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书法研究生国庆假期集训——研二(第二天)

正值国庆黄金假期,渤海大学书法团队研二同学们一如既往的投身于大草的学习中,在昨天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草书章法中的取势与细节问题。

今日主题:草书空间

目标对象:草书立轴作品

一、章法取势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有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章法的合理与否是决定一幅作品好坏的关键因素。同学们通过对大量作品的比对,选取三行或五行的条幅作品找到“出血点”(“出血点”即作品中逼边的点),通过找作品中的“出血点”形成的四边形,确定立轴章法的取势。

同学们通过探索,从现象发现原理

图例

原作分析

同学们的解析

通过多图对比得到:

相近两点之间的内容较为平稳。两点之间的距离越近,两点之间的内容越稳重,变化越平。

三行之间有两行呈现相同的趋势,另一行与前面的趋势相悖,形成矛盾,最后用落款消除矛盾。

三行并不是平均分割空间,其中有一行会侵占其他两行的空间,占据整张超过三分之一的空间。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行与行之间“碰撞点”与“出血点”的关系,更好的把握草书章法。

根据“碰撞点”的连接线和整体章法的取势对比可以得出两者呈现一样的趋势。“碰撞点”多是大字,大字旁边搭配小字,搭配大字要处于斜角。

二、细节

张逢波老师的讲解主题是细节。

张老师通过对不同字帖的讲解带领同学们寻找细节点。首先,注意笔画的细节,例如“頁”的两点的处理,行草书的“領”两点所冲方向与汉隶中的处理相似,颇具趣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草书单字中不要漏出过多的白,过多会出现碎的感觉,在连带时要注重线条的衔接,不可随意。行草书单行的纵向关系中,处理行的关系可以用上下字的直线或弧线表现隐含的关系,通过方向,距离,长短的变化巧妙地连带。同时要关注多行之间横向的连与断的关系。

张逢波老师讲解示范中

学习掠影

总结

学习要自主思考,用正确的方法思考到的学习成果才是自己的。同学们全心投入,找寻章法的特点,积极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研究的成果,气氛热火朝天,并且及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注重张逢波老师讲解的“细节”。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解了更多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原理,便于应用到往后的学习。

导师介绍

陈国成,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辽宁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师从丛文俊先生。主要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及印学研究。书法篆刻作品国展上入展获奖20余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项目各1项,出版《中国印学理论体系》等专著10部,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讲“书体分类文献与技法美学”“中国印学理论体系”等课程。

张明,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201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师从张金梁先生。主要从事书法史、书法文献、石刻文献研究。主持教育部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出版专著2部,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学术论文入选全国第九、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主讲“书法文献研究”“铭刻学与碑帖考察”等课程。

王者利,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1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师从丛文俊、张金梁二位先生。主要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和印学研究。作品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等国家级展览多次,主持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讲“中国古代书法史”“明清篆刻流派研究”等课程。

张逢波,书法博士(在读),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书法篆刻创作研究。2013年起师从陈国成教授。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二届行书展学术提名”等国家级重要展览10余项,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于锦州市博物馆、广西艺术学院举办书法个展。主讲“书法创作专题研究”课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