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 “三代守蜀”,南宋吴阶为何不受猜忌

吴玠三代镇蜀,朝廷也一直对吴家不薄。为什么宋朝这么信任吴氏?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思考此题。首先,吴玠为何可以在蜀立足?再者,吴氏是否值得信赖?最后,朝廷对吴家依赖程度如何?

南宋守川陕抗金的将领主要有吴阶和弟吴璘、吴璘子吴挺等。吴璘的孙子吴曦(1162--1207),在南宋开禧二年(1206),叛宋降金,并自称蜀王仅41天被杀。吴玠 (1093~1139)华夏志士, 三代守蜀,南宋抗金名将,于同时期的岳飞齐名,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迁居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善骑射,曾读经史,凡往事可师者,皆录于座右,墙牖皆格言。

吴璘、吴璘都是智勇双全的南宋大将,在川陕屡败金军,使金人不得由川陕线路进军中原,保住南宋的半壁江山。吴氏能在群臣中立足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内有军事能力,外有朝廷赏识。吴玠熟读兵法,精通武艺,未及弱冠参军。吴玠早年常驻西北,对当地乱军、西夏和金的作战胜多败少,令对手对其欲除之而后快,吴氏在驻地百姓的心中也有很高威望。

宋军全面败退后,吴玠又扼守和尚原一带,将金军逼退在汉中外。建炎四年后,南宋西线抗金基本依靠吴玠一军。独步川陕的军事才能和威望,都足以让吴玠被推举为当地军事主官。其弟吴璘与吴玠履历相似,也极受荣宠。他们的儿子们早年也随父征战,吴玠、吴璘去世后,他们子代中年富力强者已是中级军官,较有威望。孙辈因之也得以恩荫入仕,借前人光辉继续守蜀。

而南宋官场对吴家也颇为客气。张浚对吴阶十分欣赏,一力保护提拔;吴璘晚年与沈介不和,朝廷拒绝吴璘退休的请求,并让吴璘面圣,还派太子看望吴璘,并封官受赏。宋高宗、宋孝宗对吴璘极尽荣宠;吴挺初以家门功勋从政,也受到皇帝宠爱,曾被越级提拔,晚年常受慰劳赏赐;吴曦也被韩侂胄寄以厚望,宋廷高层根本不怀疑其忠心。既有立足蜀地的才学,又被皇帝认可、同僚赞誉,吴玠世代守蜀便可行。

我们再来看吴氏对朝廷的态度和朝廷对吴氏的依赖。吴玠兄弟和子代对宋廷都忠心不二。绍兴元年,吴玠、吴璘在和尚原,与中央的联系被切断,部下曾欲献主将投降,被吴玠用忠义感化,并与众将歃血为盟。吴挺也能礼贤下士,对同僚有礼有节。良好的家族声誉使韩侂胄放松了对吴曦的警惕,成就了吴氏三代守蜀之名。


       而吴家的实力和势力则迫使宋廷必须在川陕问题上迁就吴氏。南宋西线战事先由张浚负责,其后最有经验的将领就是吴玠。尽管吴玠参与害死曲端,生活上也有缺点,但南宋此时在西线除吴玠,无人可独当一面。

吴玠、吴璘在蜀中打理军机、整顿财务和修理农事,说明他们在当地不止有兵权和人事权,还有部分民事和财政权。当地百姓对吴氏很拥护,吴氏似乎可被视作盘踞地方的军事实力派。蜀地靠近青藏高原,吴氏私设互市,以就近获得良马。而南宋整体缺少骑兵,战马不愁的吴氏军团之实力在当时可谓名列前茅。如是,朝廷也不得不依赖吴家。





此外,时机问题是朝廷依赖吴氏后人的另一原因。韩侂胄主张北伐,但当时老将所剩无几。当吴曦依附韩侂胄后,后者即使得知吴曦有异志,也很快决定将他放回蜀地。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宋代理学发达,伦理纲常对个体要求更高。这意味着一份事业,父死子继成为一种社会趋势。所以,吴玠一门三代守蜀也有一定的时代特色。

另外:吴阶好色,“晚节颇多嗜欲,使人渔色于成都,喜饵丹石,故得咯血疾以死。”(《宋史·吴玠 吴璘 吴挺传》。所以,宋高宗放心和信任有嗜好的武将,且朝中有赏识的张浚等说话。

吴璘(1102-1167),字唐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人。在南宋抗金斗争中,誓死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封新安郡王。南宋乾道三年(1167)病逝,宋孝宗追赠吴璘太师,加封信王。《宋史》说“吴璘刚勇,喜大节,略苛细,读史晓大义。代兄为将,守蜀余二十年,隐然为方面之重,威名亚于玠。高宗尝问胜敌之术,璘曰:'弱者出战,强者继之。'高宗曰:'此孙膑三驷之法,一败而二胜也。'”

吴璘子吴挺,字仲烈,以门功补官。吴挺治军有方,纪明律修,军中悦服,随父亲吴璘在抗金斗争中屡立战功。南宋孝宗(1162--1189在位)即位后,25岁的吴挺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熙河路经略安抚使中军统制;南宋乾道元年(1165),升都统制;南宋乾道三年(1167)拜侍卫亲步军指挥使,节制兴州军马。

吴璘死后,吴挺历任金州都统、金房开达安抚使、利州东路总管、左卫上将军、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兴州都统、定江军节度使、检校少保等职。南宋绍熙四年(1193)六月,吴挺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军中,终年56岁,谥武穆。

宋孝宗常对别人说:“吴挺,是朕千百人中亲选出者。”宋光宗也多次赏赐内府珍奇,以示厚爱。

而其实朝廷一向对吴氏“继承权”的更迭极度敏感,如孝宗时,年过六旬的吴璘身体健康状况极其堪忧,“既老且病”,乾道二年(1166年)时,与吴璘共事的四川制置使汪应辰便“密奏以关陕大将系国安危,所当预图”,朝廷于是传旨,“若(吴)璘不起(遭遇意外),令制司(汪应辰)暂领其任”。朝廷对吴氏的猜忌是没有停止过的,吴氏的“世袭权”从来都是不稳固的,这里避谈吴玠、吴璘,只说在吴玠、吴璘后的吴氏子弟也很能说明问题,吴氏第二代子弟中的代表人物吴挺、吴拱的经历最具典型性,如随吴璘征战西北的吴挺,在其父死后被朝廷召入朝中拜左卫上将军,直到近十年后才再次回到四川(当然,我想吴挺能够再次回蜀,与孝宗本人对其能力、忠诚的赏识密切相关,吴挺确实也不负所望)。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有“赵子直丘宗卿杨嗣勋不欲吴氏世袭”一条,专门列出了孝宗、光宗时大臣赵汝愚等对吴氏世袭的极力阻止。

《宋史》各列传中,不少文臣都对吴氏兄弟及其子弟有所论奏,这些文书的内容无外乎“不能让吴氏子弟回去四川去”、“把他们从四川调走”、“四川越来越危险啦”,比如立志“生无以报国,死愿为猛将以灭敌”的名臣丘崈(光宗时拜四川制置使,于开禧北伐后期主防江淮)曾说:“臣入蜀后,吴挺(吴璘第五子)脱至死亡,兵权不可复付其子。臣请得便宜抚定诸军,以俟朝命。”在吴挺之子吴曦通过关系得以逐渐掌握蜀地军权时,包括丘崈在内的诸文臣都曾对这一举措潜藏的危险有所预知。

在开禧北伐吴曦叛降金朝后,吴氏的厄运也就到来,一向对世代掌握蜀地兵权的吴氏不满的文臣们得到了实践自己理论的最好机会。除了与吴曦合谋叛乱的吴氏子弟被处死外,“诏(吴)曦妻子处死,亲昆弟除名勒停,吴璘子孙并徙出蜀,吴玠子孙免连坐,通主(吴)璘祀”,因为此次的元凶吴曦是吴璘的直系子孙,所以吴璘的后代被赶出了蜀地,只有吴玠的子孙得以免遭连坐,并负责祭祀吴璘。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大别山神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