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清谈实误国,东林难辞咎|魏忠贤|阉党
清谈实误国,东林难辞咎
对于东林党我自从知道这个词便崇敬有加,一想起那被残害的杨涟、左光斗一众,一想起那抗清的张苍水,夏家父子,那泪珠儿直在眼眶中打转。但及至后来,看那在满清马前跪了一地的东林党,便又有些疑惑起来了。
东林党一词指的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前期是以顾宪成、钱一本、高攀龙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但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东林党是“朋党”而并非近代意义上的政党。东林形成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人士为匡正时弊讽议朝政、评论官吏,既有鲜明的学术思想见解,又有积极的政治主张。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
但是,东林人士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明末饥荒灾民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对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东林人士在当时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
历史上众多王朝中,明朝的灭亡是最让人惋惜的。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其中东林党和魏忠贤阉党的党争绝对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当时女真人数太少,清兵入关时也不过才二十万兵力,其中有一半还是汉人;可就是这点人,把个泱泱大明给灭了。
有人说明朝灭亡主要原因就是阉党误国,魏忠贤等人打击东林党,把东林党骨干下大牢,残忍杀害,其余全部罢官赶回家。又有人说其实是东林党误国。东林党满口仁义道德,但是干的事和魏忠贤差不多,排除异己,打压良善等。对于朝政,却从来没有出过正确的意见,耽误很多大事,所以东林党必须为眀亡负责。
一般来说,东林党普遍是士林之人,其学问和名望自不是那魏忠贤一流能比,他们在社会上享受很高的威望,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清流集团,前期的确是表现出了人格之魅力,那东林六君子和后七君子,无不给人以形象伟岸之概,展现出令人赞叹之气节;但到了后来却发生了变异,当清兵铁骑如风般驰来时,其文人之劣根性又在这些东林党人身上暴露无遗。
其实明朝因何而亡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非某个集团某个人物的所人所为决定的。但明亡却同东林党和阉党相互顷轧,党同伐异有绝对的关系,是亡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崇祯皇帝在扫除了魏忠贤一党之后,重用东林党,但结果似乎更糟,内乱外患不但使形势更加紧迫,几乎是到了马上崩盘的境地,这个时候他后悔了。及至临死前说“诸臣误朕”“文臣人人可杀”。因为崇祯在位的17年,任用的都是东林党人,现在要亡国了,当然对于东林党人失望至极。想到过去东林党文臣争权夺利,阻拦与后金议和,崇祯当然会埋怨,认为东林党是眀亡的罪魁祸首。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祯还下密旨收魏忠贤的遗骸厚葬于碧云寺,明显有点后悔杀魏忠贤。
之所以崇祯把亡国都归过于东林党,是因为崇祯继位时只有十七岁,没有治国经验,此时内阁大臣上奏什么,他批准什么,魏忠贤作了什么,他就不作什么,直接导致了国库空虚。
而反观东林党的行事的动机也简单,他们本身都是一群地主阶级,维护的都是本阶级利益,不关心人民死活,不关心国家存亡,只要自己发财,谁坐天下无关紧要。所谓直言犯上,庭杖,罢官回家,不但不影响其腐朽的生活,还能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等到了满清入关,为保住本阶级利益,东林党积极配合,满清八旗只有二十万族群,不敢南下,但这些东林党人为自身利益和功业,却极力鼓吹新朝混元一统,驱使数百万汉族军队屠杀数千万汉族百姓,造成满清一统华夏的奇迹。
最终,东林党人也没有保住本阶级利益,满清国库空虚,自然也要掠夺他们的财产,他们自己也被满清统治者杀服了,成为奴才,再也不敢偷税漏税了,满清国库也比前明充实了,还不得不为主子吹捧出个“康乾盛世”。
纵观东林党人,文章学问自是了得,但他们脱离实际,长期的上层生活,严重同社会其它阶层脱节,于治国完全的外行。他们不知民间之疾苦,对当时的国家之危急形势难以拿出拯救措施,让他们掌握国家的权利,大明焉得不亡。
更为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没有了国家,没有了大明,换一家依然有我的官做,锦衣玉食照旧。所以,他们便罔顾民族大义,礼义廉耻,道德气节都抛到九霄云外。
你看那降闯降清而高官得做之人,脱下旧服换新袍的,几乎全是东林之士,节操碎了一地;反观被他们嗤之以鼻的阉党却没一个,其中被他们斥之为阉党头子的马士英,在国土已全部沦丧之后,却仍然在浙东扛起反清大旗,誓死不降。历史真是讽刺呀。