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白石屋,红色沂蒙的地理名片

中国优秀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山东费县白石屋村。70多年前,在抗日战争的战火中,一曲《沂蒙山小调》曾让300余热血青年现场从戎报国。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临沂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一张新名片。

白石屋村风光优美,三面环山,西面是海拔1000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楼”,极为隐蔽和幽静。

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凭借这种隐蔽而幽静的地形,白石屋一带曾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勤机关经常活动、驻扎的地方。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印刷厂都曾长期在这里驻扎,至今遗址犹存。

走进村子,一块石碑上镌刻着《沂蒙山小调》的歌词和这首红歌的创作历程。66岁的宋守莲是《沂蒙山小调》的第三代传承人,她头戴斗笠站在石碑前,邀请游人与她同唱这首动听的红歌。“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宋守莲质朴的歌声回荡在山间,一下子把大家带入那段难忘的历史,大家纷纷跟着调子唱起来,仿佛是70多年前的那些准备上战场的青年一样,热血在心中翻涌。

“我的老家是四川的,虽然相隔很远,但我很小时就听到过《沂蒙山小调》,对这首歌曲非常熟悉。这次我到歌曲发源地再听,了解到这首歌曲的创作历史,感觉又不一样,仿佛战斗年代的画面就在我眼前。”张辅评动情地说,他从《沂蒙山小调》这首歌中听到了沂蒙红色精神的力量,还有军民鱼水的深情,这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历史不会被人忘却,红色故事常在心头温热。这首《沂蒙山小调》,时至今天,它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白石屋是一种文化更,它诠释“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续写革命年华。

踏着先烈的足迹,重温那火红的记忆。白石屋引得一拔又一拔的游人前来旅游唱红歌,成为红色沂蒙的地理名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