由评论,不再是个人的自娱自乐,而是经过网络整合之后的话题设置,常常引领着社会文化热点的形成。这其中当然也有专业学者的介入,但他们的身份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不是课堂上的权威发布,而是发表个人见解的普通“观众”与“读者”。网络是个大平台,谁都有机会在上面发表见解,形式自由,有长篇大论,但更多时候甚至只是三言两语,都有可能构成热点话题。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网络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知识精英不愿意介入其中,不屑于与宵小辩论,特别是今天的网络缺乏良好的秩序与自律,非理性、网络暴力,动辄延展至线下,给生活造成无穷麻烦,这一切都使许多学者心有余悸,根本不愿踏入其中,这更让喧嚣的网络少了理性与清醒。事实上,我们鲜有职业的艺术评论家。专业为艺术理论的学者专家,大多身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文联作协,也有部分在媒体刊物,他们的职业是艺术理论的学术研究,而非艺术评论,仅凭为报刊杂志撰写艺术评论很难维持生活,又有几位教授能够仅凭艺术评论获得专业职称? 问题正在于此:艺术评论当然可以是人人发声的见仁见智,但更需要优秀的专业素养、严谨的学术态度、开阔的理论视野,才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艺术评论,既推动艺术创作的发展,又积累而为新的艺术理论的素材,同时,满足人民群众对艺术批评的迫切需要。

我们从来不缺乏艺术评论。但我们今天坐在这里来谈论艺术评论,是因为时代的发展使我们迫切需要更多接地气的艺术评论,需要更多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深刻分析与对劣质艺术产品的尖锐批评的艺术评论,需要更多关心关注当下艺术现象的艺术评论,需要有更多有理论创见的艺术评论,一句话,我们今天需要的是更多与艺术创作同步、具有理论创见与预见、能引导艺术创作实践的艺术评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